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崛起時如果碰到的不是重文輕武的宋朝,而是漢朝唐朝或是明朝,能否抵擋得住蒙古?

心無止境ghyo


沒有假設這一說,強弱是相對的。唐朝強蒙古人,就沒有機會崛起。同理宋朝衰落,蒙古人才有機會強盛強大起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上善若水艾佳959


冷兵器時代,蒙古人就是天神,誰擋的住?????????????



內蒙人不知道


1.對手搞錯。蒙古崛起的時候,面對的是遼國和金國,包括西夏,但是絕不包括宋,因為根本不接壤。

2.對漢唐軍事力量錯誤估計。漢朝的騎兵非常強大,但是漢朝沒有馬鐙,東漢後期才有了單邊馬鐙,只用來上馬。沒有馬鐙的騎兵一定打不過有馬鐙的騎兵,這是時代造成的落差,如果雙方處在一個時代,那蒙古不可能是漢朝的對手。盛唐有兩個時期,一個是貞觀時期,一個是開元時期,貞觀時期的唐朝軍隊十分強大,而且侵略感十足,統一而強大的鮮卑都不是他的對手,更何況並沒有團結在一起的蒙古諸部(蒙古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它是有非常多的小部落組成的),可是在開元時期,唐明皇的策略是邊鎮強而中央弱,兩個節度使造反就差點滅亡了大唐盛世,而且當時李隆基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比較仁厚,能給蒙古族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錯誤的估計了宋朝的軍事力量。很多人在舉例軍事能力薄弱的朝代的時候,往往會想到宋朝,而事實上宋朝的軍事力量在清朝以前,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屬於強大的。首先它的軍事科技發展很超前,大量裝備的強弩,有效射程超過300米,在燧發槍出現之前,是最強的單兵遠程武器;其次,主力部隊兵員素質很高,宋朝軍隊都是職業軍人,一般駐軍由於存在很多年齡較大的老兵,導致戰鬥力下降,主力部隊的兵員素質還是很高的,2/3以上的士兵都是重裝步兵,單兵裝備超過30公斤,能夠負載這樣大的重量,說明這些兵員的日常訓練還是有保障的。宋朝的弱是因為他的部隊主要是步兵,而對手是騎兵為主,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了,而朝廷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主和派佔據上風,在軍事作戰中沒有進取心。最強大時候的蒙古軍隊圍攻即將滅亡的南宋的襄陽城,打了多久?


三箭一雕230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蒙古雖然取得的成就很厲害,但是其實他頂多和突厥匈奴一個水平,最強的遊牧民族是契丹,只能說蒙古趕上好時候了。

如果蒙古崛起時遇到的是強漢或者盛唐,那麼他將會比匈奴突厥還慘。守仁君在這裡給大家分析一下。


蒙古崛起時是四周無強敵,更重要的是中原地區處於分裂狀態,就算是漢唐,也是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才有實力吊打遊牧民族,當時中原地區不僅分裂,而且還都處於衰敗期,蒙古人統一草原後,周圍其實已經沒有比他們更強大的國家了。

題目中老說宋朝,實際上當時和蒙古人直接較勁的是金國,原本金國人是很有希望將蒙古人扼殺在搖籃中的,但是當蒙古人開始統一蒙古草原大業的時候,金國內部黃河氾濫了,南宋北伐了,一系列的事情導致金國人根本無暇顧及蒙古,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金人又盲目派主力出關尋找蒙古人決戰,結果幾乎被蒙古人全殲。


金人由攻轉守,蒙古人大舉入侵,此時金人還有機會,那就是學習北宋固守華北河東堅城,尚能將蒙古人擋住,然而金宣總居然選擇遷都汴梁,他剛遷都沒多久,東北就叛變了,山東也亂了,蒙古人趁繼大肆入侵,河北、河東、陝北、山東相繼失陷。這幾乎就等於金國人把大半國土拱手相讓。

到了這個地步,金國人其實還有辦法,就是選擇和南宋、西夏聯合抗蒙,南宋出錢出糧出設備,你們出點人力就行,但是天真的金國人居然認為我打不過蒙古人還打不過你南宋和西夏?

