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新能源銷量“腰斬”,該不該延長補貼救市?

前段時間,乘聯會公佈了備受關注的2020年1月份汽車銷量。和外界預期的一樣,1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銷量僅為172.1萬輛,同比下降20.4%,這其中,轎車、SUV和MPV三大細分領域銷量同比皆呈下滑之勢,情況十分不理想。

相比較而言,新能源狹義乘用車的銷量更讓人憂心不已。直觀來看,其1月份銷量僅為4.1萬輛,同比下滑幅度高達57.9%,比“腰斬”更甚。這不,如下表所示,包括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車、長城汽車在內的頭部企業都難逃此劫,透過這一組組數字,可見當下新能源車企有多煎熬。更讓人擔心的是,頭部車企尚且如此,一些體量小的企業處境有過之而無不及。

1月新能源銷量“腰斬”,該不該延長補貼救市?

之於銷量不利的原因,除了春節假期和“新冠肺炎”疫情之外,去年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標準降低約50%,地方補貼退出,2019年補貼退坡幅度整體達到70%,對行業衝擊可謂巨大。

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內燃機汽車發明地德國,新能源汽車卻呈現另一番熱火朝天模樣。據悉,近期德國2020-2025年電動車補貼政策正式落地,其中政府補貼為20.9億歐元,加上企業補貼的話,總體達到了41.8億歐元,將於2025年12月31日或者預算用盡時到期。業界預計,該政策出臺後,對應覆蓋約90萬輛電動車,預計2020年助力德國電動車實現125%增長。

1月新能源銷量“腰斬”,該不該延長補貼救市?

上述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不由得讓我們思緒萬千。從2013年開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和各項資源,扶持起了全球第一的電動汽車市場和領先的產業佈局,算是打好了一系列基礎。但是,在眼下新能源汽車需要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時刻,且遭遇宏觀經濟不景氣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擊之際,釜底抽薪式的補貼退坡卻給諸多車企“迎頭一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競爭對手藉著補貼的東風再度跑贏電氣化時代。

我們常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前中國自主品牌在製造工藝、開發能力等方面,已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行業人才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隨著汽車行業“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共享化)時代的到來,給了中國車企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

1月新能源銷量“腰斬”,該不該延長補貼救市?

但你我都知道,“新四化”時代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絕非一朝一夕功夫就能完成,需要矢志不移的努力,假如在此節骨眼“政策補給”跟不上,之前花大力氣取得的增長速度就會慢慢擱淺,反而留給別人超車的機會,如此代價斷然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不少行業專家學者看來,面對時下的困局,既需要加速淘汰那些騙補貼、混日子混吃喝的車企,又需要給認真做產品的車企輸送彈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詳細來看,一方面通過補貼退坡,淘汰掉那一部分落後的、打著造新能源汽車的名義騙取國家補貼的車企,篩選出真正做高品質新能源汽車的企業,這樣才能促進先進企業積極開發新技術,升級已有技術,更會推進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快速升級,縮短和國外新能源車企技術層面的差距。而事實上,在當下大浪淘沙的洗牌過程中,誰在“裸泳”已經路人皆知。

1月新能源銷量“腰斬”,該不該延長補貼救市?

另一方面,鑑於補貼退坡後,對於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影響已經凸顯出來。拿消費者來說,由於補貼退坡造成新車價格居高不下,以往對新能源汽車產生的興趣被資金壓力澆滅,直觀表現在近期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大幅度下滑;拿車企來說,如文章開頭所言,當下絕大多數生存狀態艱難,甩不開膀子快步發展;拿整個行業來說,由於當下動力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的實際成本,現階段同等配置的純電動汽車依然比燃油車高數萬元,而受到續航里程等因素制約,其使用感受並沒有達到傳統燃油車的水平。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消費者花更多的錢,買的依然是存在“電量焦慮”,不那麼完善的產品,顯然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也是需要即刻改變的。

1月新能源銷量“腰斬”,該不該延長補貼救市?

綜合上述事實來看,眼下一刀切式的取消補貼舉措,在取得一定積極結果後,某種程度上也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也正因此,適當延長或者採取其他手段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讓那些志存高遠,真正做實事的車企獲得幫助和支持,為他們前進之路掃除障礙,已成為眼下必須重視的議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