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雙重壓力下,步履蹣跚的汽車行業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在過去的2019年,隨著整個汽車市場的下滑,汽車行業尤其是零部件製造商的日子也不好過,再加上疫情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為了求生存,很多汽車製造商都已經開始行動了!剛進入2020年,行業內的整和和重組就開始上演了,有的甚至令人感到震驚,下面就讓我們逐一盤點已經發生的事件。


第一,博格華納併購德爾福科技。

2020年1月28號,美國著名汽車電驅動系統與發動機零部件製造廠商博格華納(BorgWarner)宣佈以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德爾福科技,這筆交易將於2020年下半年完成,到時候大名鼎鼎的德爾福科技就將消失了,而曾經見證過無數輝煌的“德爾福(Delphi)”這個名字也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之中,不過於2017年拆分出來的汽車電器系統公司---安波福並不在此列,某種意義上講,也算給德爾福保留了一絲火種吧。


這次併購以後,原博格華納的股東將佔據84%的股權,而德爾福則佔據剩餘的16%股份。其實從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後,德爾福一直都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特別是1999年從通用獨立出來以後,更是在汽車零部件業內打響了知名度,牢牢佔據市場前幾名,更是在2004年度,以287億美元的年收入擊敗博世稱霸汽車零部件行業。不過從2005年開始,開始走下坡路,不斷剝離自身業務單元,2015年將空調業務賣給了馬勒(Mahle), 2017更是拆分為二,把汽車電器分配系統(汽車線束)改名為安波福,主攻無人駕駛和車聯網。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了2019年,德爾福仍憑藉業務老家底實現了44億美元的銷售額,證明其在市場上仍然有一定的競爭實力,這也是博格華納為什麼會收購它的原因之一了, 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勢互補,財務報表上的數字更能直觀體現出來。

大家都知道汽車行業寒冬已至,這個過程將會持續一段時間,這也將是全球汽車行業特別是零部件行業洗牌的最佳時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面對殘酷的優勝劣汰,適者才能生存,這也算是2020年汽車行業第一個重大新聞吧。


2020年,在雙重壓力下,步履蹣跚的汽車行業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第二,華域汽車收購延鋒內飾100%股權

2月3號,華域汽車發佈公告,其旗下全資子公司"延鋒汽車飾件有限公司"出資3.79億美元,收購"安道拓香港"(Adient Interior Hong Kong) 手上持有的延鋒內飾30%的股權,收購完成後,華域汽車將100%控股延鋒內飾。


為什麼華域要做出這個收購的決定呢?先來看看延鋒內飾在國內的地位和價值。延鋒內飾總部在上海,其擁有獨立完整的全球汽車內飾業務的運營和管理體系,服務於戴姆勒/大眾/寶馬/福特/通用/豐田/現代等國際知名整車大廠客戶,國內市場主要客戶是為上汽/江淮/吉利/北汽和比亞迪等提供配套服務,所以,在內飾這個平臺領域,延鋒的價值不可謂不大。


再看看華域汽車,其主營的業務包括汽車內外飾件/金屬成型和模具/功能件/電子電器和熱加工等幾大板塊,其中內外飾件和功能件是其業績的主要支柱,重中之重,分別佔據其總營收的67.5%和21.2%,加起來將近90%。


大家可以看到,華域汽車的重點業務仍然是放在了內外飾件上面,所以,通過這次收購,華域汽車可以更加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內飾平臺的全球運營和資源管理,使得自己的優勢項目更加明顯和突出,不但補了短板,更是加強了"長處"。不過這裡還有另一層意思,華域汽車最大的股東就是上汽集團,上汽持有華域58.32%的股份,是第一大股東,而華域的董事長是由上汽董事長陳虹兼任的,可以說是血脈相連啊,這次收購也讓上汽受益匪淺,不但做到了資源整合,還可以進一步控制其整車的成本,使其在汽車市場殘酷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和活力!


2020年,在雙重壓力下,步履蹣跚的汽車行業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第三,豐田牽手鬆下成立鋰電池合資公司

一直以來,豐田在新能源領域推行的主要還是"氫能源汽車",比如著名的Mirai,不過隨著電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看看特斯拉在中國獲得的支持,為了在中國電動化這個大市場分一杯羹,豐田也出手了。


2月3號,豐田與松下合資成立" 泰星能源解決方案有限公司",注資比例為51%:49%,豐田佔先,該公司定於2020年4月1號成立,主要業務是研發和生產銷售車載高容量/高功率的鋰離子電池。合資公司"泰星能源"所生產的電池不僅供貨豐田和松下,還面向市面上所有汽車整車廠,可以充分利用規模效應降低製造和採購成本,尤其對於豐田本身來說,通過設立電池合資公司,可以從車輛的初期企劃和構想階段就開始整合資源,加速對大容量鋰電池的研發進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新公司規模預計是5100人左右,其中近一半的員工會在中國子公司工作,可見豐田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和關注

。實際上在這次成立新公司之前,豐田已經和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多家公司簽署了合作計劃,這一次自己來成立新公司,更是堅定了其在中國推行電動化的信心,豐田預計在2020年推出三款純電動車,分別是一起豐田的奕澤IZOA EV和廣汽豐田的C-HR EV以及雷克薩斯 UXEV。


