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這三步,輕鬆搞定發脾氣的孩子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文|老涵的爸B

導讀

最近,一個朋友和我說:“我們家寶貝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簡直變得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隨便胡亂發脾氣,一點點小事情就開始,對我,對他媽媽,對爺爺奶奶都是這樣,根本無法哄,我們就一定要妥協遷就他嗎!?”

我相信,孩子發脾氣,是所有家長最大的煩惱之一。

為什麼孩子會動不動就發脾氣呢?

孩子愛發脾氣,並不是他不懂事

孩子愛發脾氣,是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不均衡的,孩子的情緒腦要比理智腦發育快得多。

成年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會用自己的理智來調節,比如你心裡可能會這麼想:“老張不借錢給我,我有些生氣,但是他大概也有自己的難處吧。”“比賽輸了,我很難過,可誰叫我技不如人呢。”或者你會抑制自己的衝動:“領導簡直就是故意刁難我,可我還是忍了吧。”

但孩子不一樣,孩子的情緒腦發育得比較快,很小就有喜怒哀樂,各種基本情緒都有了,但理智腦要到20歲以後才完全成熟。所以,當孩子情緒上來時,他的理智腦管不住情緒腦,沒法跟自己的情緒腦講道理,也就沒法抑制一陣陣的衝動,容易發怒。所以,孩子發脾氣時,我不會生氣,因為我知道那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大腦還沒有發育到那個階段。這時候你怪孩子不講道理,就跟怪孩子為什麼不能一出生就會自己穿衣吃飯走路一樣,其實是你自己不講道理。

堅持這三步,輕鬆搞定發脾氣的孩子

那麼,怎樣才能促進孩子的理智腦發育呢?

很多家長大力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比如記憶、邏輯、推理,這些能力跟理智腦相關,但其實理智腦的發展需要情緒腦的支持。

有個真實的醫學案例。一個情緒腦受損的人,感覺非常超脫,對獎勵和懲罰都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假設他跟你一起玩抽牌遊戲,從兩疊紙牌中隨機抽取幾張,每一疊紙牌中既有獎勵牌也有懲罰牌,然後猜哪一疊牌的中獎概率大。想想你跟他誰更可能贏得這次猜紙牌的遊戲?你可能會覺得理智和情緒沒有關係,所以這個情緒腦受傷的人和你贏的概率是相同的。然而答案恰恰相反,硏究發現,當人的情緒喚起和感受能力降低後,往往會做出比較不理智的決策。在這個實驗裡,正常人在抽中獎勵牌或懲罰牌之後,都有很強烈的情感反應,在接下來的猜測中,他會根據自己的情感反應優化自己的決策。但情緒腦出問題的病人對獎懲沒有感覺,也就無法區分這兩疊牌的贏率了。

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r.Damasio)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軀體標記假說”(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他指出,我們的理智腦做出的每一個決策,包括記憶、注意、權衡,都和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理智腦需要情緒腦才能夠理智起來。

要讓孩子掌控情緒,最需要做的就是刺激孩子情緒腦和理智腦之間的聯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且發展他們的理性。

下一次孩子再發脾氣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這可是發展他理性的好機會。而且一旦你理解了這一點,遇到孩子亂髮脾氣的時候,你就不會跟著一起生氣了,與孩子的溝通自然會更順暢。

堅持這三步,輕鬆搞定發脾氣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我該怎麼辦?堅持三步,輕鬆解決

具體該怎麼做呢?

既然孩子的理智腦還沒發育好,那家長就來幫幫忙,讓理智層層滲透到孩子的情緒裡。

具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導他描述情緒;第二步,引導他分析情緒;第三步,引導他反思情緒。

首先是描述情緒。

每次我女兒發脾氣的時候,我會慢慢地跟她說:“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你是生氣了嗎?”“你為什麼生氣呢?”當孩子回答我的問題,用語言來描述情緒時,也就是她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定義的過程,這時候大腦的思考和語言的使用能幫助她理解自己的情緒,有利於安撫她安靜下來。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女兒的玩具熊維尼找不到了,我跟她說:“你的小熊維尼找不到了吧,你昨天睡覺前不好好收拾自己的房間,這下麻煩了。”女兒說:“不是我!我記得放到箱子裡了!現在找不到,你不能怪我。”她眼眶都紅了,眼神裡帶著怒氣,說話哆嗦。這時候我知道她發怒了,她的情緒上來了,可是我也知道,她學習的機會到了。

當然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有時並不容易,所以你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在我的影響下,女兒很喜歡看一部動畫片,叫《頭腦特工隊》。它把人頭腦中快樂、難過、害怕、厭惡和生氣這5種基本情緒比喻成5個小人,這5個小人在人的頭腦裡打架,誰最厲害,人就表現出什麼情緒。這個動畫片我女兒至少看了5遍,所以她發脾氣的時候,我就進行第一步,讓她用動畫片中的小人來幫她描述情緒。我先試探著問她:“你生氣了啊?”女兒立刻回答說:“是!”有時候如果她非常生氣,會不理我。那我就在旁邊等著,等她稍微平靜一點兒再開始緩和氣氛。我說:“那你現在腦子裡是哪個小人呢?”這實際上是讓她用動畫片中的人物來描述她的情緒。她會說:“是‘怒怒’。

怒怒就是動畫片裡那個管憤怒、生氣的小人。我並不著急跟她爭論,更不著急讓她平息憤怒,而是接著問她:“她在你腦子裡幹嗎呢?是在跳舞嗎?”她會說:“嗯,她在使勁跳,使勁跳,所以我特別生氣呀!”

