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感觉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相反有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

跑腿小辉哥


这是个老问题,很早之前就讨论过。主要问题出在哪呢?出在所处的环境影响和所受的教育程度。杀不杀功臣取决于帝王的胸怀和功臣对皇位的威胁有多大,说白了,人都是自私的。官僚家出生的帝王,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帝王,并不是完全不杀功臣,其实也杀,只不过自己出生比较高贵,能力也强,功臣也大多服气,没有必要大开杀戒。比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个人都是很年轻就当皇帝,刘秀下面的云台二十八将,很多是浪得虚名,能力完全不及跟刘秀不是一个级别。李世民当皇帝才二十八岁,而且是政变上台,十六岁就从军,打下大唐半壁江山,后来的大臣大多是之前的下属,没什么不服气的。 反之,一些出生草根的帝王,由于所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一是隐藏内心的自卑,二是自身经历形成的一些偏见和心理阴影。导至他们上台不得不预防有能力的功臣,加上中国古代社会,十分看重出生,出生低下的皇帝是很难真正让功臣服气的,这就导致了出生低下的皇帝大多杀功臣,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其实跟现在几个人合伙创业成功,最后相互排挤,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但是多数大老板都能跟职业经理人和睦相处,好聚好散一个道理!


李家如山


按通常的说法,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一般都不会杀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忠臣们,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眼界、心胸和格局,对驾驭手下人非常有信心,所以通常不会鸟尽弓藏。相反,穷人地痞出身而当皇帝的人,喜欢兔死狗烹,主要是因为他们道德品质、心胸格局要低下一些。

这种说法咋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实,这就是标准的扯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么杀功臣,并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更高,只是因为他们不需要。

因为,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备非常强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们在打江山时,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们的亲人。

而且,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们在起兵造反时,通常都拥有强大的军政力量,也就相当于自带的基盘非常强大,这也就导致外人和他们合作时,只能沦为他们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们在起兵时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们这个军政集团,就是我们家的。



举个最简单例子,李渊晋阳起兵后,最核心的权力者是四个人。第一个是51岁的李渊,他是大元帅;第二个是28岁的李建成;他是左军元帅。第三个是19岁的李世民,他是右军元帅。第四个是14岁的李元吉,他是中军元帅。

在这四个人之下,拥有独当一面权力的统帅,就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两人,但他们两个也都是宗室成员,至于什么李靖、秦琼、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这些人下面的将领而已,根本不具备挑战李渊皇权的能力。

事实上,当时李渊手下的臣子,主要就是这两种:一种以前就是跟着李渊混的,李渊原本就是他们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们高贵,他们自然不敢奢求和李渊分庭抗礼;

第二种是后来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人,他们以前的地位,虽然有些人比李渊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渊相提并论,但是他们毕竟是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哪有资格敢与李渊相提并论。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自然不需要干鸟尽弓藏的事情。因为,大唐帝国真正的权力,都在自己的儿子或侄子手中,其他人都是打工仔而已。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帝国皇族之间的斗争,那可谓是相当的惨烈。

还有赵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于刘秀,所依靠的是刘氏皇族和他两个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着对臣子下死手。



再反观刘邦、朱元璋起家时,因为他们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强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异姓臣子,让他们作为统帅独当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些臣子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最终威胁到刘邦、朱元璋的权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刘邦、朱元璋的人,他们起点、出身,他们都不比刘邦、朱元璋差劲,而且起兵后,这些人常常就是独当一面的,所以他们和刘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标准的合伙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天下就是刘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难度实在有点大。既然如此,他们不大开杀戒,怎么能保证一世二世万世的相传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之所以会出现“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而那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的现象,这与道德品质、心胸格局没有任何关系,主要就在于帝国的权力在谁的手上。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会对臣子下杀手;但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皇帝儿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会对这些亲人下杀手。


