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桢皇帝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焕,将大权托付给他,明朝会怎么样?

淡晚6


假如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因为没有袁崇焕吹出去的大话而将其斩首,大明的天下会不会被大清所替换哪?

说实话要是当时的崇祯皇帝当真没有把袁崇焕给斩杀,最起码大清是不可能入关的,要知道当时的北方战事几乎都是一面倒的局面,可以说当时的大明在防守方面还算是有一些水平,可是到了野战方面几乎没法跟大清相提并论。

毕竟当时的大明相比起大清来说就是文明人跟蛮族之中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种差距,所以在战斗方面大清以拼命以为主,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大清属于贫穷落后的局面,这些大清的战士都是以命来挣取粮食俸禄之类的东西。

相比之下大明就属于给钱当兵,不给军饷就什么也不好使的地步,一个是拼命一个是打工,这战斗力想都不用想,如果是顺风战还好说一些,一旦打成了逆风战,几乎是全面溃逃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崇焕与大清的战斗居然还可以打出来胜仗,只能说袁崇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名将这个级别。

只可惜这些在军中待了太久的人多少都有一些吹牛的本质,毕竟天天都混在一群大老爷们之中吹个牛之类的事太正常了,所以在遇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很多语言不自觉的就说的有点夸张了。

本来这件事是要是换成朝中的任何一个大臣,可能会信一部分,或者说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会信,可谁让崇祯这个新上任的皇帝完全不了解这种所谓的场面话,所以当时袁崇焕所吹出来的牛崇祯表示我当真了。

但是北方的事情大家都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反正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把类似于草原上的这种游牧类的敌人消灭,几乎就是在说笑,要不然中国几千年来也不用修长城这种防御装置了。

结果很明显,袁崇焕把牛吹出去了,而崇祯当真了,于是这件事的性质就变了,反正差不多快五年了,袁崇焕没有达到崇祯的要求,再加上当时的大清也真心怕了这个袁大帅,于是离间计这种东西就出现了,结果袁崇焕就这样被自绝退路的崇祯给斩杀了。

要知道大明当时的所有将领之中,能在正面跟大清硬怼之后还胜利的将领,可以说袁崇焕属于独一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当时的大清每次进攻大明都是带着抢一把就走的想法来进行的。

这种想法可以说对于大明相当的烦心,毕竟破坏永远比生产要简单的多,可能大明的边关修养了一年,可是只要大清冲进来抢一把几乎就可以倒退回到一年之前,也有可能是倒退好几年。

说实话这样的方法虽说看起来对大明不利,但是这样的结果却也让大明的百姓更加的痛恨清兵,如果这个方法一直实行下去,大清是永远没有机会扳倒大明朝的,毕竟百姓的心就从来不在大清这一点。

但是随着袁崇焕的死,很多事情就开始发生了转变,说实话能想出来离间计这样的谋略也说明白了皇太极这边也是出现了聪明人,知道文化的重要性。

这样一来兵强马壮的大清就开始有了别的想法,我们既然用了一点小小的计谋就让大明自断退路,是不是所谓的大明也不过如此,自己改一改以前的蛮横方法是不是也有机会成为中原的霸主。

当这样的想法产生之后,以前一直以抢夺为主的清兵开始转变了起来,于是就有了后来所谓的清兵入关,打着保护百姓的名义,然后把已经占领了京城的李自城给赶跑了,之后更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中原的统治者。

不得不说这一切如果没有袁崇焕被斩首,几乎是不可能让当时的大清产生这种想法的,要知道当时的大清在跟袁崇焕打仗的时候可是没少损兵折将,可是谁会想到这么强大一员大将,只是被自己这一方的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给打败了,可以说正是从这一些才让当时处于蛮人想法的清兵开始有了学习的想法。

要知道大清在兵力的强盛方面可是远远的超过了当时的大明,唯一的坏处就是脑子不太好使,而随着袁崇焕的死,这些所谓的短处也让大清明白了脑子的重要性,也给了后来清兵入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崇祯皇帝相当的信任袁崇焕的基础上,但是相对于当时的大明朝来说北方的大清并不是灭掉大明的根本,其真正让大明被灭的主要原因还是百姓无法生存,而这一点跟袁崇焕来说几乎是两条平行线。