“那其他4個小人去哪兒了?躲起來了嗎?”

¨對,她們躲起來了,不過怕怕沒有全躲起來了,她還在外面。”

“哦,你也覺得有點兒害怕是嗎?”

“嗯,有一點點。”

說到這裡時,她已經平靜很多了,因為當她用語言把自己腦中的情緒描述一遍之後,她意識到除了憤怒,自已還有點兒害怕,這種對自己情緒的觀察和描述讓她的大腦在情緒和理智之間快速切換,一方面使她更容易平靜下來,另一方面也使她的理智腦和情緒腦之間的聯結更緊密。你看,在第一步裡面,我不斷地問她問題,引導她去描述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平靜下來。當然,你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我只是借用了動畫片中的人物而已。

堅持這三步,輕鬆搞定發脾氣的孩子

接下來進入第二步,就是幫她分析情緒。我會引導孩子想一想她的情緒是從哪裡來的,怎樣才能消除這樣的負面情緒。比如,接著上面的例子,我會問孩子:“那怒怒為什麼會跳出來呢?是不是覺得爸爸錯怪你了?”

這時候女兒就開始說出讓她生氣的那件事來。她說:“就是你,就是你錯怪我了!”

我確認她的情緒:“哦,生氣小人怒怒跑出來了。被人錯怪就讓人生氣,對不對?”

她說:“對!我明明記得昨天晚上收拾了!不是我的錯。”

這時候我抓住機會,再次表示理解:“是的,你記憶力挺好的,肯定是收拾了,可能是媽媽重新整理了你的箱子。爸爸能理解,要是有人誤會爸爸,爸爸的怒怒也會跳出來的。”然後我假裝成一個張牙舞爪的怪物嚇她,說:“你知道我的怒怒有多厲害嗎?她跳出來的時候可嚇人了!你猜它是什麼顏色的?”

女兒說:“紅色的!”這時候她已經被我逗得咯咯直笑了。我說:“對,我的怒怒也是紅色的。”

女兒繼續說:“都是你的錯,你要說對不起。”

我說:“好,如果媽媽回家說是她收拾的,那就是爸爸的錯,爸爸一定給你道歉,而且是笑著說。”我再次表示理解之後,孩子就更加平靜。

堅持這三步,輕鬆搞定發脾氣的孩子

現在可以開始進行第三步了,就是幫她反思整個發脾氣的過程。

我說:“那我問問你,如果玩具找到了,我們也知道不是你忘收拾的,我們倆之間的問題解決了嗎?你會高興嗎?”

她說:“當然解決了。我會高興的。”我說:“但是,如果你沒有發脾氣,而是好好跟爸爸說是別人收拾了你的玩具,爸爸也不會責怪你啊。爸爸一直都講道理,對不對?”

女兒點了點頭。

我說:“所以,生氣也不會幫你解決問題,對吧?看你的眼淚都出來了。”

我抓緊機會進一步幫她反思:“而且你對爸爸發火,爸爸也很難受。你能感受到爸爸的不高興嗎?”

我裝出“難受”和“嚴肅”的表情,她看著我的臉點了點頭。我知道,在她點頭的時候,她已經在學習體會別人的感受了。

你看,運用這三步,其實是對孩子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按摩,說得專業點,叫作認知行為療法。如果你認為自己被別人誤解了,你會很生氣;但如果你認為這個誤解產生的原因只是大家溝通的時候出現了偏差,有些事情互相沒講清楚,那你就不會那麼生氣,而是會積極地化解誤會。

在我和女兒的對話中,究競是什麼讓孩子不生氣了?

首先是認知,我改變了孩子對事情的認知,也就改變了她的情緒。當然,有的時候孩子不是因為被誤解而生氣,而純粹就是發脾氣、鬧情緒,這時候我會選擇多等一等,等她的頭腦發熱勁兒過去了,再和她進行上面這樣的對話。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不是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

總結一下,對付這種暴怒的小孩,有三個要點:一是表示理解,幫他描述情緒;二是和他一起分析發怒的原因;三是引導他反思整個過程,指出發怒並不能解決問題,溝通才能解決問題,並引導他體會他人的感受。

堅持這三步,輕鬆搞定發脾氣的孩子

老涵的爸B最後的小囉嗦

要促進孩子的理智腦發展,不僅要讓他進行記憶、邏輯這些純理性的練習,還要藉助孩子發脾氣的機會,讓他“描述情緒”“分析情緒”“反思情緒”。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並且學會反思自己,同時體驗他人的感受,只有這樣,情緒和理智才能整合得更好。

但別貪心,孩子不是機器人,只要設定一次指令,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是需要—個過程。你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過程,給他足夠的耐心,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