於是金國調轉馬頭開始入侵南宋和西夏,結果入侵不成反而徹底惹毛了這兩國,自己也損兵折將、喪師失地,再也無力抵禦蒙古人的進攻。本來南宋是非常願意聯合金國的,但是金國一次又一次的騷操作徹底把自己玩進去了,這個時候聯金再無意義,倒不如聯合蒙古,能撈多少是多少。然後金國在南宋和蒙古的夾擊下迅速滅亡。


此後南宋抗金四十餘年,後期更是以長江以南一隅之地和大半個東亞打,南宋其實做的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正如題主所言,如果蒙古崛起時中原是一個強大一統的王朝,那麼蒙古是沒有什麼機會的,甚至他們連崛起的機會都沒有。


守仁讀仁


排除漢朝。漢朝在同一時期面對各個對手都很強,但是後面蒙古帝國的科技實力等要超越漢朝的,沒法比。

唐朝安史之亂之前有可能對付得了,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能夠很好的吸收外來文化。而且蒙古帝國騎兵崛起的馬蹄鐵,就在唐朝時傳入草原的,而且唐朝能夠吸收很多外族為自己所用。如果得當,蒙古帝國的人都可能有部分歸唐。

【安史之亂後,唐朝自顧不暇,更不要說對外用兵了,要麼邊關將士自己打。】

明朝不好說,建立在蒙古帝國之後的明朝,科技水平更高一點,在宋元的基礎開發的武器,明朝開國就有火銃用,但是蒙古帝國當初就是因為對軍事科技的重視出名的。

而且明朝中後期,也是因為邊患是歷代大王朝最小的而軍備鬆弛,之後甚至出現文官取代武官的現象。還有,明朝建立之初就有天朝上國的韻味。

所以和蒙古帝國科技水平類似類似,包容性強的盛唐階段,最有可能和蒙古帝國硬剛而不敗


黑眼歷史觀


漢朝抵擋不住,漢朝和蒙古崛起時間上差了一千年左右,軍事科技上差了很多,漢代沒有馬鐙,騎兵的作戰能力有限,所以打不過蒙古騎兵。漢武帝打個匈奴就打得漢帝國差點崩潰掉,拿匈奴和蒙古比一下,就知道漢朝是打不過蒙古的。



唐朝和明朝就能打得過蒙古了,因為這兩個朝代都非常重視軍事,不是宋朝那個重文輕武,武將打勝仗也沒什麼好處的時代了(比如岳飛),而且唐和明的軍事實力都非常強大,武器先進,而且都曾多次擊敗像蒙古一樣的遊牧民族。



揚楊劉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都是從北往南打容易,而北伐往往不成功。

​在中國自秦以來的歷史中,基本上都是從北往南打容易成功,相反從南到北打很少成功,唯一特殊的例子就是明朱元璋的北伐,但馬上反過來,靖難之役就又是從北往南打。這個問題也可以擴展到長城以北。一般也都是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攻擊農耕容易,追亡逐北反而不是那麼容易。

一個事情偶爾出現一次,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但如果經常出現的話,那就不是偶然因素了,而是有其內在的規律。

針對前文所說的問題,首選從大的角度,也就是戰略角度看。從人類的遷徙看,在中國的地緣結構上看,遷徙方向就是從北向南。簡單的說就是北方草原,農耕民族佔不住。歷史上中原打大統一王朝初期由於戰略安全的需要都會對北方草原動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王朝的安全,也就是打敗遊牧民族,把他們趕走或把他們內遷,但草原這個地方卻佔不住。主要問題就是草原不適合農耕,中原王朝佔不住。我們看漢唐王朝的疆域其實只是最強盛時期,這一疆域在中原和江南等長城以南基本上是有效管理到王朝末期,但對西域、蒙古草原、東北以及河套地區往往很早就失去控制。有時候看似有機構在那裡,史書也記載,但其實哪個地方已是半獨立狀態。

