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激活城市“免疫”系統,上海為什麼做得更好

全面激活城市“免疫”系統,上海為什麼做得更好

評論君說

上海作為一座超大城市,不論是人流還是物流,其流動頻率和密度在全國都首屈一指,其防控難度和挑戰也可見一斑。

全面激活城市“免疫”系统,上海为什么做得更好

作者 |李作言

從上海1月20日確診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到29日已經是第10天。這10天,上海這座充滿速度溫度的城市,在疫情防控的嚴峻鬥爭中,眾志成城,精準施策,全面“激活”城市“免疫”系統,全力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

昨天,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一句“派駐黨員醫生上一線,沒有討價還價”刷屏了,看到這句話大家心裡暖呼呼的。回望上海乃至全國各地的防疫、戰疫新聞報道,我們感同身受。

從上海啟動“小湯山”模式,到除夕夜136名醫護英雄出征武漢、展示“逆行者”馳援的時代風采,再到無名市民為瑞金醫院醫護人員叫外賣,再到入滬高速路口“逢車必查”、居委會工作人員為在家隔離市民送食物、倒垃圾……無不是超大城市精細管理、群防群治的生動體現。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平安、安全是最好的、最基礎的公共產品。就如同一排數字一樣,這個安全就是第一位序的1,其餘都是0;同時這個公共產品是個人、一般組織無法提供的,這是政府提供和保障的,也是基礎民生。做好了這一點就是服務改革發展,體現著城市管理運行的水準水平。

平安、安全的城市需要人人守護,戰勝疫情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1月28日上午,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市長應勇赴基層社區檢查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落實情況。李強說,要堅定信心、全面動員,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現代社會也是高風險社會。20世紀8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貝克用《風險社會》一書描述時代主題的變化,這對於今天的戰疫情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當社會的發展超越了生存和溫飽,人們對“安全”,包括舌尖的安全、交通安全、衛生安全、環境焦慮、信息保護、網絡安全等等都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安全這個詞,不僅是傳統概念的,更出現了許多非傳統性風險、新的甚至未知風險。

實際上,要將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折射出今天中國發展的新內涵。“沒有家人,房子再大也一文不值”“沒有安全穩定的環境,什麼事都做不成”已經成為共識。政府要更多承擔為安全、平安保駕護航的角色。我們相信,通過眾志成城的努力,中國一定會打贏這場“戰疫”。

上海市民對於公共衛生事件如此重視,實際上也是來自於一次次的磨練: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2009年新甲流、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近年的埃博拉防控,不僅成功戰勝了困難,經受住考驗,而且積累了豐富經驗,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說明:今日中國,推進安全工程,就是在抓基礎民生;服務市民安全,就是在服務改革發展。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些天來,李強、應勇等行色匆匆奔波在防控第一線。1月22日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強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積極穩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24日,上海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做到“三個覆蓋”、 “三個一律”。26日下午,市委常委會舉行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全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進行再研判、再動員、再部署。近日市領導再次強調,防控疫情正處於關鍵時期,要在前期有力有效工作的基礎上,繼續緊盯醫療救治、社區管控、入滬通道這三個重點方向。這是加強科學防控、聯防聯控,堅決切斷傳染源的“關鍵一招”。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有機體,有呼吸、有循環,有接納、有管理。上海作為一座超大城市,不論是人流還是物流,其流動頻率和密度在全國都首屈一指,其防控難度和挑戰也可見一斑,這也要求我們迅速組織起一套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防控體系,10天來,上海的果敢決策和縝密部署,從政府到社區、從組織到個人,層層推進,高效落實,查漏補缺,從疫情防控到民生保障,無不在踐行和發揮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超大城市治理在“戰疫”過程中的作用。“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我們必須也一定會做得更實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