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潘先生在難中》是葉聖陶老先生早期創作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主題是圍繞著“直係軍閥”和“反直係軍閥”兩者之間的爭鬥來展開的。其小說影響深刻,它通過故事裡的主人翁潘先生在戰爭中一系列的表現,從而反映了軍閥給社會帶來的騷亂和災禍,更進一步,指出了當時一部分人思想上的轄制和病態。

葉聖陶曾寫過一系列以教育為題材的教育小說,《潘先生在難中》就是極為鮮明和富有代表性的一篇題材。不同於“五四”時期的一般作家,葉聖陶在進入文壇之前就已經在生活經驗和文學休養上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冷靜的觀看世事百態,這才有足夠的筆力將他筆下的人物“活化”。

葉聖陶在《隨便談談我寫的小說》中曾這樣描述:“戰爭的騷亂只是作為故事的框架背景而已,作品真正要著重表現的還是騷亂背景下人物的言行,藉著其體現出其精神品質,來達到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諷刺。”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浮沉局勢下的創作背景

一九二四年十月,蘇浙地區爆發了“齊盧之戰”,兩地的貧民身處於戰火之中,而當時的中國亦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內外雙重壓迫使得百姓異常艱苦。

軍閥們都有“以個人為中心,利用私人關係”結合組成一個私人軍隊,不斷地去鞏固和擴張自己的勢力。

葉聖陶本人就在江浙一帶當鄉鎮的小學教師,十年的教學生涯使他見慣了形形式式的事件,也曾一度親眼目睹這社會的黑暗一面。“齊盧之戰”爆發時,他本人當時正駐於上海,對這場給人民帶來災難的戰爭是有直接見聞的。

當“齊盧之戰”發生後不久,葉聖陶就親自赴往戰爭區,採訪、查看戰爭殘跡,收集一手資料,《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的素材便取自於這次戰爭經歷。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多角度刻畫潘先生的雙面形象

1. 精於謀算、苟且偷安

當戰事還未打到潘先生家裡時,他便早早的收拾了細軟,帶著一家老小開始了逃難的漫漫長路,想要去自以為安穩沒有戰亂的上海去避難。

在登火車的時候,潘先生對於精打細算,為了應付這種“擠”,他仔細的囑咐妻子兒子該怎麼做,如何他們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佔到便宜。

當一家人下了車站被人群衝散了的時候,潘先生能做的只有驚慌失措,可當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時,他轉頭就忘了剛才分離的悲傷,要裝出闊綽的“上海人”樣子來,到人家旅館裡裝腔作勢的吃著白食,為一點點銅板而斤斤計較。

行文這些細節處雖然展示了戰爭年代人們的困境,但是潘先生這種只顧著自己而侵害他人利益的形象也十分鮮明,躍然紙上。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2. 自私自利、不顧大局

潘先生在上海安頓好家人之後,自己卻又急急忙忙的回了老家讓裡。至於他回家的原因,卻不像他嘴上說的那麼冠冕堂皇了。

一方面,是要起草開學通知書。他明面上熱心於教育,為了孩子們好,但實際只是為了討好上司保住自己的飯碗而已。作為老師本身,他的所有熱忱都是偽裝的。

而另一件事,則是要向紅十字會索取會旗和徽章。潘先生裝扮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繳納會費,明面上看起來像個無私的正派人士,而實際上卻只是藉著這個名頭替自己保住家財。

他明面上說要將學校的空房當做“避難所”,實則是算計著這件事對於自己的用處。就連學校側門的那兩面紅十字會錦旗,都成了他眼裡可算計的物件。潘先生將錦旗掛到了自家門口,心裡唸叨著:“一個是她的,一個是阿大的,一個是阿二的。”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當戰事更加緊張之時,潘先生對於自己的謀算更加緊張,他藉著一切可以利用的權力和機會,擠進了避難所。在避難所的一夜,充分暴露了這個人醜陋的性格。

他為自己的生命擔憂起來,於是一頭鑽進“紅房子”裡乞求洋人的庇護,這種躲避型人格在洋人的“庇護”下,反而產生了“紅房子”就是自己的家的想法。

就算到了這種情況,遇上了同在避難的教育局長時,他扔在裝扮著一副聖人模樣,對現今的教育制度大談特談,比表彰自己對於教育事業的熱心,來取悅他的上司。

潘先生完全是一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自私個體,他這樣的性格並不是一朝就能養成的,長時期浸泡在這樣的社會里,潘先生的思想也早就發生了變化。他徒有一個文人教育者的皮囊,裡面藏著的卻是一個庸俗的、自私自利的靈魂。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3. 世故圓滑、善於逢贏

