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那口你吃不到的唐僧肉

公積金:那口你吃不到的唐僧肉

工資永遠趕不上物價,更永遠趕不上房價,普通人想買房,普遍來說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按揭貸款。

按揭貸款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公積金貸款,一種是商業貸款。所有人都想選公積金貸款,無他,利率便宜,划算。

遺憾的是,以實現“住房保障,居者有其屋”為存在意義的公積金,正逐漸對普通購房者關閉大門。

2018年9月13日,北京發佈史上最嚴公積金新政,該項政策禁止隨意提取公積金,限制公積金使用範圍,同時降低公積金貸款額度,並在9月17日立即執行。

在此之前,無獨有偶,杭州,廣州兩地也發佈了公積金新政,嚴格限制提取公積金用於異地購房。

據分析,此輪政策調整是“自上而下”的行為,這意味著接下來還有大量的新政在各地落地,並且政策內容可能會高度相似,剛需們或許需要抓緊了。

有人戲稱:這次的政策算是變相沒收屌絲的公積金,精準打擊剛需。

話雖說得糙,但並不是毫無道理。

曾經以福利、公益屬性為基礎定位的公積金制度,早已在演變過程中喪失了初心。如今“新政”的出臺,不過是公積金的割韭菜2.0版。

事實上,當你還不知道韭菜是什麼的時候,你就早已成為別人的韭菜。

住房公積金制度在中國出現的原因,說起來有點黑色幽默。

1991年5月,受到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的啟發,上海作為試點首次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

公積金設立之初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眾籌發放住房建設貸款,緩解在計劃經濟時代,沒人建房子的資金短缺壓力。

然而後來的歷史進程卻很尷尬,98年房改之後,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行業,建房子如此暴利,公積金自然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在1999年,國務院頒佈《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要求停止發放住房建設貸款,加大住房貸款發放力度,住房公積金的功能發生重大轉型,轉向居民購房保障。

即使早期公積金的經歷有些坎坷,功能和意義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很明確的是,人們繳納公積金並不是向國家轉移所有權,而是委託政府按照規定保管此錢,增進繳納人的福利。

按照《公積金管理條例》的規定,城鎮職工均需按照個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5%-12%繳存公積金,同時,職工所在單位需要為職工繳納數額相等的一份。

兩份均匯入個人帳戶,繳存之後,全部歸職工個人所有,並設有個人住房公積金專門個人帳戶。

很明顯,公積金並不是財政收入,而是私人專項儲蓄。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公共信託服務。

而信託的關鍵則在於公正,不能按照個人的意志隨意處分他人的財產,更不能以他人的財產謀取自身的利益。

因此,在新規出臺後,有人的質問非常有力:“公積金賬戶本來就是私人賬戶,裡面的錢不是私人的錢?‘騙提取公積金’,用自己的錢也叫騙?”

那麼,史上最嚴公積金新政出臺的原因和背景又是什麼?這種基於“家長替孩子管賬”的父愛主義理念,到底是為了更好地照顧民眾,還是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不公和不便呢?

公積金究竟便宜了誰,又虧待了誰?

公積金新政出臺的原因,根據官方的解釋是:落實國家“租購併舉”的政策,不鼓勵年輕人剛工作就購買住房,有了一定積累後再買房。

有了一定積累之後買不買得起房另說,但不少人認為,此次政策出臺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公積金貸款已經十分緊缺,同時需求量顯著超標。

顯而易見的是,自2018年“房住不炒”各項調控政策出臺以來,部分地區商貸利率已經達到6%附近的階段性高點,而公積金貸款利率僅為3.25%,其中隱含巨大的利差。

那麼是誰在套取公積金的利差,成為顯著超標的需求呢?這要從公積金本身的邏輯漏洞說起。

在當年立法時,國務院為了鼓勵企業繳納公積金,公積金本身是不交稅的。

按理來說,這是一項福利政策,然而可惜的是,我們的生產力並沒有跟上政策制定者的腳步。

大多數的民企,員工發到手裡的工資尚且不夠花,繳納更高的公積金,不僅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同時也剝削了員工到手的錢。

