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已不那麼需要張藝謀,而張藝謀卻需好電影證明「大師級」

国产电影已不那么需要张艺谋,而张艺谋却需好电影证明“大师级”

《影》劇照。

文| 彭洪武

“八十年代,談戀愛都得拿本弗洛伊德,全民都在談文化,哪像今天都在談票房。那個年代對於電影來說,也是沒有雜念的,純創作。現在作為一個導演一個編劇,拍一個電影沒有雜念,我都不信。第五代導演當年在各大電影節上摘金奪銀,逢獎必拿的時代過去了。不是我們的水平退步了,是他們的眼光變了。”

——張藝謀

1.靠堆砌文化符號拍電影是回春大法,也是遮羞布

其實各大電影節評委們的眼光並沒有變,任何電影節的最高評判標準都關乎人性的光芒、人類文明的多樣化、電影語言的創新度、想象力的拓展。而很多華語電影最缺的正是人性、人文、人道,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個體,在不少電影中大都是紙人般的存在。

2000年王朔曾說“張藝謀就是個搞裝修的,大師原創力不夠,但是匠心獨具,巨匠,當得起。”這話自然很刻薄,其實那會張藝謀還是一個把電影當作品拍的導演,他的電影美學尚沒套路化,大紅大綠的也還算過眼。

如果說陳凱歌這些年執念於古裝奇幻,張藝謀則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從不堅守陣地,極其善變,其電影視角也是忽東忽西。也沒有獨屬於自已的一套電影語言。表面上謙和,然則也頻頻醉心於對架空歷史的隨意改編。

反映到電影上就是想表達得太多,私貨太多,雜念太多。電影越來越往假大空的方向走還不自知。其實張藝謀多拿些時間去搞實景演出更好,只要場面大、夠熱鬧,再稍加點內涵,賺錢比電影容易多了。

国产电影已不那么需要张艺谋,而张艺谋却需好电影证明“大师级”

大師離場的不少電影低智化已令人髮指。歷史片就是爾虞我詐的宮鬥,青春片就是逃學+墮胎,戰爭片就是“殺鬼子”,愛情片就是渣男遇賤女。不是人心險惡就是歲月靜好,除了尷笑就是傻樂。大師也無力撥雲見日,只能隨波逐流還生怕掉隊。

年近70歲的張藝謀這次新片被人稱道的是東方美學四溢,中國風美不勝收。但陰陽太極、水墨丹青、古琴國樂,這些古文化符號的堆砌,不能不說是一種無奈。很多時候,不少電影人在創作上遭遇瓶頸時,會祭出傳統文化瑰寶的大旗,但這並非萬能。

2.新銳勢力攻勢凌厲,對電影老炮們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

21世紀以來,華語電影一旦缺少文學的滋養,包括張藝謀的電影大都不盡人意,比如《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長城》。從《英雄》開始,張藝謀可能再也不在乎民間的口碑、媒體的意見、同行的看法。常年深居簡出,太缺乏人間的煙火氣。

姜文《邪不壓正》在票房上的失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人文關懷,缺失引爆公眾情緒的話題。同樣這些年張藝謀電影也有著同樣的問題。

自從《幸福時光》之後,18年來張藝謀只有兩部當代題材的電影(《山楂樹之戀》和《歸來》,《千里走單騎》的主演是日本人,跟中國現實無關),且年代離現在有三十年以上,這多少有點不正常吧。

国产电影已不那么需要张艺谋,而张艺谋却需好电影证明“大师级”

華語電影這幾年正處在一個轉折期,有想跳上資本戰車的,有趟著渾水摸魚的,有想搞一把幾十億的高票房,大師們的心都亂糟糟的。但是在這混亂的局面之下,新銳勢力其攻勢之凌厲,對老炮們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

觀影群體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沒有實打實的乾貨,很難搞定新生代的影迷。什麼參演陣容、導演名氣、宏大場面、好萊塢製作班底、反覆打磨的劇本,都只是一個電影能賣的基礎,並不是高票房的必然。

尤其是傳統媒體(電視、報刊雜誌)對電影票房的影響越來越小,民間輿論卻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包括那些電影上映後的各類影評,我說的影評不是職業影評,而是那種非專業的、但是能寫出令人信服的、有獨到見解的“臨時影評人”。再加上各色意見領袖在豆瓣、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對電影的閒談,這些網絡口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票房的高低走向。

我一直覺得內地拍古裝動作片有點牽強,武俠精神早已遙不可感。何況這早已不是古裝動作片和武打片的黃金時代。沒有香港的武術指導,沒有香港電影人開創的吊威亞,內地的古裝動作片難言質量。

就像不少內地的戰爭片雖然也是炮彈橫飛,但很少給人戰爭的殘酷感。內地的古裝動作片雖然不乏刀光劍影,卻很少有俠的精神。

這方面內地至今落後香港古裝動作片20年,比如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面那種一人單挑千軍萬馬的陣仗,香港電影1990年代就玩膩了。

一個對美食沒啥研究的導演不太可能拍出一部一流的美食片。一個對戰爭沒啥研究的導演也不太可能拍出一流的戰爭片。很顯然張藝謀也不太可能對古裝動作片有其獨到的研究和見解,其四部古裝動作片的平均分只有6分左右,且水準一部低於一部。

如果是藉助古裝動作片來表達其它更高遠的主題,那張藝謀要破的是什麼?要立的又是什麼?這年頭還借古風搞一把文化演繹,也太過時了吧。

3.《影》仍然缺乏堅硬的人文質地

在最新一期的《曉說》節目中,張藝謀不滿“很多影迷和媒體以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做為電影的最高評判標準”。

好的電影當然有多重標準,好電影不僅僅是講好一個故事。但是我仍然質疑《影》到底有啥看頭?導演要傳遞出什麼樣的信息?給人以感官的刺激?心靈的震憾?弘揚傳統文化還是展現東方美學?