我是赵帅锅


历史上出身卑微的皇帝有刘邦,朱元璋等。其实他们都在一个乱世分裂的年代,在非常时期必须用非常的手段做非常之事。再说刘邦,朱元璋出身贫苦,打下江山当上皇帝不容易,他们杀害功臣和忠臣都是为了保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们的接班人都很弱,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身弱善良,刘邦怕他镇不住那些肱骨大臣,刘邦要为他考虑。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也是文弱书生,如果是他儿子朱标继位的话,他根本不用杀功臣,朱标完全能够稳住局面。

而那些官撩世家出身的皇帝,他们基本上都不杀功臣和忠臣,说明他们对功臣和忠臣所做出贡献都记在心里,从心里感激他们,把他们安排的很好,受到历史上的最佳好评,这样做不让人心寒啊,如果功高震主就得死,要不然人家不放心,那以后谁还努力干工作呢?谁还肯卖力气呀?所以我觉得像秦始皇,赵匡胤,李世民,刘秀等才是真正受人敬重的好皇帝啊,这样的皇帝绝对是历史上的正人君子,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健康中国1965


我们仔细分析赵匡胤和李世民、朱元璋的时候就会发现朱元璋和这些皇帝明显不对路。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于那些官员该杀的杀一个都不含糊,而那些原本就是是官僚世家的人,他们当了皇帝之后,对于手下的臣子是爱护有加。

自卑心理在作祟

在朱元璋的电视剧当中,见过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这一段对话可能是导演不经意之间安排出来的,但是对于整个剧情而言有着非常大的连续性。

马皇后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主意,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这个主意之后,就跑到刘伯温的面前去炫耀这个主意,炫耀来炫耀去问刘伯温,你觉得这个主意是谁出的?

刘伯温听了之后赶紧跪在地上说:是不是马皇后、是不是胡惟庸、是不是李善长?

刘伯温问了一个圈之后,朱元璋说:这就是我出的主意,你怎么就是不相信我呢?你怎么就是觉得这些主意,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办法不是我出的呢?

刘伯温听了这句话之后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整个脸上都是汗。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对话,在这个对话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朱元璋的心里面有一种感情,这个感情就是自卑。

自卑的情绪无以复加,而且朱元璋的自卑情绪的演化过程中慢慢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极端。

帝王之术不一样

首先,甭管是赵匡胤当皇帝还是李世民当皇帝,他们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位极人臣,他们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享受过很大的权力。


因为他们之前就已经拥有过,所以在面对更大权力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智,能够始终克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而更多的时候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当官的,知道当官的门道,甭管你是文官也好还是武将也好,都知道这里面有一些东西,水至清则无鱼,所以他们也不会对所有的官员斩尽杀绝。

朱元璋从小就是乞丐出身,而且落魄了,突然之间当上了皇帝,对于手中的权力掌控几乎达到了极限。

再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疑心疑鬼,总是觉得有人要害他,然后觉得有一些臣子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合格,于是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杀戮。

我们只能说帝王之术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皇帝在没有当皇帝之前,他们的身份地位决定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出身官僚世家和富家子弟,由于家境富裕优越,性情豁达,有天生自信优越感,………,对待穷人和弱者,………,高傲自信包容阔大………,天人合一,能容纳百川,眼界阔大,不计前嫌,展望未来!

官僚世家和富家子弟,从小见得太多了,知道穷人和弱者需要尊敬和包容,………

世家富家子弟,从小有充足时间,接受教育,物质充足,对穷人和弱者能够施舍,也不怜惜财产!

世家富家子弟,也分家庭教育环境,也有世家富家子弟,对穷人和弱者,敲骨吸髓,一毛不拔,刻薄尖酸寡恩呢………

所以,还是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多分析具体情况具体环境,………











李世民


垃圾题目。

都是被一些恶意文人肆意曲解了,一些文人、一些权贵、一些士族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社会权益,故意推崇、放大这类使其得到更多利益的言辞,哄着厚道人跟着跑。

任何初创政权成功后都要消灭一批对手遗留势力,都要消灭一批自己不满意的帮手……这是人性决定的。

如果建国初期对文人、士族比较好,那么流传下来大多是歌颂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对文人、士族按照普通百姓的待遇,那传流下来责怪的内容比较多。

就拿李唐王朝来说,兄弟都互相铲除,对功臣能有宣扬那么好?而且李唐王朝几乎代代互相残忍互杀,能绕过异己?

