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我們的人生,總會遇到難焦慮、抑鬱、迷茫等情緒,該如何面對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焦慮。

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也許你會想,為什麼我跟風看書就是焦慮呢?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把嬰兒放到一個房間裡,房間的屋頂上有兩盞燈,嬰兒還只會眨眼。

但,只要嬰兒眨眼,心理學家就把燈打開,再眨眼他就把燈關上。

於是,嬰兒很快就發現自己靠眨眼就能夠控制燈的開關。

他們會有意識的眨眼然後看燈有沒有像他想的那樣變化,並且樂此不疲。

這個實驗說明,人類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追求掌控感,這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

但現實是,很多事情我們是無法掌控的。

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個人心理成熟的過程就是,從認為很多事我可以控制,到發現很多事我無能為力。

焦慮的深層原因就來自於無法掌控,所以,當我們想去掌控一些我們掌控不了的東西時就會焦慮。

我們總覺得自己能掌控很多東西,但認清現實後不甘心自己不能掌控,同時我們又看不到自己能掌控的部分。

當我們發現自己控制不了一些東西的時候,就容易被負面情緒奴役。

然後我們就傾向於主動放棄那些我們能控制的部分,因為這些往往需要我們花費比較大的時間和精力,而我們內心深處不願意為了去掌控這麼一點東西而去花時間和精力。

也就是說,因為無法掌控的感覺太難受,我們往往不願去為能掌控的部分付出

舉例來說,定目標定計劃的事兒。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遠大的理想,要有宏大的目標。

父母長輩往往對我們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容易把很多很高很遠的目標安置在我們身上。

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有一次,一個女生和我聊天。

“k姐,我想考博,我想成為我導師那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去外國留學,然後成為一個所有學校爭搶的海歸。”

“哦?很好啊。”

“但是,要出國我就要考雅思託福,然後讀博還要做實驗看文獻,要發國際頂級期刊的論文。”

“然後?”

“然後我想到這些就覺得好焦慮,我覺得現在自己離目標太遠了,做的事情都好沒意義哇。”

所以,你發現沒?

當你想要做成某些事時,必須要付出一些,要承擔一些。

而大多數情況下,你其實不是那麼想去付出和承擔的。

這點是讓我們焦慮的另外一個原因:我們往往只看到那個結果,而忽視或放棄看到那個過程。

這樣問題就來了,因為結果往往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我們能掌控的只有一步步努力的過程

所以,當你只看到目標而不看過程的時候,你就會感覺特別特別焦慮

這樣,過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想要解決焦慮必須做到專注當下。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利曾經提出一個心理學概念“心流”,他說心流是人們在完全投入當下時產生的忘我狀態。

當你處在心流狀態中時,你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心裡沒有任何雜念,而且你會覺得做事兒特別順暢,甚至會忘了時間。

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這種心流狀態的產生有很多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對目標結果的執念,只專注於眼前能掌控的部分,把它做好

當你專注當下時,你就找到了你能掌控的部分,你的失控感就會消失。

那什麼是我們能控制的呢?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包括四個層次:生理,感受,思維和行動。

其中,生理和感受很難掌控,我們相對容易控制的是思維和行動。

當你焦慮時是很難讓自己馬上停止焦慮的,但是你可以通過一些行動來緩解。

比如,找朋友見面吃一頓聊聊天,週末去休個假玩一下。

哪怕開始還有些焦慮,但是隨著這個行動繼續下去,你的焦慮就會慢慢緩解。

這就是通過行動的改變來影響我們情緒感受的過程,這樣就能控制焦慮。

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說,解決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

因為你行動時是專注當下的,你掌控了當下,失控感會消失,這樣行動就反過來影響了你的情緒。

所有人都有焦慮,或多或少。

我們要做的不是完全去除,我們要做的是和焦慮做朋友,在它威脅到你的狀態時進行調整。

最後,想說一下為什麼跟風看書會是你焦慮的表現。

我們一直在說,解決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動,但這裡存在一個誤區。

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說下自己的故事。

前兩年,我還沒有方向,但有很強的行動力,所以我去學了各種網絡課程和線上訓練營。

有寫作的,有時間管理的,有新媒體的,有溝通的,還有插畫、手繪和整理的。(媽耶,我竟然學了這麼多)

開始時焦慮是降低了,但後來學的越來越多,計劃越來越多,我又開始焦慮了。

為什麼呢?

我們前面說了,焦慮是來源於你對目標的無法掌控

所以,我們看到目標卻不注重目標的實現過程就會焦慮。

關鍵是,這個目標你能確定嗎?

沒有目標的話你會陷入迷茫,迷茫時的行動會讓你陷入“焦慮性學習”誤區

你會不斷刷新聞和文章,你會不停的看各種付費專欄,你也會跟風看書,開始為知識付費買單。

所以,如果你特別特別焦慮,不妨先花時間捋順下自己,想想目標再出發,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真正解決焦慮。

別再每天跟風看書了,也許你正在“焦慮”的怪圈裡!

作者:張kiki,江湖人稱k姐,半路轉行的遺傳學博士,職業生涯諮詢師/培訓師,為你解決個人發展中的大困惑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