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資本激情退卻之後,汽車後市場能否重現昔日榮光?

VC資本激情退卻之後,汽車後市場能否重現昔日榮光?

2008年-2018年國內汽車市場歷經了“黃金十年”的飛速增長之後即將迎來存量時代,據公安部交管局的最新數據,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4億輛。與此同時,汽車後市場開始進入新的增長週期。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後市場行業規模從2015年的7600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2900億元。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汽車後市場也活躍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的身影,但互聯網企業們要想在一個規模高達萬億的“檸檬”市場中掘金,似乎並沒有那麼容易。

萬億規模“檸檬市場”下的塔西佗陷阱

作為汽車後市場的主體部分,汽車維修“檸檬市場”的特徵最為明顯。傳統的汽修行業分層特徵決定了行業參與者各自的地位。在整個汽車維修產業鏈條中,主機廠商、OEM廠商的上中游地位決定了整個行業的格局。

在國內汽車售後市場中,由於4S店與主機廠商具有利益一致性,來自於主機廠商和OEM廠商的優質資源則會首先向傳統4S店傾斜,因此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為了保證利潤率,許多快修店面甚至部分4S店使用高仿件、副廠件代替原廠件,再將原廠件高價賣出的方式獲取高額利潤。久而久之整體市場環境惡化,從而陷入欺詐消費者蔚然成風的惡性循環。

另外,由於汽車維修技術的專業性和行業透明度較低,車主和維修行業從業者中間存在著天然的信息壁壘,長此以往車主與維修行業從業者中間會長期存在信任危機,在缺乏強有力的制度和規範的約束下這種信任危機則會進一步演進為塔西佗陷阱,從而陷入汽車維修需求和供給雙方面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維修資源供給充足,另一方面車主維修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而互聯網企業入局後的鯰魚效應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這種現狀,但在沒有深入瞭解行業之前就貿然進入汽車維修市場的互聯網企業,最終必然會雞飛蛋打、落得一地雞毛。

2015年,VC資本熱潮下的汽車後市場O2O模式火極一時,各種洗車、維修、汽車美容等O2O一湧而上,潮水退卻後,大部分裸泳的汽車後市場O2O都死在了沙灘上,低頻、非剛需的特點註定它們只是曇花一現,只有二手車電商和汽車配件電商行業的部分互聯網企業艱難存活了下來,如瓜子、優信、途虎養車等。

在諸多汽車後市場領域中,二手車市場也是目前互聯網企業融合程度最高的領域。不可否認,二手車電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等行業痛點,但仍存在行業滲透率低、運營成本高、優質車源難以獲取、交易平臺實質上成為車商信息獲取平臺等諸多問題。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二手車電商交易量滲透率達到12.5%,預計2022年將達到28%左右。總體上看,二手車市場的電商滲透率仍在穩步增長,但總體佔比仍然不高。從獲客方式上看,以瓜子優信為代表的二手車電商仍高度依賴線上購買流量和廣告曝光的方式獲客,獲客成本難以有效降低;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大多數優質車源仍然掌握在線下廣大的二手車商手中,C2C模式下二手車電商難以持續發展,B2C模式與C2C並重成為二手車電商的必由之路。

2019資本寒冬來臨之際,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傳出“裁員”的消息,而人人車則直接流出了破產的傳聞。從去年9月份開始,人人車就陸續關閉了全國50多個站點,相關員工或是遣散,或是參與所謂的“加盟計劃”縮減人員。如果說裁員是為了調整戰略的話,那麼廣告投放嚴重縮水則更能顯示出人人車目前的困境,相關人士透露,人人車在百度的投放從每週300萬元縮水至80萬元,長此以往缺乏流量的支撐交易量必將受到影響。

在筆者看來,人人車的困境也昭示著單純的互聯網模式並不能打破汽車後市場的“檸檬詛咒”,但值得慶幸的是,人人車如今的境地至少證明了一件事:輕資產運營邏輯和c2c模式不適用於紛繁複雜的汽車後市場。

互聯網企業要想真正紮根汽車維修領域就必須拋棄以規模換市場的“消費互聯網思維”深入紮根行業內部,徹底拋棄“輕模式”的運營思路。汽車維修是由車主深度參與體驗的線下行為,所以對“產品體驗”輸出環節實現有效的把控也決定互聯網+汽修必然是“重模式”運營策略。

相較於以上幾個汽車後市場,汽車金融領域的秩序相對比較穩定。目前,汽車金融領域的玩家大概分為以下幾類:傳統保險公司、銀行、社會金融機構、互聯網汽車金融。其中互聯網汽車金融是近兩年來興起的互聯網金融體系的分支,相比傳統的汽車金融玩家,互聯網汽車金融的服務更加多樣化,以租代購等服務也滿足了用戶差異化金融需求。而且藉助大數據風控技術,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風控方面有著更明顯的優勢。

