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只是重创匈奴,而东汉时期灭匈奴这样的大事件为何很少被人提及?

傲世宝宝


公元90年十月,南匈奴单于上书东汉汉和帝请求彻底清剿北匈奴,大将军窦宪遂遣南匈奴左谷蠡王率领左右两部共八千骑兵出鸡鹿塞,疾行千里,夜袭北单于大营,斩首八千级,俘虏数千人。北单于身受重伤,仅以身免,连一堆老婆都成了汉朝的阶下囚。

此后,北单于一路远遁至金微山(今俄罗斯阿尔泰山),纠集残众,又得数千人。

北匈奴都跑那么远,朝廷也就不想管了,但左校尉耿夔(耿恭堂弟)表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匈奴为患中原三百年,今虽败亡,恐其死灰复燃,臣愿自领所部精兵八百,深入大漠而尽灭之。“窦宪一看可以啊,当年骠姚校尉霍去病也曾率八百骠骑深入草原斩首匈奴两千,今日耿校尉亦颇有骠姚之风,准了!

耿夔于是率率所部轻骑八百,出居延塞一路狂奔五千里,打破了中国本土军队远征记录(自汉出师所未尝至也),至金微山将北单于残部团团围住,一场大战,斩捕其母阏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并缴获其所有珍宝财畜,只北单于与数骑逃脱,不知所终,据说是纠集了一帮死硬分子逃到乌孙西北的悦般国养伤去了。

至此,北匈奴故地百余万部众,或降汉(前后约四十余万,包括公元87那次),或降南匈奴(前后约二十余万),或降鲜卑。至耿夔最后一击,北匈奴终于灭国。

匈奴之衰亡,自霍去病八百骠骑始,至耿夔八百轻骑终,这莫非就是命数?

虽然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不知道耿夔此人,但他以八百特种部队纵横万里深入俄罗斯而覆灭北匈奴之伟绩,实乃世界军事史之奇迹,亦为东汉当世之奇功也,耿夔遂被封为粟邑侯,后又历任边郡太守、度辽将军,与貊人、鲜卑等异族数战,多有战功;并曾率军攻入高句丽王国,大败朝鲜人。但后来耿夔不知何罪被人控告下狱,出狱后不久老死家中。

这可能就是生不逢时吧,有多少人知道汉武帝打匈奴,又有多少人知道汉和帝灭匈奴;有多少人知道霍去病,又有多少人知道耿夔?


千古名将英雄梦


历史上的每位英雄人物都值得我们纪念,特别是那些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们,窦宪在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这么一位英雄人物。

西汉时期,大汉王朝最大的政权威胁来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自汉开朝建国以来,匈奴就屡次南下侵扰大汉边界,甚至协同汉初的异姓王谋反。汉高祖时期,匈奴对大汉的威胁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在白登山把刘邦差点都俘虏了。

自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基本处于守势,而且还经常使用和亲策略拉拢、怀柔匈奴,历经了四代皇帝,直到汉武帝时期,雄才大略的刘彻一改过去对匈奴的怀柔为主,抵御为辅的国策,制定了全力抗击匈奴的国家战略,规划整个大汉王朝为这个最高国策进行服务。

汉武帝时期的对匈战争一直延续了很久,从开始的逐步试探,到后来的主动出击,这期间汉匈之间虽然各有胜负,但整体来说,汉朝止住了原来匈奴肆意南下的势头,甚至后期还对匈奴进行了沉重的打击。

汉武帝时期对匈作战的著名将领就有卫青和霍去病,一个大将军,一个冠军侯,他们两人对匈的战绩斐然,战功赫赫。卫青充分利用大兵团对匈作战,有效的遏制了匈奴的南下,收复了塞北广大的匈占地区,在收复区设置郡县和卫所,逐步把那些区域纳入了汉朝版图。

