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兒:我們給孩子的自由邊界在哪裡

弗洛姆說過:“在一切愛的關係中,自由最重要。”這句話適用於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戀人關係等。在親子關係中,邊界過於狹窄或過高的要求會使孩子渴望不斷突破邊界並失去對自我的信心,而過於寬泛的邊界或沒有邊界的自由則令人失去安全感,健康而自由的邊界則使一個人在與外界相處中游刃有餘。

那麼,到底怎樣才算是健康而自由的邊界呢?本期精英家庭素質教養課有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老師,李老師就是火極一時的紀錄片電影《零零後》裡巴學園的創辦者,她在那個實驗田裡呵護著孩子的天性,耐心等待他們的成長。

本號今天的轉述來自李躍兒老師的一次演講

李躍兒:我們給孩子的自由邊界在哪裡

現代教育的興起,讓給孩子愛、給孩子自由、給孩子美好的教育觀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人們以自己瞭解的愛與自由、美好與快樂來教養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理解的自由就是,乾脆放手,讓孩子自己管教自己。

這背後的理念是:孩子天生就知道怎麼管理他們自己,只要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孩子自然而然能夠長大成才。成人對孩子一點都不能干涉,只要站在一旁看著就行了。還有一部分家長的想法則是:家長應該成為子女最好的朋友,保持這樣的朋友關係要比管教他們、培養他們的能力和品性重要得多。

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由於成人沒有一個良好的自由觀,無法確定給孩子自由邊界的模式,造成了很多孩子由於得到過分自由,沒有獲得很好的教養,出現了教育上的漏洞,最終造成孩子的行為問題。

人們無論是覺得自己曾經獲得的自由不夠,還是覺得自己享受的自由非常美好,都會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想要給孩子最高的精神禮品――自由。但是在給的過程中怎麼去把握自由的邊界,給孩子自由的邊界和對於給孩子自由後的擔心始終是一對矛盾。

給自由多了孩子會不會放任不羈,孩子是不是會變得非常霸道,不能適應主流教育,會讓別人很討厭?

本來想給孩子一些原則和規則,想給孩子一些約束,又擔心會不會給孩子的自由加上了限制,孩子還能不能得到自由。是不是干涉了孩子的自由,就把孩子哪方面的潛能給扼殺了……

這一大堆問題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困惑。

關於自由,有一點要很明確,這就是孩子內心的自由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剝奪。

有一部電影叫《追風箏的人》,故事講的是一個富家少爺,名字叫阿米爾。這個孩子似乎沒有母親,父親是一個有志向的富人,想把他培養成材。父親對孩子是非常嚴厲的,孩子非常害怕父親。有一天,孩子的叔叔來了,和父親一起坐在客廳裡聊天,在外面放風箏回來的阿米爾像做錯了什麼事情,手裡提著風箏,肩膀耷拉著,臉上是異常凝重和即將倒黴的神情,斂聲吸氣地偷偷溜進來。父親和叔叔坐在客廳裡,阿米爾想偷偷從他們眼前溜過,儘量不被他們發現,但是還是被父親看到了。父親立刻厲聲呵斥阿米爾,阿米爾一聲不響地默默上樓。在上到樓梯一半時,阿米爾聽到他的父親在向他的叔叔抱怨他如何沒有出息,如何不勇敢,有危險的時候不能夠挺身而出……

且不說以前這個父親是怎樣對待阿米爾的,只這一次,當阿米爾聽到自己的父親這樣評價自己,內心還會有自由嗎?如果自己認可的權威和自己的親人鄙視自己,自己心中那個風箏的線就永遠攥在了那個鄙視自己的人的手中。無論其他人再怎樣給你自由,你都不會感到內心是放鬆和自由的。

阿米爾在跟小朋友的風箏比賽中力戰群雄獲得了冠軍,但是仍然顯得非常萎縮和不自信。在回家的路上,他最好的朋友、僕人的兒子哈桑為了去撿他那個獲得冠軍的風箏,被大孩子圍在一個衚衕中威脅。他們只是要哈桑交出阿米爾獲得冠軍的那個風箏,但是哈桑寧死不從,據理力爭,說這是阿米爾獲得冠軍的風箏,誰都不能給。最後,那群暴力少年將哈桑按倒在地進行猥褻和毆打。這時,阿米爾竟然離開現場逃回家去。

之後,他幹了一件令我們人類所不恥的事情。他開始想辦法去栽贓哈桑,要把他趕走,因為哈桑的存在,使他更加能夠比較出來自己的軟弱、萎縮和膽小。他擔心這件事情被他的父親知道,會對他更加不滿。他已經沒有了母親,擔心失去父親的愛是一個孩子最恐懼的。