毕竟袁崇焕只是一个武将,行军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想要让国家富强起来就相当的有难度了,所以说如果崇祯皇帝十分信任袁崇焕的话,只是会让清兵无法入关,也让大清没有机会而已,而整个大明就算是没有清兵的入关也依然会被灭,毕竟整个大明各种形势已经撑不下去了,尤其是崇祯这个所谓的皇帝还不太懂什么叫平衡,明朝的被灭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大家好我是虎头山小妖,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记得点一下关注啊。


虎头山小妖


根本不可能。以当时明朝的情况来讲,要守没问题,但要想剿灭后金,则难上加难。农民起义、财政枯竭、朝廷腐败、军队战力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明廷消灭后金的步伐。反过来说,崇祯对袁崇焕已经足够信任了,正因如此,己巳之变后崇祯才会对其极度失望,导致袁崇焕被杀。

崇祯对袁崇焕不够信任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准确,从崇祯对袁崇焕的支持力度来讲,崇祯是对袁崇焕寄予厚望的,支持的力度已经远超一般将领,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崇祯对其的信任程度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崇祯对袁崇焕已然支持到了什么地步:

1、权力最大化。为了保证袁崇焕能够顺利施政,不至于被掣肘,崇祯通过撤巡抚、罢内臣、赐上方宝剑,给以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的大权,严令户部、兵部等密切配合等方式,使袁崇焕的权力得以最大化。崇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袁崇焕所率军队“私人化”,已经彻彻底底变成了“袁家军”,然而即使如此崇祯已然没有采取分权、掣肘的方式予以制约。这也是为何袁崇焕被捕之后,即使在京城危急的局面下,祖大寿等人却率军东去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袁督师,而无崇祯帝”,这正是崇祯赋予袁崇焕最大权力之后遭至的结果。

2、犯法不严惩。我们就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这一件事为例吧,毛文龙身为左都督平辽总兵官,已然是明军高级将领,又手持尚方宝剑,竟然就那么不明不白的被袁崇焕杀了。就算毛文龙有罪,杀一个持有尚方宝剑的高级将领,袁崇焕怎么也得经过朝廷同意吧?然而袁崇焕偏偏就来了个先斩后奏,而且还是矫诏诛杀。这种矫诏擅杀大臣的举动无异于谋反了吧,然而崇祯偏偏就忍了,竟然没有任何惩戒,甚至还褒奖了袁崇焕。虽然有毛文龙已死、袁崇焕还得用的原因在,但这同样也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和支持。

至于其他要钱要粮之类的就更不用提了,崇祯帝对于袁崇焕的需求简直就是有求必应,在朝廷已经极为拮据的情况下,我想崇祯对袁崇焕已经算是很够意思了。

然而结果呢?在毛文龙被杀仅四个月后就爆发了“己巳之变”,在失去了毛文龙在背后的钱之后,后金的军队已然杀到了北京城下。虽然没有城破国亡,可你让崇祯怎么想?

我给予你这么大的信任和支持,你就给了弄出这么个结果?崇祯岂能不杀你?

百姓的赋税大部分都花到了你身上,你却让后金军队杀到了北京城下,百姓岂能不恨你入骨?

明朝是否能彻底剿灭满清?

不论是否有袁崇焕,不论崇祯皇帝赋予辽东督师多么大权力,都很难剿灭满清,或者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剿灭满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

  •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如何才能彻底剿灭满清,要彻底剿灭满清是根本无法通过一两场战役就能达成的,因为满清问题的形成是由于明朝经略辽东整体失误导致的结果。因此,要彻底剿灭满清,必须以军事为主、政略为辅,必须双管齐下,否则满清问题必然死灰复燃。此时的满清在辽东已然站稳了脚跟,想要彻底剿灭我认为只能采取“稳步推进、步步蚕食”的策略,也就是在通过军事行动收复一部分地区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彻底将这片区域纳入统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治满清问题,否则即使通过军事行动剿灭了后金主力,但由于辽东汉人较少的原因,满清问题迟早还会再起。但如果以这种方式剿灭后金,一方面财政负担极重,另一方面根本无法短期内完成。