冠军侯霍去病更是中国人心中的传奇英雄,千里奔袭匈奴王廷,不但占领了匈奴人的老巢,更是可以封狼居胥山,他的彪炳功勋足以载入中国军事、文化史册。

西汉时期的对匈作战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不但被后世之君一直称颂,更是让所有的中国人都为此自豪,那段历史中的人物几乎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符号。

东汉时期的窦宪其实也是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窦宪一生几乎没干过什么好事儿,唯一干的事就是灭了匈奴!这件功劳如果从结局来看,远超卫青、霍去病,西汉时期虽然对匈奴进行了沉重打击,但却无法彻底的消灭匈奴,以致汉武帝以后的每个朝代,匈奴人依然可以对汉朝进行小规模的侵扰。

直到东汉时期,匈奴虽然势弱,但依然对东汉王朝有如鲠在喉,时有侵扰,此时外戚窦宪因为刺杀朝中大臣,有不轨行为,请求朝廷让他领军出征北伐匈奴,朝廷应允了他,窦宪联合已经归降的南匈奴单于和乌桓、羌胡部落共三万人出击匈奴。

窦宪几次出击匈奴,每次均取得了大胜,最后更是把匈奴灭掉了,而且还效仿霍去病,登上了匈奴的圣山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并且还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据闻,该石刻最近已经被发现。

(燕然勒石 石刻内容)

窦宪这辈子就干了这一件好事儿,其本人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为人不端,为臣不贤,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却时时威胁皇权,嚣张跋扈,整个东汉时期的外戚和官宦之斗,就是他一手引发,祸害了东汉长达百年之久。永和四年,汉和帝洞察了窦宪的不轨行为,联合宦官集团,逮捕了窦宪亲信及其党羽,勒令窦宪自杀。

巧合的是,卫青曾经是大将军,霍去病被封冠军侯,而窦宪在权盛时期,既是大将军又被封为冠军侯。看来,窦宪心里一直藏有一颗建功立业之心。

综上来看,单纯从对匈功劳来讲,窦宪是建有不世之功的,无奈此人的名声实在不怎么样,所以史官和后世之人刻意的淡化了他的功劳。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对一个人的评论第一要素还是人品,至于功过是非,任人评说吧!


沉墨I方之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西汉对付匈奴是很难的。

当时的匈奴帝国是鼎盛时期,非常强大。

卫青霍去病能够歼灭匈奴铁骑一二万人,都是非常困难,非常了不起的,类似于今天去歼灭一二万美军。

但东汉后期,匈奴已经今非昔比,大为衰落。

连匈奴单于都被鲜卑人杀了,还用皮做了装饰品,国内又有大饥荒,人心惶惶。当时匈奴在鲜卑人压迫下,自身难保,离完蛋只是时间问题了。

西汉最后一举消灭匈奴,歼灭受降几十万,自然也很了不起。可惜,此时的匈奴已经不是当天天下无敌的铁骑了,类似于歼灭了几十万索马里黑人民兵。


和大汉为敌,自然不会有好下场了。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戳海外,复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碣,熙地载兮振万世。


萨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吐槽几句,最近回答了很过关于北方民族的问题,被很多人攻击了,被认为是民族分裂。哎!!欲哭无泪啊。

回答这个问题先看一下两汉中关于匈奴的简史吧

西汉初年,冒顿(du)单于统一了北方,才建立了匈奴单于国。匈奴,从某种意义来说,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一个朝代的名字,类似于咱们的秦、汉等。匈奴统一北方之后,中原北部从西向东分别为月氏、匈奴、东胡,后来月氏被匈奴赶跑了,东胡分裂为鲜卑和乌桓。匈奴统一之后,对汉王朝威胁增大,就有了和亲,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抗击匈奴。

