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筆記(2-3)-老子論“反”


中國文化筆記(2-3)-老子論“反”

老子傳道

“反”是物極必反的反,包含著相反相成的哲學思辨,體現了老子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

《道德經》裡說:大成若缺,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翻譯成白話即:你看著缺什麼,其實是最大的圓滿;你看著有點彎曲,其實是最直的坦途;你看著有點笨拙,其實是最巧的手段;你看著不善言辭,其實是最佳的雄辯。這種相反相成的視角與《易經》高度契合,是中國智慧的重要根基。

我理解相反相成就是辯證法中所說的事物的兩面性,而且這兩面互為依存,又互相轉化。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老子樸素的辯證統一思想盡在其中了。

其實每個人都是相反相成的組合。一個人有太大的成功,一定面臨著必然的挫折,而這個挫折對一個人的成功來說,是一個必要的環節、一個重要的補充。沒有挫折的成功,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一定還包藏著更大的隱患,這也是我們要居安思危的原因所在。

既然一切都是禍福相依、相反相成的存在,那麼去爭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老子有言:“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意思是誰都知道什麼是雄健,我卻要守住陰柔;誰都知道什麼叫光亮,我卻要守住幽暗;誰都知道什麼是榮耀,我卻要守住自己的尋常。這就是老子“不爭”的思想,更是了不起的人生智慧。

按照老子的說法,有了這種智慧就可以達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的境界,意即堵塞一切熱鬧的通路,關閉一切騷擾的門道,磨去一切逼人的鋒芒,化解一切內外的紛爭,把自己溶化於自然之光,萬物之常。

可是我們慣常的思維是:路也塞了,門也關了,你怎麼能夠領略外界呢?但老子說,人要想認識萬事萬物,瞭解宇宙天地,一切都靠自己去實踐、實聞、實嘗、實至,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擺脫那些實實在在的紛擾,在靜思中才能悟得。

老子本人就說明了這一點,他離開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他不可能感受後世會發生什麼,但後世的人都在學老子,因為他悟得了天道,所以他超越了時空,這一點充分展示了靜思的魅力。

待續……

中國文化筆記(2-3)-老子論“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