與民企公積金遇冷相反的是,在體制內,公積金制度卻大受歡迎。

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也很簡單,因為不用交稅,又可以降低明面上的工資,公積金早已成為體制內增加福利的暗道。

曾經還有不少神奇的怪象。比如說,石油公司、電信公司為高管每年繳納40萬元公積金,甚至每月10萬元。

所以,也別怪老一輩們總苦口婆心地勸年輕人進體制內。

年輕的時候覺得世界都是我的,去哪裡都無所謂。過幾年發現世界與我無關,生存才是難關。

網絡上也經常有人爆出某些公職人員的公積金收入,可以說,是貧窮限制了普通人的想象。

所以,住房公積金不但成為了很多人的“第二工資”,同時,公積金帶來的低息貸款福利,更是再次人為加大收入差距,在既得利益者和吃瓜群眾之間,築起了一道無形的牆。

由於公積金內在的邏輯是“低存低貸”,在高房價的背景下,大多數非公有單位的員工則很難貸到足額的購房貸款,多數銀行又採取各種方式拒絕混合貸,導致公積金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

但與此同時,公積金高企的體制內人群則愁著怎麼把賬戶裡的公積金以最高的利用效率花出去,房子買了一套又一套,卻沒有任何加槓桿的焦慮感。

最後,原本是福利政策的公積金制度,在中國的土地上卻演變成一項低收入者為高收入者“逆向補貼”的特色政策。

無法貸款的人,用隱形貶值的錢支持了高公積金人群獲得的貸款利率優惠。貧富差距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步又一步地拉大,最後導致公積金都不夠用了。

而更可怕的是,此次北京出臺的史上最嚴公積金政策,針對的是市管公積金,也就是私企、外企等單位為員工繳納的公積金。

體制內人群,則屬於國管公積金,並沒有受到新政的影響。

當年,我們從新加坡學到公積金制度,本想解決全民住房問題,卻沒想到最後把公積金變成了一碗唐僧肉。

對於普通人來說,職工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按年利率1.5%計息,而同期的餘額寶年化都有3%,住房公積金幾乎年年都在貶值。

截止2017年底,全國住房公積金餘額高達5.16萬億,住房公積金中心將這筆錢存在銀行的年利率是2.33%,每年賺1個多百分點,也就是5000多億。

這部分錢按照《物權法》中的“孳息歸屬”的原則本應歸繳存人所有,但一種辯解是:政府為住房公積金的風險兜底擔保,所以,政府應當獲得補償,住房公積金的增值收益就是補償。

有些人還不滿足這一絲甜頭,甚至直接挪用住房公積金,以獲更大利益。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經有近百名公積金中心主任被查處,佔中心總數四分之一,腐敗比例之高,令人毛骨悚然。

再看那些為我們辦理公積金的商業銀行。

接受住房公積金中心委託的銀行,一方面享有接受公積金低息存款的特權,但另一方面卻又在發放貸款時設置各種阻礙。

很多事情都不是明面上的,去辦過的人,才知道有多難辦。

事實上,公積金本身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高達淨利潤的1/10。

公積金存在銀行的年利率僅為2.33%,而銀行利用公積金存款對外發放商業貸款,貸款利率一般高於7%。

以2017年公積金餘額5萬億計算,銀行單在公積金項目上的營利就高達2500億,而2018年上半年,所有商業銀行的淨利也不過1.07萬億。

最近還有新政說,住房公積金入市即將獲得實質性進展,也就是說證券市場也要來分公積金這杯羹。

看起來,所有的人都吃到了一口唐僧肉,唯獨唐僧本人,卻在新政的加持下,只能眼巴巴地望著。

公積金:那口你吃不到的唐僧肉

《雲房優道》

異地置業專家

用底層原理剖析經濟走勢

專研城市房價梯度

關注業主房產投資回報率

傳遞城市化規律

關注中心潛力城市

西安、貴陽、環深、雲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