个别特殊人才被对手重用是帝王需求,但其不具有普遍性。

杀功臣也和当时环境有过,也和得到江山的难易程度有关,容易得江山的皇帝一般杀功臣少,得江山艰难的皇帝一般杀功臣多……

杀功臣和帝王出生贫富没有首要关系。


风清云淡水天一色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诛杀前,曾发出如是感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诚然,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历朝历代的功臣大多逃不过如此命运,而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无疑就是中国历史上大杀功臣的典型代表。

西汉初年,刘邦杀掉的功臣除了淮阴侯韩信,还有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韩王信、赵国相国陈豨[xī]等,其中囊括了最战功卓越的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以及八大异姓王中的绝大多数。

而朱元璋则更狠、更彻底,从文臣李善长、胡惟庸,到武将冯胜、蓝玉,明朝开国功臣几乎被他屠戮殆尽,当初一起打江山的众多好兄弟,真正善终的只有汤和等寥寥数人而已。

与刘邦和朱元璋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却几乎没有杀过功臣。

从长孙无忌到魏征,从尉迟敬德到秦琼,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除了确有谋反之实的侯君集等人,几乎全部因功终身富贵,善始善终。

而赵匡胤善待功臣的事迹则更广为人知。大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也担心手下大将学他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皇位。但是,赵匡胤却并未采取极端手段杀戮功臣,而是通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暗示手握重兵的大将主动交出兵权,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终极目的。

千百年来,人们讨论为什么李世民、赵匡胤不杀功臣,而刘邦、朱元璋却非杀不可,总是习惯性把原因归结到他们各自的出身上。

李世民的父亲是皇帝,祖上是唐国公,而赵匡胤的出身虽然不及李世民显赫,却也是军人家庭,祖上几代都是朝中大官。总之,二人都是贵族出身,骨子里有与生俱来的自信和骄傲。

而刘邦和朱元璋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一个是泗水亭长,一个是和尚乞丐,绝对的草根出身,内心自卑,没有安全感,所以当刘邦和朱元璋建立王朝,登基称帝后,他们的劣根性就显现出来,他们比李世民与赵匡胤要心狠手辣得多,不惜通过杀戮功臣的方式来巩固皇权。

以上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笔者并不完全认同。笔者认为,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无论是何种出身,所有帝王都是自私的,排他的,他们在考虑问题时,都是把稳固统治放在首位。而李世民与赵匡胤之所以表现得比刘邦和朱元璋更人性化,实则另有原因。

笔者认为:

刘邦、朱元璋与李世民、赵匡胤的本质区别,并非是出身带来的性格不同,而是他们与手下将领的关系不同,当然,这种不同实际上也与他们的出身有一定的关系。

在成为皇帝之前,李世民、赵匡胤与功臣们便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李世民与赵匡胤一直是主子,功臣们一直是手下,这种关系从未改变,所以,当李世民、赵匡胤当上皇帝,功臣们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跪地磕头,山呼万岁。由于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功臣们也不会有不服心理,更不会谋反,相对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可以对功臣们比较放心。

反观刘邦与朱元璋,由于在称帝之前,他们只是一介布衣,之所以能建立王朝、登基称帝,仰仗的完全是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彼时,他们之间并无绝对的身份高低之分。

以刘邦为例,他在称帝前是汉王,而韩信则是齐王,彭越是梁王,英布是淮南王,大家几乎是平起平坐,在楚汉战争中到底谁的功劳更大,还不一定呢。等到刘邦称帝,英布、陈豨[xī]举兵谋反不足为奇,平心而论,如果刘邦不杀韩信,他也很有可能起兵反叛。