  • 我们再来看看影响明朝剿灭满清的不利因素,以当时明朝的整体情况而言,他们是根本无法全力剿灭满清的,当时对明廷主要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民起义迭起。从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来看,显然由于辽东的因素,导致明廷无法全力剿灭起义军,导致起义军几度死灰复燃。同样的,正是由于起义的牵制作用,导致明廷也无法全力调动军队投入辽东战场。

2、朝廷军队战斗力差。到了明朝末期,卫所制已经全面崩溃,卫所官兵的战斗力根本不用考虑。在部分实行府兵制后,明军战斗力有所提升,但这部分明军主要集中在九边重镇、沿海等地,再有就是各地的土兵、狼兵。

3、朝廷财政拮据。打仗需要钱,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要彻底剿灭满清,这不仅需要调集大量军队,且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已当时明朝的财政状况来讲,承担一场萨尔浒那样的战役已经极难,是根本无法承担彻底剿灭满清这种战争的巨大开支的。


香茗史馆


不能。

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焕,这本身就很为难崇祯!

事实上,不要说袁崇焕,从1627年崇祯继位到1644年自缢煤山,但凡崇祯能够完完全全地信任一位呕心沥血的文臣,或是一位精忠报国的武将,哪怕能力远远不如袁崇焕,崇祯都不会走到自缢煤山这一步!

正是因为崇祯的不信任,用人也疑,不用人也疑,才让满朝文武纷纷离心,失去了对崇祯的忠心,这才导致了最后崇祯的众叛亲离!

崇祯的能力,和民国时期的委员长比较相似,本身军事指挥就是一个排长的水平,偏偏成了全军最高总司令。而且这样的领导还经常越级指挥,将手伸到军队第一线。而导致了战败后,又第一时间将责任推给前线指挥官。很多指挥官就是这样被玩残的!比如卢象升,比如周传庭。

玩到最后,所有的忠臣都被玩死了,剩下的一帮阿谀奉承的无耻小人,不仅不帮忙还帮倒忙,大难临头还不忘朝崇祯踹上一脚。

所以,从崇祯的性格来说,让他放心大胆地将军队交给袁崇焕,本身就不现实。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嗜权如命的崇祯,这是要了他的命!

但是民族危机确实越来越严重了,有没有可能突然大彻大悟的崇祯就把军队交给了袁崇焕,自己稳坐紫禁城呢?

好吧,我们假设这样的奇迹发生了,那袁崇焕能消灭满清吗?“静夜史”认为还是不能,原因如下:

1、明朝国家实力严重不足

很多人喜欢拿人口说事,比如崇祯时期明朝人口已经达到1.5亿,很多人说达到了2亿人,而此时的满清人口不过50多万,1亿人对50万,这是200:1的悬殊比例,就是每个人吐口唾沫,也把满清给淹死了。

说这话的人,大概脑子让门挤了。

看过《亮剑》的朋友都知道,面对几百人的山崎大队,周边数十个团上万人进攻愣是打不下来。按照以上这些人的说法,指挥官真蠢,把所有人押上去,挤也把鬼子挤死了。

是吗?如果能全部押上去,还至于一个团一个团上?

明朝和后金的情况就是这样,明朝人是很多,难道就可以全部挤到辽东?让两广地区的人也来辽东消灭后金人?

所以拿人口说事绝对是不现实的比较,和人口相对应的是资源,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事实上,在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军损失军队5万人,北方精锐已经扫荡一空了,在辽东局部,明朝绝对不占优势!

而且,自南宋后,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人口,这意味着北方可征兵的人口也远远不如南方,而且,北方需要守卫的据点还非常多!事实上,明朝需要的是以辽人守辽土,锦州以北的地区已经全部丢失,辽西走廊还有多少辽东百姓?可供征用的士兵又有多少?