2020年,在雙重壓力下,步履蹣跚的汽車行業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第四,豐田增持斯巴魯20%股份

最近豐田汽車完成了對斯巴魯股份的增持,從之前的16.8%增加到20%,繼續穩坐斯巴魯第一大外部股東,完成增持後,斯巴魯公司的盈虧業績將被納入豐田汽車年度的財報中,這樣的話,以後斯巴魯的銷量也將被納入豐田的銷量中,未來會對大眾汽車集團造成威脅,有望奪得2020年度的全球汽車銷量冠軍。


本次增持,豐田汽車大概花費700億日元(44.7億人民幣),與此同時,斯巴魯公司也將出資相同的資金收購豐田不足1%的股份。根據協議,雙方將再次充分利用斯巴魯的四輪驅動技術+豐田的電動化技術,聯合開發新的車型,包括基於EV專用平臺的電動車,同時,雙方在無人駕駛和車聯網方面也會開展合作。


2020年,在雙重壓力下,步履蹣跚的汽車行業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第五,吉利計劃將於沃爾沃合併重組

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HK.0175) 近日發佈公告稱,其正在與沃爾沃汽車探討業務合併重組,從而成為一家強大的全球性汽車集團,實現成本與技術的協同效應,應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和挑戰。


整合後的新集團公司將會保留吉利/沃爾沃/領克/極星等品牌的獨立性,通過香港吉利汽車(HK.0175)與全球資本市場對接,下一步計劃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正好是吉利收購沃爾沃乘用車業務的第十年,在這十年間,吉利和沃爾沃都得到發展和實惠,是真正的雙贏! 據瞭解,吉利汽車2019年銷量136.2萬輛的銷售業績,是中國汽車品牌的銷量冠軍,市場佔有率穩中有升。沃爾沃汽車2019年銷量也突破了70萬輛,營業額達2741億瑞典克朗,較2018年增長8.5%。


看看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經過10年穩紮穩打,目前沃爾沃汽車在中國擁有3家整車廠和1家發動機工廠,1個研發中心和1個設計中心;員工數量從188人增長至8000餘人;供應商超過了1700家,本地採購佔全球採購總量超過30%;截止2019年底,共有經銷商259家,覆蓋全部一、二線城市,2019年新開業的經銷商有30家。


其實當年沃爾沃乘用車業務是一直在虧損的,先是賣給了福特,無奈福特也救不活,才轉手尋求其他門路,沒想到吉利這一收購,不但壯大了自身實力,連帶也盤活了沃爾沃乘用車的業務,堪稱合作共贏的典範,不過沃爾沃一直引以為傲的還是工程機械車和卡車,這個才是它技術領先的區域以及盈利的大頭,這部分在之前的收購可沒有賣給吉利一點半點的,如果通過這次直接合並重組,把大型車輛這塊的技術也能學以致用的話就真的是賺了。


2020年,在雙重壓力下,步履蹣跚的汽車行業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第六,大眾決定100%控股奧迪

大眾汽車將買斷其高端品牌奧迪少數股東所持股份,完全100%控股奧迪,目的是提升奧迪在集團中的地位。


目前,大眾汽車已經持有奧迪公司99.64%的股份。大眾汽車表示:“在擁有重組能力和擔負責任的背景下,大眾汽車計劃根據德國股票公司法進行擠出式操作,以收購奧迪0.36%的股份。”此外,奧迪公司將在年度股東大會上通過一項有關“擠出式收購”的決議,該決議符合德國股票公司法。奧迪年度股東大會已經推遲到7月或8月舉行。


此舉有助於提升奧迪在集團中的地位。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 Herbert Diess)表示,“我們正在集中力量提升奧迪的競爭力。未來,由杜斯曼(Markus Duesmann)擔任新CEO的奧迪品牌將引領大眾集團的研發工作”。


數據顯示,大眾集團在2019年全球銷量達到1097.46萬輛,同比增長1.3%;其中奧迪品牌銷售184.56萬輛,同比增長1.8%。在2019年,奧迪前三季度營收為413億歐元,同比下降6.8%;營業利潤為32.39億歐元,則同比增長12.8%。


此前,奧迪已宣佈在2025年前裁員9500人,約佔員工總數的10%。此次裁員將為奧迪累計節省60億歐元的成本,有助於推動公司向電氣化時代轉型。奧迪並計劃在2025年前推出30多款電氣化車型。


2020年,在雙重壓力下,步履蹣跚的汽車行業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小結:

2020年,汽車行業註定難捱,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定是適者生存,弱者被淘汰,強者只會恆強!雖說是一個低潮期,不過這也是行業正常的表現,哪裡會有一個行業持續增長和保持鼎盛的?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連續增長了20多年了,也該是到調整期了,外行人只能看到蕭條和冷落,而內行人才會看到這也是一個行業洗牌和重建的絕好機會!從上面的幾個案例就可以看出,汽車整車廠和各大零部件公司紛紛抓住機會,資源整合,壯大自身,為的就是在未來的汽車市場中佔據有利地位,無論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只有順應大勢的人才能活得更長久,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