但是在汉宣帝时期,匈奴还发生了内乱,直接没能力跟汉朝对着干了。从西汉宣帝时期,匈奴单于就开始来朝拜了。就是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也不要理解为:昭君是担负了什么历史使命。如果昭君不去,汉朝就要被匈奴吞并了一样。其实,昭君出塞,汉元帝完全是一种高姿态,给来朝拜的匈奴单于的赏赐。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成为了汉王朝的小弟,一起攻击北匈奴,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勒石燕然(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进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据说,如今的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都是北匈奴的后代。南匈奴与汉开始融合。

以上,把两汉匈奴的简史说完了。再回答你的问题就好理解了:

1、东汉时期的匈奴已经不是西汉时期,更不是汉武帝时期匈奴那样厉害了。

2、只是历史课本提及的少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可以一起并称的,只不过历史课本没有特别的重视。

3、整个东汉的历史就是一个大冷门。除了东汉末年跟三国沾边的东西,其他的很少被提及。进攻匈奴的历史也是受了东汉历史的拖累吧。


东东历史


这大概就是顺风局和逆风局的给人的印象差距吧。

顺风局可以说道几次,乐呵乐呵。但是打得最艰难的逆风局一定会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不时想起都会大呼过瘾!



西汉时,匈奴处于上升期,因此前期花式吊打西汉。西汉只能和亲拖延,不断发展自己。

但是累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主动出击,直捣黄龙,十几年间,匈奴便深受重创,不得不继续北遁。

用现在的说法,汉武帝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着实振奋人心。



很多人都疑惑卫霍二人剿灭虽多,但是匈奴人数那么多为什么就重创了。

其实这跟游牧民族有关。

游牧民族基本是几个部落围绕着一个大部落而组成的政权。虽然互相为亲戚,但是政权却不是特别巩固。一只鞋的本部被打得落花流水后,匈奴内部就已经再也不能铁板一块。



因此匈奴迅速从上升期坠落。

按照抛物线来看,汉武帝侍大汉百年之隐忍,对匈奴迅速打残,各种军事行动给了汉朝人很大的鼓舞,也让华夏第一次屹立在巅峰。

再看东汉。刘秀的时候也是隐忍不发,一段时间内为了休养生息,对西域采取放任的态度,给匈奴一定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这个时候,东汉和匈奴都处于一个小小的上升期。

但是坏就坏在匈奴自己内部自曝。老单于一死,一度有五个单于鼎立,即便后面局势发展,也还是分成了南北匈奴。



而且南匈奴还内附了。

这个局势对比西汉的时候可是强很多。

窦宪燕然勒功的前提条件,可是在东汉经历了汉光武帝的休养生息,外加明章之治这个大盛世之后了。

那个时候窦宪以戴罪之身,想北伐脱罪。庞大的实力为支撑,必胜的信念为基石,如吹枯拉朽一般就打败了北匈奴。最后还把北匈奴赶到了现在的匈牙利等地。



也许是胜利来得太快,给窦宪一种天下无敌的错觉。他居功自傲,竟然想谋篡大汉。

最后当然是失败了。

因此,单就领兵作战的将领对比之下,西汉的打击匈奴胜出太多了。

再加上西汉汉武帝知名度较高,而东汉只有开国和汉末存在感较高,所以东汉中期的故事较少为人所知,消灭匈奴也就没那么出名了。


世浪翻袖中


首先,说东汉灭了匈奴,严格来说并不正确,因为东汉灭的只是北匈奴,而南匈奴还活得好好。南匈奴,东汉一直没法平定,只能安抚。北匈奴被灭后,东汉没能力再接再厉灭了南匈奴,而南匈奴和东汉的关系时叛时和。,其实西汉汉武帝重创匈奴,是以弱胜强,就像一个小孩打败了一个成人,而东汉灭匈奴,是在西汉重创匈奴基础上,以强胜弱,就是踢死了一个病猫而已,因此没有被人提及。