同样的,朱元璋在当皇帝以前,也是与徐达、常遇春等大将称兄道弟。而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昔日的兄弟们却不得不对他毕恭毕敬,俯首称臣,这种心理落差,很多人确实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明朝初期,很多开国功臣对朱元璋其实并不那么服气。

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正是源于这种关系变化带来的不安全感,他们无法确定谁服气谁不服气,谁可信谁不可信,于是干脆一律除掉,永绝后患。这并不意味着刘邦、朱元璋就比李世民、赵匡胤狠毒、狭隘(毕竟李世民连自己兄弟都杀,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自己老爹退位),而是他们的处境确实不同。


小小星星亮晶晶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官僚世家称帝的真的不杀功臣吗?我猜题主问的应该是开国皇帝对比,而且杀的不是忠臣是功臣吧。不然每个朝代皇帝杀的忠臣可太多了。

我们来看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否杀过功臣吧:

最著名的杀功臣的开国皇帝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也是题主作为穷人地痞称帝杀功臣的代表吧。

好,我们来看看其他的:秦始皇历史记载确实不杀,但是从全国统一到灭亡短短十几年。秦朝一大票功臣最后只剩章邯了。刘秀不杀功臣,但你看建国后他的功臣是如何的谨小慎微。晋武帝不杀是因为他爹、他伯父已经杀的差不多了。

《隋书》记载:“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不知道杨坚开国前算不算官僚世家。侯君集和张亮不知道算不算大唐开国功臣。更多的例子不用再举。

杀与不杀不在出身

所以你看不是说官僚世家称帝就不杀功臣,而穷人地痞称帝就大开杀戒。杀与不杀,完全是看帝国统治的政局和当时的具体情况。与皇帝是否出身贫寒没有关系。

比如秦始皇能掌控功臣,自然就没有必要杀功臣,秦二世一看我在位很多人不服气。那我就把不服气的人都杀了。刘邦所杀的功臣主要是汉朝开国前的诸侯王,他自己的嫡系队伍如樊哙、周勃等不但没杀,反而在未来几十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朱标死之前,即使蓝玉在飞扬跋扈,睡元朝皇妃,寇明朝边关而入,他也还是活得潇洒得很。因为他就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嫡系,朱元璋也知道朱标镇得住他。可惜朱标死了,明朝一大串可能会对朱允炆的统治造成威胁的功臣就只能跟着陪葬了。内在的逻辑和李世民杀侯君集又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有人又要问了,到底什么导致了看起来底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要相对多一些呢?

大家的答案里普遍忽略了一点,就是底层出身,创业成功的皇帝,他们的继承人普遍在他们临死前都还小。镇不住这群跟着老皇帝血雨腥风中打拼出来的老家伙。而贵族皇帝一般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刘邦死时61岁,不算寿数低。但他的嫡子刘盈才17岁,也就是说,社会底层的刘邦要混到40多岁时,才靠坑蒙拐骗娶到了吕雉,才有了自己的符合宗法的继承人。要不是他死后十多年吕雉镇得住这帮功臣,单靠刘盈,这个江山还姓不姓刘可不一定。

刘裕起于底层,活了59岁,也不算死得早。但他死时最大的儿子才16岁。他要到已经依靠军功站上高位了才能找到女人替他生孩子。他死前要不要替他的幼子把有威胁的人清理一下?即使这样,他的长子刘义符也很快就被檀济道等人给废杀了。

朱元璋25岁才下定决心参加起义军,27岁时长子朱标才出生。朱标是他培养很久的,镇得住局势的继承人。但偏偏朱标英年早逝了。朱标的蜜糖蓝玉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朱允炆的砒霜。所以晚年丧子的老皇帝不得不再次拿起屠刀。把继承人权杖上的刺给他刮干净。