​中國史書記載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事實,是為了資治通鑑,是為了給帝王以治國經驗教訓,就這經驗教訓也是站在儒家思想道德直上的理論之內,很多事實記錄目的不純,結論似是而非。二十四隻是帝王家譜,對我們現代人看重的技術史,經濟史,地方政治形態等等反而記錄很少,有也是寥寥數語。說這些就是說,我們無法通過史書真正瞭解古人的困難、努力以及無奈。比如說,僅就財賦這一塊,我們沒有太詳細的資料來研究,為了佔領長城以北付出了多少代價,而佔領這些地方後需要繼續付出多少代價。這些地方不像中原和江南佔領後是有財賦收入。

同比而論,從江南往北方中原大大打也面對這樣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劉裕最北也就打到黃河一線,再往北就後勤不力,無法再往北進,而且黃河一線也佔不住諸,最後依然退回到淮河一線。背後原因看似南方政權內部紛爭,劉裕不得已只得退回,其實是南方士族不支持,財賦沒有任何收入,而且要多付很多財賦出去支持佔領。只能靠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了國家層面去強行北伐,一旦有困難,中間層次就會就會有反彈。北宋靖康恥後,金因為立國短,並沒有力量直接有效控制北方,只能扶持偽楚、偽齊。南宋也一直在準備北伐,最遠也是打到了黃河一線,而且大家不要以為靖康恥時北方全被佔領,由於和西夏作戰,西北邊軍的實力也是很強,靖康恥後十多年裡,西北邊軍在關中、陝北和金朝拉鋸。但最後依然是守不住,最後看似趙構、秦檜投降派什麼之類,歸結到人事上。但背後的最基本經濟原因是南方的士紳階層不支持,沒有任何收益的戰鬥,只能有一兩次,長時間大規模戰爭沒有經濟利益趨勢是無法長久,幾次戰鬥後,多種原因起作用只能退回淮河一線。這原因不僅僅是十二道金牌的問題。

​從此也可以看出,中間層次和君主的責任是不同,在君主的角度,為了安全必須不計代價北伐,必須佔領幽州、河套、遼東、西域,這是地緣政治安全的需求。但這個不計代價的代價就需要中間層次和百姓付出,短時間還可以,但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不計收入付出註定是無法執行。這就是深層次的矛盾,是無法調節,在這之中就需要君主以頑強的意力,去強行推進這一戰略行為,一旦以後繼承君主有所一點點的退縮,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收縮。所以,我們看到一般都是開國的前幾代雄才大略皇帝去佔領和打擊北方的草原的遊牧民族,一到中後期就很少有的道理。舉例說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發生僅僅也就在朱棣第五次北伐二十五年裡發生了,二十五年裡明軍的戰鬥力會有如此大的下降的深層次的就是如此。

相比清朝,雖說有火炮等技術上進步的原因,但清朝立國後,君主不理漢族士大夫任何意見,甚至有點不講理,文化層面達到黑暗的地步。但就是在這種不許你說話的情況,清朝幾代君主,打準噶爾、打大小和卓,最後收復新疆等保證了清朝北方的安全,清朝能立國快三百年的合法性、合理性也就在此。其實也就是在國家層面要不計代價遏制北方和西北勢力崛起。這背後就需要中原、江南必須不見收益的無盡的投入,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上的需求。


沙中土大溪水


不太懂這個意思,因為漢唐明正好是三個截然不同中華帝國時代。

漢帝國時代,北方是匈奴。漢和匈奴是親戚,兩個國家屬於爭正統。當漢帝國不存在,匈奴還要建立漢國,給大漢留血脈。

唐帝國就是草原帝國和農耕帝國的統一。突厥是唐帝國的下屬,因為突厥帝國實際上在唐帝國時代已經被踏平。但是突厥背信棄義,經常反叛。

明帝國是結合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帝國。它有點像遼,明帝國最大特色就是驍勇善戰,是封建社會最能戰鬥的漢人帝國。但是好戰是不討喜的,所以以上帝國,明帝國最小。