所以,明朝的军力是严重不足的,即使袁崇焕全心全意造武器,聚精会神打后金,也是无能为力的。

战争的本质拼的还是国家实力,以崇祯朝的实力,能够守住辽东已经非常不容易。

2、明军野战能力严重不足

明朝收拾后金的最佳出击时间是什么时候?是1616年努尔哈赤刚刚建立后金之时,此时的辽东地区,明朝还拥有沈阳、辽阳、开原、铁岭等大城市,努尔哈赤只是攻占了抚顺以东的一些偏远地区,明朝在辽东地区还占据着主动。

但是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从此明朝在辽东被迫转入防御。此后,努尔哈赤挟胜利之威,攻取铁岭、开原,铁岭和开原是明朝中后期东北地区势力范围的最北界,两地的失去意味着明朝在辽东再也无力阻挡后金西进,随后,广宁失守、沈阳失守,锦州失守,明朝在辽东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萨尔浒之战暴露出明军野战能力的严重不足,此后明军更没有可以和后金野战的能力。

野战能力不足意味着明朝必须修建大量的堡垒群应对后金的突袭,随后孙承宗构筑的“关锦防线”横空出世。

关锦防线的设置弥补了明军野战能力的不足,“凭坚城用大炮”成为明朝后期的主要作战思想,袁崇焕也正是在宁远城取得宁远大捷。

但是关锦防线太烧钱了,对于明朝这样一个只能依靠农业的帝国而言,这条防线意味着吞金巨兽。而恰在崇祯初年,陕甘地区大旱,农业数年颗粒无收,所以明朝的压力越来越大!

最终,关锦防线成为明朝经济崩溃的一个推手!

明朝不具备野战实力意味着明朝只能不断修堡垒,依靠这样的方式耗死后金,恐怕最先倒下的是明朝自己!

3、明军后勤补给严重不足


从明朝到后金作战,对明朝的后勤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要知道,此时的辽东锦州以北地区已经成为后金的地盘,而且努尔哈赤为了取得该地的统治权,大量屠杀辽东汉人,将辽东变成千里无人烟的白地,这意味着即使明朝大军开到辽东,也只能面对着黑土地干着急,因为得不到补给。

所以,从关内运粮成为明朝的后勤补给形式。

那么,明朝的后勤补给有什么困难呢?

首先就是自南向北运粮,越往北,气候越寒冷,消耗的热量越大,要知道,后金统治的区域最北到达了松花江、长白山流域,这意味着明朝的后勤补给线至少要有1000公里长。

即使明朝从山东沿海以海运的形式将粮食运到辽东各港口,明朝还是需要从辽东沿海运到辽东后金的内陆腹地去,这对明朝的后勤考验是空前的!

而且,明朝士兵自南向北作战,要比自北向南作战面临更大的困难。所以要想彻底消灭后金,在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能的,两个袁崇焕也不可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后,自缢于煤山,以身殉国,让人叹息。

如果崇祯皇帝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焕,将大权托付给他,明朝可能存在的时间会延长,但如果想消灭满清,在短时间里应该是不现实的,非常困难的。

袁崇焕难以改变明朝的内忧外患。

崇祯皇帝一开始应该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对袁崇焕的提出的要求一一给予支持,要权给权,要钱筹钱,只希望袁崇焕能够平定北方外患。

但袁崇焕信誓旦旦地提出“五年平辽”的口号后,并没有将之实现。


反倒是越权除掉了能够牵制满清后方的皮岛总兵毛文龙,而且没有处理好其属下,使得大批明朝将领投降满清,使得满清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长驱直入,甚至兵临城下。

所以说袁崇焕的手段和能力不足以应对满清,无法解决明朝当时的内忧外患。

满清人才辈出,短时间难以打败。

满清当时正出于兴起之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都是能征善战。

而当时明朝军队军备松弛,袁崇焕难以驾驭各方军队,只能将满清堵在山海关外,如果不能解决国内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短时间是无法消除满清隐患的。


所以,如果崇祯皇帝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焕,将大权托付给他,明朝可能存在的时间会延长,但如果不解决国内农民起义军,避免双线作战,想消灭满清,在短时间里应该是不现实的。


花开花落缓行客


崇祯杀害袁崇焕导致了大明的灭亡?一个袁崇焕救不了明朝,正如一个李鸿章、一个光绪救不了清朝。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愈加严重的土地兼并,加上世族力量的不断强大,而明朝文官集团同世族同流合污,一同控制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些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此非一人之力所能改变。

李自成不是灭亡明朝的主力,真正未灭亡明朝打先锋的是明朝的世族和部分拥兵的主将。

有人说假如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至于灭亡,而根据就是至少李自成不会因为饥荒而造反。然而事实上当世族和官僚对资源控制进一步加强之后,明朝的皇权都得向他们妥协,届时同样会有不堪重压的百姓起来造反。

