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玄奘關係並沒有那麼好,送君西去子虛烏有

李世民對於玄奘的友好態度,被眾多書籍影視所描寫刻畫,比如唐太宗稱讚玄奘"夙標高行,早出塵寰",親自為他譯的佛經寫序,即有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序中盛讚玄奘為"沙門之領袖",其功"將日月而無窮",就此來看,李世民和玄奘的關係確實不一般,看起來唐太宗對佛教是比較支持的,但這其中有沒有其他的意義呢?我們不得不來了解下那時候佛教的一些情況。

李世民和玄奘關係並沒有那麼好,送君西去子虛烏有

隋朝一代的統治者比較信奉佛教,給了佛教很多的優惠政策,佛教寺廟能夠免稅,而且能夠免除兵役,擁有僕人,這使得佛教人數空前高漲,據記載,剃度僧尼達三十萬人,隋朝的統治雖然沒有長久,但是僧人的數量隨著戰亂反而更多,這在當時人力匱乏的時代,確實是個不小的問題。李淵上臺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嚴厲的反佛教措施,太宗繼位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疏遠佛教團體的嚴重性,因為佛教人數高達幾十萬,是一個存在的社會群體,自己的政權沒有穩定,是需要這股力量支撐的,他把自己父親的反佛教措施給廢除了,他需要他們的支持,他給佛教很多的保護措施,允許佛教在宮中行佛事,允許做法會,需要僧人祈求上天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以此來提高僧人的存在感,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來穩定自己的統治。

李世民和玄奘關係並沒有那麼好,送君西去子虛烏有

太宗對佛教是有一些好感的,但這也僅僅限於佛教不能觸犯統治者的意志,這股勢力不能夠發展到影響自己的統治,於是他要控制僧人數量,他採取行動以反對一個多年來的積弊,即以非法出家作為逃避賦稅的手段,如果非法出家,就要處以死刑。631年,他成了中國頭一個禁止僧尼受親生父母致拜的皇帝,因為這種舉動違反世俗社會的風習。雖然在633年他在佛教徒和他們的有勢力的支持者的壓力下接受勸告,廢除了這個命令,可是這一行動表示了這位皇帝對佛教教義產生的社會影響的關心。這部經據說是闡述佛臨死時的教導。這個命令嚴格限制僧徒參與世俗的和政治的事務。

雖然這些制度和規定在控制僧人的人數和控制僧人的社交範圍能力起了很重要的能力,但是李世民是無意消滅佛教的,他只是在穩定佛教,讓佛教處於自己控制下。

至於有人說李世民關係最好的僧人就是玄奘來看待李世民對佛教的態度,李世民對玄奘的關係好是不假,但這是否有自己的政治意圖呢?

李世民和玄奘關係並沒有那麼好,送君西去子虛烏有

玄奘的西行,首先政府是不允許的前面說過,僧人的一切活動受到制約,李世民聽說玄奘西行十四年後回來,於是選擇接見,他想到的是什麼?他想到了政治家想到的東西,古代信息不發達,唐朝西邊又是各個民族勢力不斷騷擾邊境,玄奘回來必然有所經過的風土人情,各個小國的基本情況,這對於自己的開闊疆土有很大幫助,於是他選擇讓他為官,玄奘是虔誠於佛法的人,他不會放棄佛法,他選擇了放棄李世民。

從此之後玄奘也沒有得到召見,只是李世民臨終前在避暑山莊見了一面。這就是李世民和玄奘的交情,這交情是摻和著政治家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