今年兩會上,人大代表李書福提案“有限度的改裝合法化”,進一步拓展汽車後市場的空間。目前,我國的汽車改裝仍處於灰色地帶。汽車改裝一般情況下分為外觀改裝和動力改裝,由於排放法規和安全法規的限制,目前世界上多數改裝合法化的國家和地區都會限制動力輸出和排氣裝置方面的改裝,而國內的汽車改裝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只有簡單的改色、貼膜、加裝內飾等方面,懸掛及車身套件的改裝並不被法律許可。目前汽車改裝千億級市場規模已然初現,如若政策放開,即使是有限度的開放,汽車改裝領域將會成為一片新的資本熱土。

協同效應下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破局之道

萬億規模的“檸檬”汽車後市場本身就是畸形的存在,深究其因,汽車後市場行業亂象叢生的根本在於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業標準以及強有力的從業者規範約束體系。另一方面,行業從業者違規經營風險較低,車主合法權益無法有效得到保障也助長違法經營者的不良行為。行業標準規範的建立是汽車後市場正向發展的基礎,政府相關部門與行業攜手製定行之有效的行業準則規範可以從底層建築上有效約束行業從業者的行為規範。

互聯網企業想要在萬億規模的汽車後市場中大把掘金,破解“檸檬市場”是必由之路。不同於以往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的慷慨激昂,破局汽車後市場的“檸檬詛咒”更需要深入行業聯合多方形成協同效應,共同解決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對於傳統的汽車後市場而言,互聯網力量的加入可以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進入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企業也更需要深入瞭解行業,明確在行業內的定位,藉助資本力量的介入進一步幫助行業進行優質資源匹配和整合。

誕生於“輕資產運營”邏輯中的大多數互聯網企業在進入某個傳統領域時始終採取“以規模換市場”的初期戰略,如滴滴、美團等,在初期用戶教育階段,使用大量資金投入來換取市場分額,以期在規模化效應形成後收割紅利,從而實現資金的正向流轉,在出行、外賣等領域這樣“野蠻生長”的可行性已經被市場證實,但在汽車後市場領域,這種粗狂的發展註定無法獲得成功。

在整個汽車後市場的產業鏈條中,由於主機廠以及配件生產廠商絕對掌握行業話語權的原因,任何試圖進入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企業都無法規避傳統4S店和供應鏈管理的問題。以汽車維修行業為例,一方面,輕資產模式下必然產生對線下門店掌控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形成規模後通過規模化採購管控成本必然會帶來供應鏈管理的問題。另外汽車配件SKU數量龐大,庫存管理也是對互聯網企業的重大考驗。

另外,對於作為第三方的互聯網企業來說,進入汽車後市場中需要面臨著雙邊市場的處境,一方面是追求價格更低、服務更好的廣大車主,另一方面則是競爭激烈渴望盈利的服務提供商。以二手車電商為例,為了實現業績持續增長必須保持足夠的優質車源和良好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價格賣出車輛,因此如今二手車電商們紛紛暫停市場擴張,開始佈局線下門店,將“輕模式”逐漸轉換為“重模式”。互聯網企業在汽車後市場實現“重模式”的途徑有兩種,自營模式和加盟模式。由於自營模式前期資金投入量大,且風險較高,因此加盟模式或將成為行業主流。

產業互聯網時代下,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在提升行業效率方面有著重大作用,一方面通過前端數據收集和分析可以實現配件倉儲等方面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將數據反饋至主機廠商等相關企業實現整個行業的協同效應,屆時,貫穿整個汽車後市場的物聯網與大數據將成為互聯網破局汽車後市場的一把利刃,互聯網力量也將重塑傳統汽車後市場的“檸檬”業態。

結論:

國內的汽車後市場是一個及其罕見有著萬億規模的檸檬市場,方面國內數量巨大的汽車保有量決定了龐大規模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由於檸檬市場的行業特性又有著許多難以解決的需求痛點。而互聯網企業在汽車後市場的嘗試雖然有望解決諸多行業痛點,重塑行業格局,但要想破除這個萬億市場的“檸檬詛咒”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體來講,目前國內的汽車後市場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行業的進步需要各方力量的合作,在互聯網產業化的時代浪潮下,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融入無疑將極大促進汽車後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如何正視汽車後市場的增長帶來的紅利誘惑,拋棄固有的“消費互聯網思維”深入紮根於行業,才是能否分得萬億規模蛋糕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