结论

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不存在皇帝不杀功臣的,只在于这个功臣有没有妨碍或者是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不杀功臣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皇帝镇得住功臣,他的继承人也能搞定这些功臣。以李渊和李世民为代表。但到了李治手里就要费老大劲才能摆脱长孙无忌等功臣的控制,独掌大权了。二是功臣已经变成拔了牙的老虎,没有威胁了,如刘秀、赵匡胤的功臣。三是还在乱世还需要功臣冲锋陷阵。如曹操刘备以及顺治时代的吴三桂等人(到了康熙年间形式稳定也要削他)。


而题主所问的出生于社会底层的皇帝为什么相对来说杀功臣会更多一些。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底层娶妻生子都要困难很多。他们奋斗一生临死了继承人很小,还制不住大局。那就只能把那些有威胁大臣给弄死了。

本来朱元璋不用这样干,本人活得够长,继承人也是久经考验的,可谁叫老天让朱标早死呢。

而且真较真起来,蓝玉们的那些无法无天的行为,死一千次也够了。而且明朝徐达家、常遇春家、沐英家等好多功臣可是富贵与大明相始终的。你仔细看看,有几个朝代功臣可以和王朝一起善始善终。


丁强888


这是因为官僚世家,带着一帮下属打天下,成功之后,尽管自己当了皇帝,下属的地位也提升了,但原来的等级次序没变,故此,相安无事。

泥腿子当了皇帝,就不一样了。原来跟自己一起放牛砍柴的,现在一人高高在上,其他的匍匐在下,想想都让人不放心,他们敢造前面皇帝的反,就不敢造自己的反?还是宰了比较保险。

要是遇上有点文化的皇帝,宰人的手段,更是花样百出,搞死了,还要戴上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


露西他爹


1、我认为,贫寒之人杀功臣,因为没啥家底,没啥市面,一旦碰到权利,想着我可有今天了。最怕的事,就是有人像他一样把皇帝的位置抢了。


“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越懂你的人,才越恨你。


如果出现机会,他首先杀掉最能威胁权力的人,哪怕这人罪不至死。


洪武二十三年之后,朱元璋才开始杀功臣。有人说是太子朱标之死,导致朱元璋为朱允炆清洗对手;有人说朱元璋是不满宰相制度,总之,无论何种借口,都不能洗刷他滥杀功臣的行为。


有功该赏,起码也应功过相抵,怎么反而更惨?


还是穷人发了财,更怕回到过去,所以杀起对手来嘁哩喀喳。


刘邦杀功臣比朱元璋少些,有人说这是楚汉争霸的后遗症,比如异姓王英布、韩信、彭越等人,是刘邦为了打项羽才封赏的;有人说刘邦杀功臣是为了削藩。


问题是刘邦一边削藩,一边还赏赐的子孙建立封国。这样建立在功臣血肉之上的江山,真的一点不害臊吗?


2、官僚世家称帝,也不是不杀!他们更多杀的是兄弟,杀侄子。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掉大哥、三弟,太过著名吧?更有甚者,南汉的刘晟,杀掉了15名兄弟。赵光义害死了弟弟赵廷美,害死了侄子赵德昭,自己的大儿子赵元佐,最后也抑郁而死。对了,他更可能害死了亲哥哥赵匡胤,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


不知道您发没发现一个可怕现象,即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双胞胎皇帝!从来没有。


中国近500名皇帝,成千上万名亲王、王爷;却从未有过双胞胎一人当上皇帝,另一人还健在的情况。这概率不正常。


有人分析,若双胞胎当了皇帝,外人无法鉴别哥哥弟弟;所以为了权力,假设皇家生了双胞胎,体弱的那个就要被杀死。


一出生,就会死,这就是真相。

(李世民也有玄武门的黑点)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完美皇帝,他不杀功臣、不杀兄弟,是因为东汉乱世,他的大哥刘縯被刘玄杀死。二哥刘仲被王莽部队杀死。


我认为,是环境杀掉了刘秀的同行。如果不是,历史怎么写,我不知道。


人无完人,权力之下更无完人,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