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冬至日,永兴坊全园百余家非遗商户打造丰盛的百家饺子宴,为感恩回馈社会,邀请全城百姓、国内外游客免费品尝饺子、秀出非遗技艺。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此次“誉满中国·享西安之冬至日,品百家饺子,秀非遗技艺,惠全城百姓”节气文化活动是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商务厅指导,中共西安市新城区委、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政府、西安市商务局、西安城投集团、新城区文化体育局、新城区文物旅游局、新城区中山门街道办事处协办,新城区文化馆、西安永兴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此次节气文化主题活动是大学生美食体验季重要的一站,冬至这天,永兴坊以活态展示非遗文化的方式,不仅邀请国内外大学生、全城百姓亲身体验包饺子、煮饺子,还邀请环卫工、城管等特殊岗位的人们一同享用此次百家饺子宴。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最初的冬至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每年到冬至时节,北方人都会有吃饺子的习俗。据传,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在冬至当天把羊肉、药物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因饥寒而冻烂了耳朵的乡亲们,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成了今天的“饺子”。至今民间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这天,永兴坊三大主楼的厨师长亲自“操刀”与来自陕西省11地市107区县的非遗传承人,在永兴坊牌楼下巧手为全城百姓、国内外游客呈现一场地道的“永兴坊百家饺子宴”。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大家分成多个小组包饺子,他们个个动作娴熟,不一会儿一排排不同颜色、独具个性的饺子很快摆满了一个个大盘子,有原味儿的、有菠菜味儿的、有太阳状的、有小鱼状的……整个包饺子的过程中,人们欢声笑语不断,相互切磋包饺子的技巧,彼此比较着饺子的形状,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从带有“福”字的锅中舀出,端上餐桌、送到人们手中,寓意接“福”送“福”。此时,浓浓的饺子香,暖暖的情谊浓,为来园游客送出一份寒冬腊月里的温情暖意,不论是千里迢迢的专程而来,还是口口相传的美食之旅,今天,在这个被饺子升温的冬至里,在一团香气四溢的氛围里,每个人脸上都是温暖的笑容、展开的眉眼和真挚地祝福,都成为冬至天里最温暖的存在。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永兴坊工匠把煮好的饺子送到了交警、城管、老人的手中,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也送上对老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身体健康。李师傅表示:对于北方人来说,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吃饺子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情怀。今天冬至、年至、饺香至,他吃着鲜香可口的饺子,心里暖暖的。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永兴坊工匠把煮好的饺子送到了交警、城管、老人的手中,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也送上对老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身体健康。李师傅表示:对于北方人来说,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吃饺子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情怀。今天冬至、年至、饺香至,他吃着鲜香可口的饺子,心里暖暖的。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冬至日 品百家饺子 秀非遗技艺 惠全城百姓

同时,永兴坊始终坚持初心不改,不断为非遗文化注入新动能,也为广大群众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本次“誉满中国·享西安之冬至日,品百家饺子,秀非遗技艺,惠全城百姓”冬至节气文化活动正是亲身体验送温暖,并且连接古今,创造节日仪式,以此纪念传统节日、守护节日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以此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理解,更让非遗文化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丰富生活,也带领陕西非遗文化走出陕西、走出全国、面向国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