而满清入关之后,这些世族害怕李自成建立政权之后,会将自己的利益拿走,于是纷纷向满清倒戈。由于有这些世族的财力、人力支持,使得满清可以横扫大江南北,满清也采取了强硬的手段镇压其他的农民军。

明朝灭亡的背后,是封建主义的局限性所决定,正所谓大势难违。

封建制度在明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被加强,但是作为当时政治诉求主力的却只有农民,商人是没有权力拥有的,而商人又不屑于让农名去帮助自己获取政治诉求。这就导致了土地问题始终就是明朝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的基石。

而依靠商业获取大量财富的一些地主、商人,他们往往又会需求更多的土地,进而控制更多的资源,然而这些阶级又不受到明朝朝廷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人属于政治的局外人。所以当土地兼并严重之后,明朝政府并没有能力阻止,因为只能通过控制商品税来制约,但是这些又很快转移到普通百姓头上。

崇祯虽然有心,但是却缺乏解救明朝困局的良药,其实当时这种良药是有的,只是当时闭关锁国,没有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商品经济制度,如果当时能够有一场改革,使得可以平衡社会矛盾。但是假如只是一位限制和整肃官吏,一点用都没有。


小司马迁论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只针对问题本身,不做过度解读。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假设崇祯无条件地信任袁崇焕,那么如果是无条件地信任袁崇焕,我个人观点,大清就没戏了。明朝或许能够逃过一劫。

可能有人会说,袁崇焕的作用有这么大么?我认为有,如果不出意外,他会成为一个时代的KEYMAN 关键人物。

那么,我想从崇祯时代崇祯所任用的所有大将与清朝对抗的情况,来说明一下。

袁崇焕是当之无愧的NO1,因为它对抗清朝,战绩为不败。

1623年宁远之战,胜(对抗清军主力,努尔哈赤战死)

1626年宁锦之战,胜(对抗清军主力,清军主将皇太极)

1629年北京城保卫战,平(小胜)(对抗清军主力,清军主将皇太极)

从此能够看出,2胜1平,当然北京城保卫战也可看做是小胜,毕竟把皇太极打跑了。

那么我们再看看其他大将的表现

洪承畴

1640年增援锦州及宁远,洪承畴派兵出援,败于塔山、杏山。 败

1641年松锦会战 败(遭遇清军主力)

卢象昇

1638年蒿水桥之战 败 全军覆没 (不是他的责任)

可以说,袁崇焕主持辽东大局的时候,清朝是从来都不能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在他死后,清军经常性的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可以说,能够解决关外清军问题的,在当时来说只有袁崇焕。

袁崇焕是整个明朝在遭遇清军主力唯一有胜绩的大将,换了其他人,在遭遇清军主力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败了。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亡于内忧外患,内部是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外部是关外的清军。最后明朝是直接灭亡在了李自成手上。而洪承畴主持剿灭李自成的时候,曾经打的李自成只剩下十几个人,躲进了深山老林,洪承畴带兵搜山,眼看着就要抓到李自成了,结果崇祯因为关外告急调走了洪承畴,让李自成逃过一劫。劫后重生的李自成后来的作为我们也就都知道了。如果关外没事,内部让洪承畴一直干下去,那么很显然,农民起义军是会被剿灭的,没了内患安心对付关外的清军,那么清军至少是不会有机会了。

按照袁崇焕的做法,他应该是打算在东北稳扎稳打,步步蚕食清朝的地盘,以达到最后消灭清朝的目的。只可惜崇祯太过于急躁,也太过于多疑。

综合以上,这就是我的看法,如果无条件信任袁崇焕,那么明朝就肯定有戏,清朝就彻底没戏了。


老威观史


如果崇祯一直信任袁崇焕,明朝灭的更早,首先说崇祯对于袁崇焕的信任源于欺骗,袁崇焕欺骗了崇祯告诉崇祯五年平辽,事后与其他人对话中就直言做不到,这就是赤裸裸的对皇帝的欺骗,能力平庸,不是将才也不是帅才,还不能听进下属意见,与战友不和,擅杀毛文龙,毛文龙与后金有血海深仇是死硬份子

