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中的于謙:不出手是錯,出手更是錯

“奪門之變”中的于謙:不出手是錯,出手更是錯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破曉時分,紫禁城內鐘鼓齊鳴。等待上朝的文武官員魚貫入朝,卻發現奉天殿已悄然易主,坐在寶座上的已不是昨日之君。群臣愕然之際,時任左副都御史的徐有貞高呼:太上皇復位了!

英宗復位

這一幕,在歷史上稱為“奪門之變”。被圈禁八年的明英宗在大臣、太監的幫助下重新奪回由其弟景帝執掌的皇位。在今天看來,此番政變能如此輕易成功,也頗具戲劇性。這其中有四個關鍵人物:石亨、徐有貞、張軏、曹吉祥。

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被瓦剌所擒。在於謙等大臣的推舉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上皇位,即為景帝。後來瓦剌見無利可圖,失去利用價值的明英宗被放歸。但是景帝戀位,不肯退位。一山不容二虎,明英宗被接回京師後,尊為太上皇,軟禁於南宮。

景泰八年,明景帝病重,又無子嗣。武將石亨打起了主意,他與前府右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左都御史徐有貞商議擁立明英宗復位,以博得不世之功。事不宜遲,四人決定於正月十六動手。當晚,徐有貞換上朝服,懷著一去不復返的決心離開了家,臨行前對妻女交待說:“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是國家之福,辦不成我徐家就是滅頂之災。你們好自為之。”

“奪門之變”中的于謙:不出手是錯,出手更是錯

就這樣,四人帶領千餘名兵丁死士向皇城進發。四鼓時分,他們由長安門潛入皇城,皇城內的守軍見這夥人十分蹊蹺,但也不敢過問。人馬順利到達南宮,毀牆破門而入。

英宗朱祁鎮正在燈下讀書,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驚問來者何人。徐有貞等人俯伏在地,高呼:請陛下復位!當時月明星稀,眾人簇擁著朱祁鎮直奔大內。來到東華門,守門兵士上前阻攔,朱祁鎮喝道:朕乃太上皇也!守兵唯唯而退。一行人繼續疾行,向奉天殿而去,當朱祁鎮終於重新坐上闊別八年的皇帝寶座,石亨、曹吉祥敲響鐘鼓,召集群臣。當文武官員上朝時,發現寶座上的皇帝不是景帝,而是太上皇。正在群臣愕然不知所以時,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復位了!朱祁鎮對百官宣佈:“景泰皇帝(指朱祁鈺)病重,群臣迎朕復位,眾卿仍擔任原職。”眾臣見事已至此,只能跪倒參拜,高呼萬歲。

這一場政變可謂驚心動魄,分秒必爭,時不我待。當朱祁鎮重新坐上寶座時,景帝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鐘鼓齊鳴,不明所以。當得知是太上皇復位,朱祁鈺連說三個“好”字,然後重新回到床上,臉朝牆睡下。

假設一下,如果景帝早幾分鐘臨朝,如果英宗晚到奉天殿幾分鐘,大殿上群賢畢集,貿然闖入一個衣冠不整的太上皇,不但百口莫辯,而且非常可笑了。歷史不容假設,短短几個時辰,不但明朝歷史為之改變,許多人的命運也從此改寫。

小吏大能量

五百多年後,我們重新審視這一歷史事件,發現其中有許多蹊蹺的地方。

當時,徐有貞等人明目張膽進入皇城,居然沒有受到多少阻攔。他們是從長安門進入,長安門是群臣上朝必經之門,立有一碑,上書“官員人等,到此下馬”,並有禁軍把守。一行人卻通行無阻,實是可疑。

據《大家》陸波分析,這些叛了景泰皇帝朱祁鈺的人還是很心虛的,他們都算不上朝廷的實權人物,只有石亨算是個京師團指揮,可以調派一些兵士,徐有貞只是個翰林侍講,其他人都是太監和低層小官。話雖如此,但不能小看石亨和曹吉祥的能量。

“奪門之變”中的于謙:不出手是錯,出手更是錯

明代每一任新皇帝即位,都要對京師禁衛軍結構作出調整,增置或改建禁衛組織,增加某些禁衛組織的職能,有時調京營禁軍巡視內城,有時調邊鎮軍隊人衛京師,並時常授權給宦官統領京營禁軍。而石亨因為重創瓦剌軍有功,在於謙的推薦下掌管京師禁衛軍。曹吉祥早年入宮為宦官,投身於權傾朝野的王振門下。英宗正統六年,太監曹吉祥受皇帝委派,監軍西征,官號都督。京師三大營改建為十團營後,景泰帝任命太監曹吉祥、劉永誠節制團營,這是明代開創以來內臣監管京師禁衛軍的最高職務。此後歷任皇帝都沿襲此例,任用宦官監管京師團營。正是這樣,石亨和曹吉祥藉助手中的禁衛軍權,順利地發動了“奪門之變”。

如此看來,如果沒有石亨和曹吉祥這兩個握手實權的人物,他們光是皇城守軍這一關都過不去。

于謙之死

在整個“奪門之變”中,不能忽略一個重要人物:于謙。

“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時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徐石等人發動事變時,于謙不可能不知道。“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變,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

其實在徐、石密謀時,于謙就已經獲取了一些消息,“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為什麼于謙得知情況後不為所動,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一說,于謙以他手中的權力,完全可以制止這場宮廷政變,“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但是于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顧念身一舉事,家門可保,而兩主勢不俱全”。

就是說,于謙若出手制止政變,自己身家性命可以保全,但是景帝與英宗之間勢必撕破臉皮,形同水火,不論是二君誰舍誰留,都是于謙不願看到的。

但是,話只說對了一半。于謙時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但他是否有權不經當今皇帝授權,直接攔截前任皇帝的輿駕?太上皇雖無權,但餘威尚在,在太上皇面前,于謙還能挺起腰來嗎?當時景帝已病重,身邊都是曹吉祥的人,于謙就是想向皇帝請旨,他能進得了大內嗎?況且此次政變是在孫太后的默許下才發動的,試問于謙還有機會嗎?

“奪門之變”中的于謙:不出手是錯,出手更是錯

還有,我們不能忽視了一個細節:“奪門之變”發生時,景帝朱祁鈺正在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立即問左右:“莫非是于謙不成?”意思是問是不是于謙謀反篡位了。注意這個細節,為什麼景帝第一反應是于謙謀反?為何于謙在景帝眼中竟是如此印象?

因為,于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加上他孤高自負,從不結交黨羽,獨往獨來,因此為朝廷小人所嫉恨,時時在皇帝耳邊進讒言說壞話,久而久之,在皇帝心目中,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于謙縱然有功於社稷,但他重兵在握,也不能沒有功高蓋主的嫌疑。

為群臣所排擠,為當今皇帝所猜忌,于謙真是孤掌難鳴,沒有人可商量,沒有人為他撐腰。因此,“奪門之變”發生後,他不出手是錯,出手更是錯。

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一方面是小人所嫉,一方面是其性格使然。明朝廷黨派林立,朋黨之爭勢同水火。但于謙個性剛直,從不附庸朋黨,不站隊,這就犯了朝中大忌。甲派認為你是乙派的人,乙派認為你是甲派的人,都視你為敵人,欲除之而後快。所以在權力鬥爭中,中立派、騎牆派的下場更慘。

英宗復位後,徐有貞、石亨等人隨即編織罪名,置於謙於死地。朝中大臣沒有人站出來為于謙辯護,在危難時刻,朝臣們想的是怎樣投合得勢者以獲得恩寵。就這樣,“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的一代名臣于謙以“謀逆罪”被棄市問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