但他的父親對他要趕走哈桑感到非常失望,父親認為阿米爾非但不勇敢,連起碼的仁愛之心都沒有……

一個在內心沒有獲得自由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自信和勇敢的人,因為他們不相信依靠自己可以生存下去,所以他們必須找到一個可依靠的人去依賴於他們。由於他們不相信人們會理解他們對生存的需求,會欣賞他們這種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抗爭,所以他們會使用陰暗的手段。正如阿米爾,他不能讓他的父親對他太失望,這是他活下去必須要具有的理由。他會冒死去爭取這個活下去的權利。

哈桑卻與他相反,沒有充足的物質條件,沒有高的身份,但從哈桑的面色和狀態,我們會看到他獲得了愛和自由。他面色紅潤,目光堅定,長得虎頭虎腦。只有身心舒暢的孩子才能有這樣的體魄,因為他有自由和愛,內心充滿了力量,他用不著用手段與別人競爭,因為他的父親相信他。

跟哈桑相比,阿米爾有充足的物質和很高的身份,但是沒有內心的自由,他沒有生存的安全感。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心靈的自由,這樣孩子會為自己而自豪,成為一個陽光、自信的孩子。

以上是一個孩子的心靈自由被剝奪的故事,如果孩子身心自由都被剝奪了,情況會怎麼樣?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有一段這樣的鏡頭:

新來的音樂老師馬修要上課了,他走到他要帶的那個班級的走廊上,就聽到走廊的那一邊發出巨大的喧譁聲。馬修老師被鎮住了,他停住了腳步,後來他似乎下定了決心,帶著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走向教室,在他打開教室門的那一剎那,教室裡的孩子們立刻兩手放在腦前,按正規的姿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從這一點我們看出來,這些孩子是一些長期受到他律管制的孩子,他們守紀律全因為他們害怕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當這類人出現的時候,他們會馬上做出那個人要求的樣子。但是這會造成他們內心的壓抑和不愉快,所以他們會希望那個人趕快離開,當那個人離開後,他們就會反彈,去過分地滿足身體可以亂動的慾望。

當馬修進到教室,看到插在人體骨骼上的煙,沒有大發雷霆,沒有去懲罰那個插煙的孩子,而只是溫和地跟孩子們開了句玩笑,說他不適合抽菸。

做為老師,他這是在向孩子們輸入“像孩子們這麼大的年齡是不應該跟煙接觸”的道理。但孩子根本不能注意到馬修的用意,他們滿眼睛看到的是馬修是一個不嚴厲的老師,他們可以欺負馬修以獲得自由。於是教室立刻亂成了象老師沒有來的時候一樣,有人竟然搶走了馬修掉在地上的文件夾來耍弄馬修。

我們看到,這時孩子為滿足自由的慾望而創造的自由已經沒有了邊界,成為破壞環境和傷害他人的工具。

從表面上看,這些孩子不用嚴厲恐怖的管理是不行的。於是校長進來了,校長往教室的門口一站,教室裡所有的孩子立刻按照最正規的姿勢坐在自己的坐位上,教室裡變得鴉雀無聲。顯然校長很為自己的威嚴和力量而得意,馬修老師卻有不同的看法。他當時就保護了那個領頭鬧事的孩子,還把亂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

最終的結果,不是校長的壓制使這個班的孩子產生自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是馬修老師為他們提供的合唱訓練使孩子們精神享受品味提高了。孩子們被音樂的美好所滋養,被合唱的練習所滿足,自然地變得有同情心,關懷他人,遵守規則,並唱出了那麼美麗的童聲合唱。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身體和心靈自由都被剝奪的孩子,會利用任何機會來試驗自由。而這種自由會走向對社會和自己不利的反面,成為破壞行為。

給孩子自由,不能給孩子無邊的自由,必須給孩子有邊界的自由,那麼自由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孩子進入社會,通過為他人服務、為社會服務獲得生存機會,但進入社會的節律必須是適合生存的,這樣才能為別人服務。孩子是一個自然的人,其出生後生活的節律與將來進入社會的生存節律不一致,要想讓孩子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就得使孩子的自然節律逐步變為生存節律。

如起床、吃飯、睡覺、自由工作、組織活動、群眾活動等是成人需要為孩子建構的基本社會節律,通過心理學家的取樣分組研究和比較發現:有設計的兒童生活比沒有設計的兒童生活更有利孩子適應社會。在人類歷史上,只要有人群就會有規則。

孩子將來必定要進入人群,對群體規則一定要了解並能自律地遵守,才能在未來的群體中被群體接納,才不會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人群對自己評價不好。當週圍的人的評價對孩子是不良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那樣一個人,這些不良評價給孩子帶來自我評價低,對孩子一生都會造成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