爲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美,一個極其抽象的形容詞或名詞。沒有常規數據做支撐,大多數只能依靠我們的感官進行判斷。所以敢問美在何方?我想沒人會把一臺蘭博基尼Aventador 視為“不詳之物”。當然除了那些高不可攀的超級跑車外,我們仍能在生活中找到不同事物的美。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代表作品:全新一汽-大眾CC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汽車外觀決定了很多因素。設想在一個購車場景中,遇到了一款顏值並不出眾的車型,即使它的參數再好看,也不會讓我產生憐憫之心,需要注意的是“出眾”一詞,這裡不代表它單純的醜或者好看,而是在如今家族式設計統領全球的環境下,還能以異於常人的優勢獨領風騷,這就是我對於“出眾”的理解。結合代表作品我們加以分析: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一汽-大眾全新CC在海外稱為Arteon,有“gran turismo”的一層含義,解釋為更前衛的設計、動感富有魅力以及更寬敞的空間。雖同為大眾MQB平臺,但設計語言與大眾其它車型存在明顯區別,正如大眾設計總監Klaus Bischoff所說:在日內瓦車展上展出Sport Coupé Concept GTE的時候,我們就期待著Arteon的誕生,而從這款產品開始,大眾的設計語言算是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確實,全新大眾CC車身更加低矮,從車頭貫穿始終的腰線成為了全新CC的重要特徵;而從B柱到車尾逐漸下滑的溜背式造型,除了保持最原始的轎跑設計,最重要的就是降低風阻,據測試結果顯示全新一汽-大眾CC風阻係數僅為0.265,已經達到一般轎車風阻係數0.28值的上游。當然出色的數據背後,歸功於整臺車流暢的線條:細膩的線條從引擎蓋延續到車尾,最後以一個討巧的鴨舌尾翼結束;對於撞風面的處理,全新一汽-大眾CC儘量將坡度放緩,好像跳水運動員垂直落水的瞬間,一是降低迎面風帶來的風噪,二是保證行駛的流暢度還可以起到節能省油的作用。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最後尾部的溜背造型,很明顯成為了整臺車的畫龍點睛之筆,我想“流暢如絲般順滑”也不過如此吧。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代表作品:全新奔馳G級

提到硬派車型,幾款重量級SUV不容小覷。以奔馳G級為代表的硬派SUV,甚至連鈴木吉姆尼都要去“效仿”。那麼硬在何處?為什麼接近39年曆史的奔馳G級依然不放棄“方盒子”形象?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追溯歷史不難發現,硬派SUV早期供給軍隊,非承載車體結構以及四驅結構為的是更好適應惡劣的戰區環境,另外車身結構的加強部件是為了減輕車輛碰撞以及翻滾過程中的擠壓變形,然而形狀不同(三角形、矩形)的加強部件恰恰構成了SUV四四方方的造型,所以說硬有硬的道理,大多數原因還是因為車體結構所致;再有,方正的造型有利於承載更多人力物力,硬派SUV也滿足了一部分運輸物資的特性。不過話說回來,“迎風而上”的設計語言,真的能滿足當下所需嗎?與上述提及的一汽-大眾全新CC不同,風阻係數似乎和奔馳全新G級毫無關聯,高速帶來的風噪、油耗成了硬派SUV不可規避的問題,而為了更好地適應主流市場,類似於轎跑的SUV車型漸入佳境,更低的風阻係數,可以挑戰出色的加速時間;更流暢的車身線條,也開始向舒適妥協。不過,對於一臺硬派SUV來說真的合適嗎?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我們結合奔馳全新G級的售價區間156.88萬元-169.88萬元,似乎找不到旗鼓相當的對手,就連路虎攬勝、雷克薩斯LX這樣的對手,也只能當作陪襯,那麼究竟簡單直接的“豪放派”更受歡迎?還是抒情浪漫的“婉約詩人”深得民心?結論就是:各取所需,正是下文描述的,經典會被延續,但不妨礙時代的發展。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代表作品:Aston Martin DB4 GT Continuation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我從小就喜歡車模(一語雙關),其中恩佐·法拉利參與設計的最後一部作品——法拉利F40是我最喜歡的車型,歸根結底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它是恩佐參與設計的最後一部作品,就像當年喬布斯的謝幕之作iPhone 4S一樣;接下來就是它獨具一格的超跑身份,在當時極速達到324km/h可以說是全球獨家;另外出於私心,F40的經典五角星輪圈也是我最想得到的;除上述提到的還有很多是我所需求的。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另一款比法拉利F40更早的車型阿斯頓·馬丁DB4同樣經典,經典到你還能在2018年感受來自中國“大躍進”時代(1958年-1960年)裡的緊張氣氛,阿斯頓·馬丁DB4就是誕生在那個年代,與它同年出生的還有MINI。其實細看那個年代的車型,並沒有現在稜角分明的線條勾勒,可以說少了幾分兇狠,但又多了些許柔情,也許同為英國車的緣故,就連售價超過200萬元的阿斯頓·馬丁DB11都找不出同價位跑車的一點元素,就這樣低調的活了近百年。幸運的是,我們能從“馬丁臉”快速判斷它的身份,並從車標得出結論——它絕非等閒之輩。那為什麼我們可以通過“車臉識別系統”判斷身份?為什麼我們看到一隻雨後的青蛙會和保時捷911聯繫在一起?

為什麼這些車會讓我們浮想聯翩、想入非非?


答案是:經典設計永遠延續,就好像寶馬和大眾都經歷過無數次改款和換代,但我只記住了寶馬的“雙腎進氣格柵”,卻對大眾歷代車型的描述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由此看出延續經典的重要性。

總結:我無權衡量一臺車的設計是否漂亮,也不能用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把每臺車都測量一番,至於最後美在何方?我想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的也許只是圖一時之快,但為了自己而改變環境的註定會成為經典,名垂千史。這就是它們對於“美”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