只要有机会就要咬后金一口结果被袁崇焕给杀了,至使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后金进攻京城,勤王军请求与他共同防御后金,袁崇焕拒绝,让勤王军去别处,勤王军另觅他处,而后金军队到来之后,袁崇焕又不动如山,后金军队从防御阵地从容而过,自己不打也不让别人打,一路跟在后金军队后面,尾随后金军队也到了京城,袁崇焕要求进京城驻防,皇帝拒绝,要求与后金死磕。袁崇焕被囚禁时,他的属下又联手坑他,故意不遵皇帝命令,而只遵他的命令,不要以为袁崇焕有很大的威信,那遵从他命令的人可没有替他求过一个情,一看就是故意要坑死他,袁崇焕以通敌叛国被处死,只有他的两个文官属下陈过情,但也不是认为他不该死而是罪名不应该是通敌,第一次说袁崇焕是冤枉的,那是乾隆四十多年乾隆自己说,自此替袁崇焕美化开始,当时乾隆正在忙着篡改历史黑化明朝美化后金,袁崇焕被冤只是黑崇祯的产物,当时袁崇焕早死了一百多年了,袁崇焕不是班超,没有他那能力也无帅才将才,只是一个会吹的文官


用户62931605772


完全不可能,以其后种种来看,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明显是信口开河忽悠崇祯的,无论如何这一个欺君之罪都是跑不了的。

看有些回答又鼓吹宁远大捷,那我们就好好说说这个所谓的宁远大捷。

宁远大捷,是明末的一场广为人知的战役,也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然而,如果告诉你这场战役只毙敌数百,一定很难符合你对这场“大捷”的心理预期。“大捷”在人们潜意识的观念之中,是指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性战役,是对敌方兵力的重大歼灭与摧毁,通常也是决定敌我双方最终胜败的分水岭。

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庚辰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蓟辽总督王之臣奏:其觉华岛败而死忠足录者姚与贤、李士登...与中千把诸人俱当录者也。计上首虏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与回乡所识认者……觉华岛之丧者七千有余,商民男妇杀戮最惨。

而后金一方的史料,据《满洲实录》记载: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其时,后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

从明军的斩首数以及后金的史料来看,后金在宁远一役中被毙数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认为是后金瞒报伤亡数量,但这是不可能的。一则,后金记载的伤亡数量,并不是用於双方政治的宣传,而是作为一种伤亡体恤的档案记录。二则,明军报捷的斩首数量,经确认只有二百六十九颗。三则,后金的兵力也并没经此役而大损。

事实上,后金军攻击宁远城仅有两天时间,后金见宁远城坚炮利而无机可乘,便转而进攻离宁远约30里的觉华岛。觉华岛为明军在辽西海上囤积粮料的重要基地,其时岛上有明军七千余、商民七千余,粮草8万余石,船2000余艘。而时值隆冬,海面结冰,无险可守,明军凿开冰濠却旋被冻结。最终,岛上一万四、五千军民悉遭后金屠戮,粮草及军、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龙率部袭击后金的后方,努尔哈赤才闻讯从宁远一线退兵。

单纯宁远守城战来看,可以说是后金遭遇小挫。而把宁远守城战及觉华岛之战综合来看,明军可以说是惨败之极,更遑称是“大捷”。

后金军多骑兵,机动灵活,原本就善野战而不利攻城,遇坚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后金在与大明的征战中,更是利用其骑兵突袭的优势,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而很少强攻坚城。宁远之战,乃被动防御,不掌握战争主动,并非野战围歼,故而,不可能给后金军队以致命的重创。再从后金此战之后,其军队的动员情况来看,也佐助了后金军队并没有因“宁远大捷”而大伤。

而那些所谓“(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火星所及,(后金军)无不糜烂”等等之类含糊之语,不过是出於明军“谎报”战功的习惯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与想象,并不足为信。

综合来看,所谓的宁远大捷不过是为大明树立了“固守坚城”的典范,而就战绩而言,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甚至得不偿失。

简单笼统来说明末何为大捷,依托坚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弹冠相庆。何曾敢与八旗野战?根本就打不过。

