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秸稈還田,減少生產成本

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與傳統栽培技術不同的是以養地、保土、保水和簡化作業環節、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秸稈全部還田和減少耕作環節;改過去不計成本一味追求高產為更加註重對耕地的種養結合、近期與長遠結合、綜合效益提升、持續穩產高產。

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秸稈還田,減少生產成本

圖1:玉米栽培示意圖

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秸稈還田,減少生產成本

圖2:行距示意圖

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秸稈還田,減少生產成本

本技術是在原“寬窄行”栽培模式下創新發展的一種新技術模式,即在傳統的均勻壟基礎上,三壟為一個組合。第一年,在一個組合中按不大於原來的壟距播種兩行(壟),空一壟(行),形成窄行、寬行模式,窄行距一般為50~60釐米,寬行距一般為120~130釐米,窄行、寬行交替進行;第二年在上一年的寬行中播種窄行;第三年在第一年的播種位置播種。(如圖一、圖二所示)

技術關鍵

秸稈還田覆蓋地表收穫時秸稈全部還田並覆蓋在地表,實現養地、保土與保水的目的。

免耕或少耕減少不必要的耕作,將耕作次數減少到保證不影響糧食產量的程度,實現最大限度簡化作業環節,解決黑土地“用養脫節”問題,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綜合效益目的。

栽培技術關鍵

由於作業環節得到簡化,整個玉米的生產過程分為三步或四步(如圖三所示),即:免耕播種,藥劑控制病蟲草害,收穫時秸稈還田和必要時土壤疏鬆。土壤疏鬆不是每年必須做的,一般每兩年作業一次,每次只對窄行間作業;如果土壤有機質增加到一定程度,耕地養分足了,土壤板結現象會減少發生,這項作業週期還可以延長進行。

免耕播種這是該技術的關鍵環節。使用高性能免耕播種機作業,一次完成化肥深施、苗帶秸稈切斷和清理、播種開溝、種床整理、單粒播種、施入口肥、覆土、重鎮壓等工序。

技術成效

據2013年開始試驗的吉林省產糧大縣梨樹縣村開始使用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做試驗。收割機在收穫玉米的同時,把秸稈進行半粉碎並留在原地。之後,再由秸稈集行機清理出第二年要播種的條帶。等到第二年夏天,隨著玉米成長成熟,秸稈逐漸腐爛變成了有機質,融入土地。

秸稈形態變化之餘,也給土地帶來了巨大改變。以往燒秸稈或把秸稈運走,土地直接裸露在外。有了秸稈層的保護,土壤中的水分得以保持,效果相當於每年增加一場50毫米降雨。2018年春天,當地遭遇了嚴重春旱,但在秸稈層的保護下,冬季積累的水分不易蒸發,出苗並沒受到影響,肥料在秸稈覆蓋之下也不易流失。

隨著地力逐步恢復,曾經難得一見的蚯蚓回來了。由於此前連續耕作並且大量用肥透支地力,土壤板結,蚯蚓失去了生存空間。採用秸稈還田技術後,水土條件持續改善,化肥用量不斷減少,蚯蚓的數量和活躍度都明顯增加。現在每平方米土地裡的蚯蚓數量達到100多條。有了蚯蚓幫忙,土壤的質量有了明顯改觀。

不僅保水、保肥、改善土質,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也讓梨樹的黑土地擺脫了越來越薄的命運。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趙麗娟說,採用新技術耕種後,土壤裡的有機質以每年0.1%的速度遞增。“在對比試驗田裡,一直採用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的玉米根系長度從以前的20多釐米增加到60多釐米,這直接說明土壤的條件得到了改善,黑土層厚度和地力正在逐步恢復。”趙麗娟說。

使用這種技術,化肥用量減少20%左右,再加上省去了整理土地、清理秸稈等費用,一公頃的成本至少比以前降低1500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