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要拍宁波的红膏炝蟹了?陈晓卿在宁波脱稿演讲半小时

宁波汤团是“幸福的多巴胺组合”!

蛏子是“龟兔赛跑”最好的产物!

能说出这些金句的人,想都不用想一定是个对美食有独特见解的人!

这个人就是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背后的男人”!

对于陈晓卿,有人说“看见他就想吃饭”。想必,这是对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的最高赞誉了。

今天下午,他来到了宁波,走上了2019“宁波帮×城市精神”演讲峰会”的舞台,全程脱稿一口气侃了半小时。

舌尖要拍宁波的红膏炝蟹了?陈晓卿在宁波脱稿演讲半小时

你也许不知道,这个曾“馋”倒全中国的男人,对宁波的美食却是情有独钟。

为何总拍宁波美食?

“每个人看宁波的方式不一样,有人说它自古富庶,有人说宁波帮占据了中国商业重要的一环,在我看来,宁波是一个美味且有美食文化传统的地方。”陈晓卿的开场白不由让不少观众舔了舔舌头。

舌尖要拍宁波的红膏炝蟹了?陈晓卿在宁波脱稿演讲半小时

是啊,《舌尖1》里有慈城年糕,《舌尖2》里有象山淡菜,《舌尖上的新年》里有宁波风鳗,《风味人间》里有霉苋菜梗……在陈晓卿拍摄美食纪录片的过程当中,宁波,一直是他特别钟情的取景地。

期间提到近期的拍摄计划,陈晓卿表示,总有观众留言说:“没有拍到宁波的红膏呛蟹,你还拍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啊?”他对此答复是:“过去我们没有拍,不代表将来我们不拍。再过一个月我们就能吃到美味的红膏呛蟹了,你看,我连时间都知道了……”看来指日可待了。

宁波汤团是“幸福的多巴胺组合”

尽管脱稿,陈晓卿的演讲词却充满诗意、睿智,还透着风趣,好似他的美食纪录片,很有嚼头。“中国饮食文化中有‘南米北面’的说法,说起稻米,则不得不提起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在宁波。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光是从河姆渡开始照亮的。”由此,陈晓卿着重谈了谈宁波曾经闻名于世的米制品——年糕和汤团。

舌尖要拍宁波的红膏炝蟹了?陈晓卿在宁波脱稿演讲半小时

先说汤团。据他观察,宁波人是用水磨米粉制作汤团,再加进猪油和糖,“碳水、糖和脂肪,这三种都是人类天然喜爱的物质,在一起,我们会把它叫做‘幸福的多巴胺’。”

此处观众开怀一笑。紧接着说到年糕,“宁波年糕的加工生产,往往会在冬至前后,要把打好的年糕放进冬至之后接取的净水里。从现代科学来讲,这种水,细菌含量最少,年糕放进这样的清水,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的清明,这是宁波人的祖先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得到的朴素经验,了不起。”

曾在宁海吃到全世界最好的蛏子

不同的地貌,催生了丰富的物产,为宁波美食提供了充足的食材选择。

“宁波人勤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陈晓卿多次到访宁波的观察,宁波同时拥有平原、丘陵、山地和海洋,山里有无尽的山珍,比如新鲜的竹笋、香菇、芋艿、香榧子等,都适合在这里生长。而再向东,漫长的海岸线,又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渔获,各种鱼类、贝壳类以及甲壳类物产。

舌尖要拍宁波的红膏炝蟹了?陈晓卿在宁波脱稿演讲半小时

他举例称,“有一年去宁海调研,我吃到了全世界最好的蛏子:长街蛏子。真是肥,真是好吃。”他还打趣称,自己听说蛏子是“龟兔赛跑”最好的产物,“我打开一看,可不是嘛,不仅有壳,还有两只耳朵呢。”

保留传统工艺,还跟得上时代

“宁波人用自己的料理方式,为中国保存了中华美食的样本。”陈晓卿这样说。

他发现,用盐或者酱油去处理食物,是宁波人的习惯。节俭的基因让宁波人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会有一种带有焦糖味的咸鲜,是特殊的香味。

除了香,还有臭,“依靠发酵保存食物的习惯,被我们称作仅次于火的发现。比如宁波的臭苋菜管,闻闻很臭,吃起来很香。”他说。

还有一道菜是他听说的,还没有吃到的——网油鹅肝,“从介绍上,我看到这种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用动物肠衣外的网油,裹上猪肝或猪肉油炸,古人称之为肝膋,是礼记中的八珍之一。”陈晓卿认为,宁波菜既保留了这样的工艺,又把食材换成了今天风靡全球的鹅肝,小小的置换也体现着宁波厨师的匠心。

为什么宁波菜这么有底气?

说到宁波的饮食自信,不得不说宁波人。“宁波的商帮是整个东半球最响亮的名号之一。”陈晓卿称赞道,宁波人商业信誉好,低调务实、克勤克俭、能屈能伸,“北上广装得下肉身,三四线放得下灵魂。”且据其观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宁波人都有抱团生存的习惯,“正是可以抱团,才刚好凑成一桌。”此处有掌声。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城市,如果说请朋友吃宁波菜,都是一个很有面子的事情。陈晓卿举例称,在上海,沈宏非老师带他吃甬府;在杭州的江南渔哥,他吃到了霉菜梗、臭冬瓜、蒸鲜排,“听说在法国巴黎,意大利的普拉多,宁波餐馆也都很受欢迎,它们也在远程安抚着漂泊宁波人的味蕾。”

“放眼菜系的发展史,饮食风尚总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成熟度相关。掌握着经济命脉的人,生活方式总会被他人效仿。一样的道理,随着宁波经济发展的强势自然也会让宁波的风味和菜肴走向更远的地方。

记者谢舒奕 文/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