西汉前期,人们谈匈奴色变,终刘邦一生不敢对匈奴强硬,成为大汉耻辱。之后的西汉皇帝一直被匈奴欺负的够厉害,都憋着一股劲,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才发泄出来。攻打匈奴是洗刷百年耻辱,宣誓大汉雄威的崛起之战。而观东汉时候,匈奴已经衰落,南匈奴归附大汉,北匈奴远遁。平常汉朝都不需要出兵,光靠南匈奴就够收拾北匈奴了。这时期攻打匈奴只是锦上添花之举。灭个当时的匈奴算什么。其实不管东汉还是西汉,都不能说消灭匈奴,因为一直到魏晋时期,匈奴还生活在河套地区。只不过到魏晋时期,匈奴已经是中原王朝的部属,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但老天跟东汉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正是因为灭了北匈奴的缘故,又导致鲜卑迅速崛起。鲜卑这个民族十分厉害,不仅给东汉,以及后来的曹魏、两晋带来巨大的麻烦,还建立了辉煌的王朝。

对于东汉来说,鲜卑就是个祸患,危害程度不比当年北匈奴差多少。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个威胁,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大风起兮偶飞扬


两汉做的是差不多的事,名气却大不一样,有以下几个原因:

1、历史背景

西汉前期,“白登之围”刘邦被困,差点死在白登山,被迫纳贡和亲,从此谈匈奴色变,终刘邦一生不敢对匈奴强硬,成为大汉耻辱。刘邦死后,匈奴冒顿写信调戏吕后:“你没了老公,我缺个老婆,你跟了我得了”,吕后多强势的人啊,对此也只能忍气吞声,这也被视为大汉耻辱。之后的西汉皇帝一直被匈奴欺负的够厉害,都憋着一股劲,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才发泄出来。攻打匈奴是洗刷百年耻辱,宣誓大汉雄威的崛起之战。

而观东汉时候,匈奴已经衰落,南匈奴归附大汉,北匈奴远遁。平常汉朝都不需要出兵,光靠南匈奴就够收拾北匈奴了。这时期攻打匈奴只是锦上添花之举。

2、事件的几位主角

西汉,汉武帝刘彻一代雄主,开创史上强汉霸世的篇章,中华威名自此远播。

卫青,龙城大捷,一战打出了汉家儿郎的威风,自此建立了大汉对匈奴的心理优势和战略优势。

霍去病,封居狼胥成为后世武将的最高荣誉,向世人描绘了一个私生子屌丝逆袭王侯将相的经典励志故事。

东汉,汉章帝刘炟,活了三十多岁,没来得及做事就挂了,以致籍籍无名,没有历史存在感。

窦宪,勒石燕然,寂灭匈奴,从此史籍再无匈奴。也是开疆扩土的大功劳。但是此人先是流氓恶霸,犯了命案,攻打匈奴的出发点是为戴罪立功去的。立功后又居功自傲,阴谋叛乱,再为乱臣贼子。这样的人为正统所不容,能史书留名已经是史官们给面子了。

3、两汉的开国皇帝不同风格,使得两个时代的名气也不一样。

西汉,刘邦招揽名臣良将除暴秦、楚汉相争让霸王泣血垓下,开创新时代又诛杀功臣。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有看点、有争论的精彩的网红题材。

东汉,刘秀争天下相对比较顺利简单,刘秀本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堪称完美,没什么历史污点,为人也低调。也就引不起争论,造不出热点话题。

最后引用一句话做总结:

盛名就是盛大的喧嚣,喧嚣声越大,传播的越久越远。流芳百世可以让人们记住,遗臭万年亦可以留史久远。


尔朱少帅


西汉重创匈奴,留下成语“封狼居胥”。

东汉灭亡匈奴,留下成语“勒石燕然”。


为什么霍去病封狼居胥这个故事人人都知道,而窦宪勒石燕然几乎没人知道?

因为故事性质不一样!

