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遠洋集團年中“失意”,李明喊話迴歸地產開發

遠洋集團年中“失意”,李明喊話迴歸地產開發

文| 時代財經 童潔 黃銀橋 2018年是遠洋集團(以下簡稱“遠洋”)想要晉級千億規模的節點,但加速奔跑中的這家房企卻交出了一份不孚眾望的年中答卷。

上半年,遠洋完成合約銷售金額451.06億元,按年同比大幅增長48%,創造了歷史新高。但在結轉盈利方面,遠洋卻打了個“小趔趄”,今年上半年,遠洋的毛利潤及淨利潤均出現下滑,分別錄得36.15億元和23.33億元,同比降幅為5%和13%。

遠洋管理層在8月24日的投資者會議上將收入結轉下降的原因歸結於三個方面,除了結轉佔比及合作項目增加影響並表外,多元化業務的轉型也被看作是“元兇”之一。“新的業務、非開發業務佔用了相當大一部分的資源和管理精力”管理層說。

遠洋調整步伐

今年年初,遠洋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明向外喊話“遠洋3年內要挺進2000億隊伍”,並表示未來三年,遠洋的銷售額能夠保持50%的增速。

為了支撐起兩千億的設想,遠洋決定效仿龍頭房企的“快週轉”戰略。一方面定下“368”原則,即3個月內建造,6個月內開始推盤,8個月內銷售首批項目的50%;另一方面加大了拿地的力度,並重新劃定拿地的標準。

上半年,遠洋在20個城市共購入39宗土地,新增土地儲備604萬平方米,新增土地貨值超過1300億元。地塊的選擇上,今年遠洋更傾向於體量較小的地塊,39宗土地中,20萬平方米以下的地塊佔比達到74%,超過30萬平方米的僅佔5%。

這樣的調整來自於對過去的反思,遠洋管理層向投資者透露,集團內部對於現在的土地投資把控非常嚴格,這反應在投資標準等方面。時代財經獲悉,遠洋目前的拿地嚴格要求體量不能太大,其次產品本身的定位不能是豪宅或者別墅。

“遠洋圍繞著剛需、首改來拿項目,這一類項目的測算基本在限價範圍內,測算的時候不存在價格博弈。這不僅是保證了我們產品投資的快週轉,也是為了在安全邊際上保持一個合理的開發速度和銷售週期。”

同樣,在區域的佈局上,遠洋也進行了反思。遠洋曾經走過不少彎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遠洋熱衷於在“大本營”北京及周邊區域高價搶地,原以為看上去熱火朝天的京津冀能夠將其推至巔峰,但各種調控政策陸續出臺。

如今,遠洋對於投資區域的選擇格外謹慎。管理層認為,關於投資區域,僅判斷區域已經失效,而是要以項目的可盈利投機來判斷才是合理的。

近兩三年,遠洋意識到區域佈局對於規模成長的重要性,其試圖構建一個相對均衡的區域佈局網絡,並有意弱化了京津冀的佔比,逐步加大在其他區域的投資力度。今年上半年,在遠洋的土儲結構中,京津冀地區佔比從41%下降至37%,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佔比有所上升。

“從短期來看,京津冀四個月的停工是不可抗的,如此一來,投資的資金成本、財務成本肯定會增加,因此,遠洋對投資京津冀相對較審慎。從長期來看,遠洋更願意按長江來劃線,長江以南和長江以北的區域大致維持在1:1的比例,圍繞市場的熱點、政策的導向來實施投資。”

由於早幾年遠洋在拿地方面過於保守,多以合作方式拿地,一些項目因為未操盤或權益佔比較低而影響並表。管理層坦言,現在遠洋原則上“不操盤、不併表的就不合作”。今年上半年,遠洋的權益問題得到些許改善,權益比例從52%上升至56%。

儘管遠洋在不斷進行調整,但上半年的成績仍然低於市場的預期。遠洋管理層表示,“遠洋所有的指標表現相對保守、落後、慢也好,主要因為公司對去年和前年的形勢判斷上不是很樂觀,相對來說在策略上就不夠積極。同時內部也有原有股東制約的地方。總的來說還是要提高規模,加快速度。”

偏離航道?