《影》顯然是一部形式討好,內容晦暗的電影。前期宣發的重點就是其水墨化的影像風格,但在我看來,從頭至尾的水墨渲染缺乏剋制:水墨式的山水、水墨式的服裝、水墨式的朝堂、水墨式的縵紗,中國古時的水墨風只是一種意境啊,絕不是滿堂滿眼的裝修風格!

就好比滿桌都是肥碩的大肉,卻缺乏幾道開胃的清爽小菜。倒不如那時有時無的連綿陰雨對劇情的發展起到更重要的哄託作用。

《影》的主角雖然是個草根平民,但在人物塑造上,在人性的多面性上,仍然缺乏人文關懷。

至於動作和打鬥,除了攻打境州的鐵傘戰,大部分都是行活而已,而人性中的光芒也在如霧如煙般的畫面中模糊不堪。

如果說電影的核心是戲劇張力,《影》的戲劇衝突並不大,整個影片也談不上跌宕起伏。前半部分宮殿和密室的文戲過於冗長,無論是臺詞、表演、佈景都新意不夠,基本上沒超越上個世紀的《秦頌》和《刺秦》。而觀影經驗豐富的影迷很容易判斷出劇情走向和主角命運,惟有開放式的結尾算是一個小小的驚喜。

每一幀都是美如畫的壁紙這種溢美之詞,其實是對大師來說是一種諷刺。畫面好看不等於電影好看,放棄豔麗並不就等於樸實,用流量明星和小鮮肉其實就是老黃瓜刷綠漆……

據說張藝謀下一部新片《下一秒》已經殺青,慢工不一定出細活,可如此急匆匆地趕拍電影,這見其內心有多焦慮,有多渴望一直處在影壇中心。

2000年以來,張藝謀共拍攝完12部電影,如果整體數量減少一半,我相信不但不會透支觀眾熱情,恐怕票房也會更高。可是張導就是這麼愛折騰,完全閒不下來。

4.張藝謀缺乏洞察當下時代的能力

電影首先得是作品,才能是商品。作品不應該是標準化的流水作業,當了無新意的好萊塢電影工業也是日暮西山,不少中國電影人集體迷失在流量、IP、票房、增量市場這些熱門詞彙間。而公眾對於曾經獲獎無數的大師有更嚴苛的期望,這20來年張藝謀時不時飽受詬病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

1、張藝謀為人低調,不喜社交,雖然我們無從知曉哪些人跟他走得比較近,但是資本方一定是其中之一。他的電影從來不缺投資,但是他缺乏架馭資本的能力,耳軟的他容易被強音說服,很多關鍵時刻放棄主見隨大流。

以前可以說是被張偉平給“綁架”了,倒騰出幾部二、三流的所謂商業電影。轉籤樂視後,又被其所拋出的那一套大市場論給砸得內心蕩漾。可是資本真就比導演更瞭解電影市場嗎?當大導演和大公司共謀票房,卻始終幹不過那些錢、影響力、行業資源都不夠多的小輩們,這是為什麼?

2、跟當下大多數老炮一樣,張藝謀缺乏洞察當下時代的能力,也缺乏開拓市場的能力。於是便順從市場,拍觀眾們想看的電影。而在商業片領域,張藝謀這三個字對新生代影迷的影響力日漸衰弱。

3、在《英雄》之前,張藝謀有一套自己的電影美學系統,大家也願意為此買單。但這之後,張雜念叢生,什麼都想試一把,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大部分電影都主題模糊,內容空洞,缺乏有力的價值觀。不是用力過猛就是不在壯態,甚至一眾來捧場的大牌演員演技都不在線,其導演能力對演員演技的提升很有限。

1990年代大部分香港偶像藝人在名導的調教下都有一個脫胎換骨般的表演。而張藝謀近20年的電影中,面癱的仍然面癱,小鮮肉仍然只負責當花瓶,老戲骨走走過場,一切都是原樣。

這些年張藝謀跟資本的結合雖然不至於兩敗俱傷,但彼此也談不上雙贏。資本有時候也是稀裡糊塗地砸錢,根本就沒搞清楚想從張藝謀這得到啥?是藝術價值和美譽度嗎?顯然不是!但如果說資本是衝著張藝謀的電影能帶來高票房來的,但結果也就那樣,畢竟張藝謀所挑選的製作班底在燒錢上絕不含糊。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實際上張藝謀對國產電影已不那麼重要,反而張藝謀太需要一部高水準高票房的電影來證明自己的大師價值。

畢竟張藝謀只有一部電影國內票房勉強過十億,而且是口碑不是很好。而這次影帝視後的聯合,首日票房遠落後於低口碑的“開心麻花”,這的確有點難堪!

這幾年中國電影更新迭代的步伐之快,使得大多數老炮無力再造昔日輝煌。到今日,沒有包袱,輕裝上陣的眾多新銳導演頻頻能製造高票房,且成本低於張藝謀等影壇前輩。

小將兇猛,英雄遲暮,每回時代前進的號角都會撕裂一塊塊高高在上的金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