霍去病封狼居胥开祁连,卫青龙城大捷走匈奴。这是汉武盛世,洗雪百年国耻家仇,屌丝逆袭,英雄出少年,私生子回乡祭祖等等等等。

这样的故事在什么时代都是大热门,都是天然的红人,更不要说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主动攻击,在长城外追亡逐北!

听到这样的故事谁不会肾上腺素爆发?谁就是没心没肺!

霍去病和卫青出名不说了,我来说说窦宪勒石燕然这件事。


对这件事,《后汉书》的记载的这样的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这件事不出名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1,当时的北匈奴已经日薄西山。早在西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西汉成帝时,昭君出塞,南匈奴在呼韩邪带领下归附汉朝,成为附属国。这次南匈奴等民族是汉军盟友,北匈奴在汉朝组织的“联合国军”打击下分分钟崩溃。所以说,霍去病封狼居胥是打趴猛虎,窦宪勒石燕然是踢死病猫——很贴切。

2,勒石燕然发生在东汉王朝最后的盛世,也是东汉灭亡的伏笔。东汉初前四个皇帝分别是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这时期是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而窦宪一方面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四将窦融曾孙,另一方面是汉章帝的窦皇后侄儿。西汉被外戚所灭,东汉从窦宪和蔡伦的斗争开始进入了无休止的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成为东汉灭亡的主因。

2,男主角窦宪:不仅不是励志典范,还是人渣一坨。窦宪在洛阳都城时,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仗势欺人无恶不作。永元元年(汉和帝继位第一年),窦宪的姑姑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宠幸刘畅,窦宪担心刘畅抢了自己职位,派人刺杀刘畅,还嫁祸给蔡伦(就是发明造纸术的那位)。窦太后查清了真相,窦宪担心被杀要求戴罪立功北伐匈奴。灭掉匈奴后,窦宪太膨胀,想要篡权夺位,终于被赐死。



简单的说,一个人渣带领盟军灭了残废的匈奴,还谋反,还开创宦官外戚斗争先河。这样的故事,有什么好讲的!

所以,窦宪勒石燕然不会被人所熟知。

宋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有趣的是,窦宪当过大将军,和卫青一样,也当过冠军侯,和霍去病一样。窦宪一个人做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的事,也不简单。


历史知事


两者根本不可比。

汉武帝面对的是统一、尚未遭受重大挫折,战斗意志坚强,战斗力强悍的匈奴。而东汉窦宪面对的是已经分裂100多年,南匈奴臣服,北匈奴持续衰落,部族分离的局面。

傻子都知道,1990年的伊拉克不好打,2003年的伊拉克经过十多年制裁与零敲碎打,在美国面前已经是烂桃子。

当然,这里面也有汉武帝的原因。

汉武帝是第一个对异族举起刀的君王,所以腐儒们批评指责了两千年,无形中让我们更熟悉卫青霍去病。


四川達州


东汉窦固、窦宪灭亡匈奴,确实没有西汉卫青、霍去病重创匈奴这么大的知名度。究其原因,因为重创匈奴才是以硬碰硬,汉武帝时期既是中国鼎盛时期,也是匈奴鼎盛时期,不少汉将都损伤在匈奴,所以卫青、霍去病的捷报才更能体现能力。而灭亡匈奴已经是实力碾压了,窦宪基本就是个混混。所以从剧情方面看,灭亡匈奴并没有重创匈奴这样的戏剧性,基本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当然也就没这么知名度了。

另外一方面,大家对西汉一般也比东汉熟悉。这也是西汉强盛、东汉衰弱的整体环境决定的,西汉皇帝也比东汉皇帝有能力得多。还有就是因为《史记》《汉书》的宣传,毕竟读《史记》《汉书》在史学史地位要比《后汉书》重要得多,大家要了解历史只能通过史书,所以这也就造成了汉武帝时期重创匈奴比汉和帝时期灭亡匈奴有名。窦固、窦宪好歹历史课本还会提一下,有多少人知道当时是汉和帝在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