蒙古崛起的對手一開始並不是宋。蒙古是典型的欺軟怕硬,天下除了太遠的西歐和熱帶的印度,能打的他都打了,打南宋的時候,基本上歐亞大陸能打的他都打了。可是好戰是不討喜的,特別是在中國。所以蒙古人在中國不到一百年,就滾回草原了。那個時候繼承宋文化的,就是明,所以叫做宋明。

如果蒙古在漢朝,他就是匈奴。在唐朝,他就是唐帝國一份子。在宋朝,他的對手是金。在明朝,本來就是蒙古啊。

所以不太懂題目意思。蒙古和宋朝交集並不多。


夢香寒冰


漢朝和唐朝都能吊打蒙古無壓力!主要是漢朝和唐朝對武將沒什麼提防這樣可以讓武將放手來打蒙古!蒙古根本沒有勝算只會和匈奴突厥一樣下場!蒙古之所以能滅挫宋主要是挫宋重文輕武對武將提防的太厲害了!能打的武將不是弄死就是罷官讓一群廢物來指揮軍隊去送死!蒙古人也沒有那麼厲害,孟珙就打的蒙古人不敢過黃河!結果挫宋作死把孟珙罷官導致蒙古軍勢如破竹的打過來!要不然蒙古人只會被孟珙趕回草原!還有釣魚臺之戰武將王堅直接弄死了蒙哥大汗導致蒙古內鬥十幾年!可惜挫宋皇帝蠢文人下賤有很慫白白浪費了這個機會!才讓你蒙古人緩過勁滅了挫宋的這個時候換做漢唐來你蒙古早就玩完了!知道大唐是怎麼滅突厥的嗎?就是乘你內鬥要你命!所以蒙古對漢唐沒有任何勝算!光是這兩個朝代武將都能要你蒙古的命!何況漢朝和唐朝都是尚武朝代屬於怎麼狠怎麼來的!


溫侯呂布武力值無雙


看情況

蒙古崛起對南宋,南宋以半壁江山扛了蒙古幾十年,甚至蒙古賠上了一個大漢作為代價。

那麼蒙古崛起對上漢唐,如果是在漢朝,那麼很抱歉,如果是漢武帝以後,蒙古沒有崛起的機會,漢朝會把他扼殺到萌芽中。唯漢以強亡,不是隨便說說的,哪怕漢末諸侯並起,曹操公孫瓚這些僅僅一方勢力,同樣打得北方少數民族遍地找牙。

對上唐朝的話,就要看什麼時候了,盛唐時期,蒙古估計也沒有崛起的可能。但到了安史之亂後,長安都被多次被異族攻破,這就說不好了。

至於明朝,明朝後期重文輕武實際比宋朝還要嚴重,宋朝狄青這樣的武將還能做到類似宰相一級的樞密,明朝武將可能沾內閣的邊不。

不過明朝有個長處,就是決不妥協,而且明朝本來就是從建國和蒙古幾乎打到亡國的,對於蒙古的戰法瞭解,恐怕天下沒有強國明朝的。再加上明朝的九邊防線體系完備。這個可以參照一下,滿清崛起的情況。如果明朝不內亂,那麼將變成消耗戰,滿清也從來沒有真正突破過關寧防線。而消耗戰將對於明朝大大有利,為什麼和明朝纏鬥百多年的蒙古最終被滿清收服,就因為在消耗戰中幾乎已經被消耗殆盡。明朝也許不能如漢時將蒙古的崛起扼殺在搖籃,但明朝在自身穩定的情況下,擋住蒙古應該不成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