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樣能否巧妙化解你的焦慮?

你看這樣能否巧妙化解你的焦慮?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不良心理狀態:那就是焦慮,焦慮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人們,由於焦慮的存在,所以,人們生活起來就倍感疲憊。下列方法可以輕鬆化解你的部分焦慮:

1面對現實,承認自己能力的侷限性,化解經濟焦慮

成年人的焦慮來源於願望與現實的矛盾,有時候,這種矛盾十分激烈,能把你壓得透不過氣來。比如:你想發財,但能力卻達不到,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面對現實,既然這件事是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為什麼還要讓它去困擾自己呢?

作家馮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在上山的時候有希望、有好奇、有刺激;但在下山的時候更不容易,因為朝上走卻走不動了,只有下坡路,在這時候就是考驗你心智的時候了……”

既然現實不允許了,或者自己的能力達不到了,乾脆

把理想縮小、把目標減小、把慾望濃縮、把願望降低到自己能夠通過努力所能達到的事情上來,這樣心裡就踏實了,焦慮也就自然而消失了……


你看這樣能否巧妙化解你的焦慮?


2 在感情方面既要原諒他人也要原諒自己,化解情感的焦慮。

人活一生有自己刻骨銘心愛的人;也有被別人矢志不渝、肝腸寸斷愛自己的人,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卻沒有終成眷屬,為此,人們十分焦慮。

作家馮唐說:“如果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冷靜地想想他那樣做的理由,就會原諒他;我們再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自己那樣做的理由,也會原諒自己的做法。當我們既原諒了別人也原諒了自己之後,就不再為此事焦慮了。”


你看這樣能否巧妙化解你的焦慮?


3 退一步,海闊天空,換一種角度思考,就會化解生活中的焦慮。

我今天在手機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某大學本科二年級學生因為同學說他長得醜,他竟然用水果刀捅死了那個說他的同學,甚至也把前來拉架的同學也捅傷了。

這件事從表面上看殺人犯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與尊嚴,但事實上則是他十分愚蠢透頂。

作為一個男人來說美醜並不是根本的問題,關鍵是自己要有本領,有能力。既然同學說你醜,難道你不會換一種角度想一想:相貌是父母給的,我不能改變,但我卻能改變我的學識與能力呀!有本事咱們畢業之後再比一比,看誰掌握的知識紮實,看誰能在社會上混得更好!到時候,當我發跡了,看你還說什麼?這樣,就把別人的話轉化成學習的動力了,也不會有悲劇發生了。

前幾天在身邊還發生了這樣一件真人真事:某小區的21歲花季少女,從20層樓上跳樓自殺了,據瞭解這個女孩初中畢業後就在一家超市打工,愛上了一個小夥子,但其家長不 同意,於是她就自殺了。

在這起事件中姑娘和她的父母都沒有換位思考。

假如這姑娘這樣想:既然家長不同意,肯定有家長的道理,他們年齡大了,經歷的事多了,或許找了這個小夥子會不幸福,既然這樣就放棄,再找新的對象,說不定下一個會更好。另外,愛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並不是生命的全部,即便找不到合適的,過獨身生活又怎麼樣?長這麼大還沒有盡孝道,更沒有體驗到人生的美好,就這樣結束生命太不值得了……如果這樣想就不會有悲劇了。

作為家長如果這樣換位思考:在婚姻問題上,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但不能硬幹涉女兒的婚姻,既然她不聽,就按照她自己的意願找這個小夥子,結婚之後,日子艱難那是她自己的事;即便感情不合,離婚在找,那對她來說也是人生的教訓,只要孩子活著就有希望,何必把孩子朝死角上逼迫呢?如果家長這樣想,也不會出現悲劇了。

4 如果被邊緣化,可以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而化解心中的焦慮。

周作人於1949年出獄後,一直被邊緣化,他每月領200元工資,養活一家老小,既然被邊緣化了,他就過起了與世無爭的生活,由於他懂希臘文和日語,於是,他筆耕不輟,夜以繼日地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著作,終年84歲。

無論在社會或單位、公司,或退休後,你若因被邊緣化而焦慮時,你不妨學學周作人,兩耳不聞外界時,只專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當然這樣的事情應該是對社會有好處的。

不倒翁 2020,3,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