戰事平定時,潘先生忘記戰爭中受苦的百姓,違心的為軍閥歌功頌德,寫下了“功高嶽牧”“德隆恩溥”的頌詞。在小說的結尾處,葉聖陶以充滿諷刺的手法將這個人的自私靈魂再一次暴露於日光之下。

國難當頭的情況下,潘先生只顧著自己的蠅頭小利,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將其他人都當做自己斂財的工具來用,作為教師,他失責;作為公民,他有愧國家。

從道德層面上來講,潘先生的所有舉動都是站不住腳的,都是可笑而可鄙的,但是這一切卻又都是一種無奈的之舉。潘先生本人就是這場戰爭中的受害者,因而我們不能將戰爭中的責任歸咎於一個懦弱的知識分子身上。他一個人的力量和影響是微不足道的,真正引起社會風氣變化的,是利己主義者的奴性心理。

正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以潘先生為代表的人物才會這麼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讓我們能在這一個人身上看到有個時代的弊病和癥結。

而潘先生這一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不僅僅批判和諷刺了部分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更是側面的揭露了軍閥以及混亂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哀和劫難。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現實主義的藝術特色

1. 語言精煉、細節刻畫

潘先生的形象之所以會如此逼真傳神,完全是因為作者葉聖陶也當了十年的教育界小職員,他對教育界的現象瞭如指掌,因而葉老先生筆下的人物有有了自己的靈魂和獨特的思考。

葉聖陶說:“我只是如實地寫,我很有些主觀見解,可是寄託在不著文字的處所。”

《潘先生在難中》集中體現了葉聖陶老先生小說創作的風格特色,在藝術結構上不追求離奇曲折,強調在平淡之中自有一番深意。通過質樸的描寫,來如實的表現平常人的平凡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真實性。

除此之外,葉聖陶善於運用極富特色的動作和很微小的細節處來體現人物的性格,將諷刺手法運用的自如。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片段描寫:當潘先生千辛萬苦擠出車站時,很高調的喊起了黃包車,擺出傲慢的手勢,十分老道的同上海的車伕講價,儼然自己就是一位上海人。從這些滑稽的動作描寫裡,我們能看出潘先生可悲的“洋洋自得”的心理。

文章結尾處潘先生一段心裡描寫將整個故事推向了高潮。潘先生本事戰亂中的難民,他和家人妻離子散也是因為戰爭,所以他從骨子裡對戰爭還是很厭惡的,但是面對引起這些戰爭的軍閥時,自保和怯懦的心理是他退卻了。

他要給這些軍閥些賀詞,他覺得“寫什麼東西呢?我完全茫然”,在他寫下那些肉麻的字句時,他腦中閃過無數的影片:拉夫。開炮、戰火。焚燒房屋......這一心理描寫說明潘先生是知道自己這番境況是誰導致的。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這個知識分子心裡從來都跟明鏡似的,但是為了自保,他選擇忽視那些一閃而過的悲涼畫面,還是昧著良心寫下了軍閥們喜歡的賀詞,來讚譽這些人。他做一切的事情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在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情況下,潘先生這番做派無疑是可恥的。

2. 文風冷靜、自成一派

大文豪矛盾曾這樣評價葉聖陶:“冷靜的諦視人生,客觀的、寫實的描寫著卑索的人生”。

從這一評價來看,我們能得知“冷靜的文風”是葉聖陶作品的獨到特色。《潘先生在難中》只是客觀的去描寫潘先生的心理活動和動作,並未強加主觀態度和思想。但是正因為這種“留白式”處理,讓讀者對於人物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葉老先生以冷靜客觀的描寫方式,把批判寓於細節描寫處,通過人物前後行為差異的對比,來讓讀者去體悟。

《潘先生在難中》:探討葉聖陶“真切見到”的現實主義風格

小說更為批判的是站在潘先生身後的,教育局長所代表的的北洋軍閥。葉聖陶教育小說有個很鮮明的特點——通過教育界中的小事和人物來反映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