規模決定成敗的賽場上,拿地並不是唯一的戰略命題。2016年,“遠洋地產”更名為“遠洋集團”,去掉名字中的“地產”兩字,遠洋宣佈要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這兩年,遠洋努力構建著自己的多元業務版圖。

遠洋的多元化轉型計劃中包含了負責不動產開發投資的“遠洋商業”;負責養老、物業的“遠洋服務”;主攻房地產金融的“遠洋資本”;以及涉及設計研究、建築類經營的“遠洋營造”。在遠洋的規劃中,住宅開發業務與多元化業務4:6是“最佳”的配比。

和大部分強調多元化發展的房企一樣,遠洋希望這些新的業務能夠在未來為其帶來可觀的收入和利潤。自決定走多元化道路以來,遠洋就在這些業務上傾注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各個業務板塊的規模也在近幾年得到顯著的提升。

按照管理層的說法,非住宅開發業務之外,遠洋有約400萬平方米的物業開發週期會長一點,至少需要五到六年,因此,遠洋想每一年都有10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增開發、新增運營裝到核心物業資產包裡去。

半年報披露,截至2018年6月底,遠洋商業運營和在建的投資性物業達360萬平方米,其中有2%為長租公寓;服務方面,遠洋旗下物業公司“遠洋億家”已進入28個城市,在管面積5000萬平,同比增長56%;而遠洋的養老地產品牌“椿萱茂”在營項目增至9個,供給約2200個床位,輕重資產結合模式儲備床位超10000個。

不可否認的是,多元業務確實給遠洋帶來了一些機遇,這不僅體現在業績上,也體現在融資機遇的獲取方面。遠洋的資產證券化根據遠洋現在持有物業來分類,一類叫核心物業基金,涉及遠洋核心的寫字樓等,第二類則是商業物業的證券化。

管理層介紹,目前遠洋的核心物業基金已經與國內外一些基金進行權益合作,遠洋自留約30%-40%權益對資產進行實質性的控制,今年在現金流方面會實現比較大的回收,在當期的淨利潤方面也會有大的貢獻。商業物業證券化方面,遠洋也在嘗試推進一些REITs產品。

隨著規模擴大,遠洋的多元業務勢頭良好。上半年,多元化業務的收入佔比大幅上升,其中物業管理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95億元,同比增長38%;增值服務方面收入的增長則接近翻番。

不過,多元化轉型也分散了遠洋的資源和精力,遠洋管理層坦承,存量及持有的物業、新業務、非開發業務佔用相當大的資源和管理的精力,“所以我們現在加快把遠洋迴歸到一個以開發業務為主的軌道上來。”

有提振股價計劃

在推動各項業務發展之外,過去的半年,遠洋與安邦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關於兩者的未來,是業界最想窺探的故事。

2018年春節剛過,一則安邦原董事長吳小暉因集資詐騙、職務侵權被拘捕的消息在業界炸了鍋。作為國內的險資巨頭,多年來,地產一直是安邦的重點投資領域。早在2015年,安邦就已坐穩遠洋第二大股東的位置。

吳小暉事件爆發之後,安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旗下萬億資產由誰接盤備受關注。5月,遠洋成為了“接盤俠”之一,其發公告稱,以零對價的形式收購安邦旗下全資子公司邦邦置業50%股權。

通過邦邦置業,遠洋全面接管了安邦旗下全部存量不動產項目的處置及運營管理等,相關項目將納入遠洋管理體系,統一由遠洋進行建設、銷售及運營。

此前,不斷有消息稱已有多個安邦的項目完成了工商變更手續,但始終未能得到遠洋確切的答覆。此次業績會上,再被問到收購安邦存量資產包的進展,李明沒有過多的回應,僅表示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8月9日,遠洋經歷了一場人事換血:李虎、李洪波、姚大鋒、上官清4名董事辭任;慄利玲、符飛兩位來自安邦接管工作組的陌生面孔進入董事局,遠洋董事會小組精簡至12人。

外界將接管安邦資產及人事層面的大換血看作遠洋業務轉型的推手,畢竟遠洋曾許下願望,到2020年,遠洋資本的管理規模超過1500億元、遠洋商業的權益租金收入達40億元、長租公寓“邦舍”今年計劃增至1.4萬間等。

儘管如此,遠洋的股價仍舊萎靡不振,半年報發佈之後,跌勢尤為明顯。8月23日,遠洋的股價跌破一年以來最低值,至3.89港元/股。有投資者現場發問,股東是否會選擇回購。

但險資持股30%的“紅線”留下的操作空間並不大,目前遠洋的前兩大股東仍是中國人壽和安邦,中國人壽持股29.59%,安邦持股29.58%。不過,管理層透露,針對股價低迷的情況,已經開始著手有方案,會逐漸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2015年時中國人壽和安邦29.78%和29.77%的持股,遠洋最新的股權結構中,兩者的持股比例都有微弱的減少。管理層透露,對於兩個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實際上是存在一定干預,“這一次變化比較微小,但慢慢在做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