以当时的种种来看,明朝唯一的办法确实就是稳扎稳打,依托坚城火炮步步为营,努力安定发展自身以求反攻,毕竟明朝人口基数众多,物产丰富。而对比大清,满洲人在能打,全族也不过三十多万人,一共才六万多的满洲八旗,虽然这六万多的满洲八旗打明朝,平蒙古,侵朝鲜,所向无敌。但毕竟人口基数太少并且当时的东北生存环境更是险恶,打消耗战肯定耗不过明朝。这也是孙承宗包括袁崇焕等明朝一系列有识之士的清醒认识,但对比而言大清极为优秀的领导阶层根本就不可能给明朝这个喘息发展的机会,所以才有了皇太极时期大清六次入关,极大的消耗了明朝国力,也导致了袁崇焕的死亡,甚至明朝的灭亡。

战争不光是士兵层面的较量,更关键的是领导阶层的决策,几位当家人心机谋略的较量。以当时明末各方势力看来,无论心机,手腕,谋略,无论是崇祯还是林丹汗何人可与皇太极相比?皇太极都是当世无能出其左右者。

袁崇焕死有很多理由,哪一条他都不冤枉。无论是他信口开河五年平辽的欺君之罪,还是他擅杀毛文龙,都足以论死。我认为最主要就是他的信口开河,本就疲弱的明朝为他用尽人力物力,崇祯对他不可谓不优待,然而还是眼睁睁让清军入关,大肆劫掠,整个北方糜烂,崇祯明显感觉到被这个蛮子忽悠了,才导致了他的死亡。

坦率的说明末被这些朱家职业混混儿皇帝玩了二百多年的朱明王朝,换谁来都是无解,早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力。

更何况碰到大清这么优秀的对手,无论领导还是士兵阶层都相差巨大,焉能不败?

天意如此,人可奈何?



一壶浊酒半盏茶


……这个问题好象提问的人在开玩笑吗?

在袁崇焕没有接手前,后金再怎么闹也只是在长城外闹。

在袁崇焕接手后(而且抢了四部的权力下,换句话说,就是在没人制约的情况下),二年之后,后金兵临北京城。其间,袁崇焕还要求入城,要求领导守城……[擦汗][擦汗][擦汗]

提问的人如果是皇帝还会信任他吗?

再举个通俗的例子:

某一富家子弟,接手了三亿家财后。有一个货真价实的哈佛金融博士跑到他面前,拍着他的鸡胸说“只要给他一个亿,五年后,还富家子弟二个亿……”同时,不准派财务来账,不准派监事来监督……

那个富家子弟由于年轻,答应了他,让他全权处理……。结果第二年,富家子弟就收到了法院的欠债传票,这时,那个博士又跑到富家子弟面前来要钱……

请问你如果是那富家子弟,你还会一心一意信任他吗……


触摸真实904


你想了解一些历史问题的话,就得去找史料,不能看小说,或者一些影视作品,历史人物有很多都被一些不同的目的塑造成不同的形象,比如王安石,是梁启超翻案的,在那之前大家都把宋的衰落归咎于他,为什么梁启超要给王安石翻案,因为梁启超也要变法,像岳飞,我不评论这个人,但他封王是在孝宗朝,因为孝宗要北伐;

袁崇焕给崇祯承诺五年平辽,崇祯很相信他啊,可是呢?袁崇焕在辽东的做法都和他吹牛五年平辽有关,昏招尽出,好大喜功,他根本就没平辽的本事,在补充说一点,都说崇祯是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是社稷,真以为崇祯不想南迁吗?李明睿劝崇祯尽快南迁,崇祯告诉他:“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在白话一点就是,皇上这种事你自己要有个决断,不然后悔莫及,他们连怎么出走,那里中转,谁来接应等等事都商量好了,但是在朝堂上,崇祯就是自己不下决断,也没一个大臣给他铺台阶,因为崇祯刻薄寡恩,揽功诿过,下面大臣看得明明白白的,要是南迁过程出了什么乱子,谁提的谁就来背锅掉脑袋,想走走不了,就这么尴尬的等到农民军破城

同样,李自成也提出过议和:“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崇祯不想议和吗? 同样是没人愿意给他背锅,城破之际,当然能议和就议和,这个都扯得远了,只是想说历史可能和我们一直印象中的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