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3000年的"壽"字書法,福壽綿考

中國壽文化

壽文化是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穿於中國人日常生活和歷史發展的重要部分,人們關於壽文化的話題歷久彌新。《詩經》、《老子》等古典文獻中也有極其精闢的論述。

壽,shou,從後從灸從之。引伸為長久。

壽,久也。――《說文》

壽:表達祝賀長者長壽之意,既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敬愛,又寓意美好祝願。

壽字是最受人喜愛的漢字之一。

上下3000年的

看似普通的一個“壽”字,卻蘊涵著人們對於生命的熱愛,對於吉祥的追尋。

我國各族人民養成了豐富多彩的祝壽習俗,壽文化底蘊深厚,如,

77歲為喜壽,草書的喜字看似七十七;

88歲為米壽,米字看似八十八;

99歲為白壽,百字少一橫為白字;

108歲為茶壽,茶字的草字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是八,加在一起就是108。

另外,如,六十歲稱為初壽,八十歲稱為中壽、百歲則稱為高壽。

經過數千年曆史文化的洗煉,它所蘊含的豐富意境,幾乎為每一箇中國人所認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長壽已成為人們共同的美好意願。

壽 字,不但用於讚美人長壽,還有物久存,道恆在的涵義。

人壽、物壽、道壽,並稱三壽;福、祿、壽並稱三星。

上下3000年的

古往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一個“壽”字,曾繁衍出許多情趣盎然的軼聞,令人回味無窮。

福祿壽三星中有老壽星,成語裡有壽比南山,日常用語中有健康長壽,傳說中,最長壽的人有彭祖。

上下3000年的

書法壽文化

在中國5萬多個漢字裡,“壽”字的使用頻率最高,變化最為繁多。

從甲骨文開始就被人們廣泛運用,它字意吉祥且體態多樣,很多文人墨客用以書寫“壽”字來表達對人類生命長青的恭賀、讚美和希冀

壽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精粹,它如此繁多美妙的寫法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都無法達到的。

在書法的演變過程中,“壽”字已經被概念化、圖案化和藝術化了,成為了一個蘊含著期盼祝福之意的吉祥符號,變化極為豐富。

上下3000年的

一個壽字可用多種字體形態表現出來,根據字體的形狀來劃分,字形長的叫“長壽”,字形圓的叫“圓”壽,還有以宇宙間萬物形體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壽字等等,也有用多字來表示的,如“百壽圖”。

上下3000年的

中國人在為老年人祝壽時,常喜送一副壽字或者百壽圖作為禮品,古往今來多少書法家博眾家之長,薈萃門派精華,無論在隸書、行楷還是金篆、草書等書體上都大膽地對“壽”字變古求新、出神入化,用

無比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創作了無數以祈禱吉祥為內容的書法作品,鈞深致遠,有道不盡的意韻,從而達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最高藝術境界和效果。

上下3000年的

而以書法為生命的武中奇老師和一功自然也非常熱愛和推崇“壽”文化,一功跟隨武中奇老師學習書法的多年曆程中,對武老師印象最深的也是“壽”字,貫穿個人、民族、歷史文化的“壽”字,每個人在學習和傳承的基礎上又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補充:

武中奇:(1907年-2006年),山東長清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曾任江蘇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畫院副院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江蘇分會主席 。

武中奇同志的真、草、隸、篆均有深厚的功力,尤以真、草見長,特別是草書,是以碑融草的大膽嘗試者和成功者,開宗立派,獨樹一幟,世稱“武體”,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一功從小師從武老師,作為其親傳弟子,感恩念懷,目前也致力於傳承“武體”和中國傳統文化。

上下3000年的

武中奇老師的特色就如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劉海粟在《武中奇書法集》的前言中寫道的:“中奇同志的書法在汲取唐碑風骨、魏晉神韻,博涉諸家的基礎上,形成了氣勢渾厚、挺拔蒼勁的獨有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是氣勢美、力量美與風骨美、神韻美有機結合的整體,充分給人們以樂觀進取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力量。

上下3000年的

情感入筆,積極向上,充滿力量,與生活的時代有關,與自己剛正的性格有關,更正好與”壽“向上的含義相映成趣,豈有不美哉!這是屬於武中奇時代的”壽“。

而一功所處的和平年代,“壽”另外一層的含義則是,在生活的周圍,許多長壽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獲,老有所獻,仍繼續在自己的事業裡發光發熱。

上下3000年的

一功感佩於他們的精神,也被他們積極的態度所感染,更樂意用如刀如斧的筆畫,緊密而有張力的結構,利落爽快,給這樣老壽星寫出與眾不同的“長壽”字,表現出他們積極的精神狀態和頑強的姿態,展現老壽星的形象、思想,也融入和展現自己支持佩服的情感態度。

與眾不同賀“長壽”!你看出來了嗎?

上下3000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