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發生了“黨錮之禍”,主流觀點認為這一場禍亂傷及漢朝根本,更是東漢滅亡的直接原因。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這場禍亂為什麼偏偏就發生在東漢?這一場禍亂為什麼被視為一場不可避免的悲劇?“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黨錮之禍。

東漢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原因

“黨錮之禍”發生在桓、靈二帝時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劉備每次說到桓、靈二帝的時候都非常痛恨,認為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導致漢朝傾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桓、靈二帝要“親小人,遠賢臣”?這個小人真的是小人嗎?這個賢臣又真的是賢臣嗎?不瞭解這個原因是無法看懂“黨錮之亂”的,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麼桓帝重用小人。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東漢皇帝短命是出了名的,整個東漢一共12個皇帝,其中就有9個皇帝都是未成年就即位的。而且這些皇帝活過34歲的人寥寥無幾,只有漢光武帝、漢明帝、漢桓帝、漢獻帝四個人。開國皇帝和亡國之君減去,十個皇帝有八個皇帝不滿34歲就死了,皇權交替十分頻繁。而在皇權交替之際就會產生一個空檔期,在這個空檔期帝國最高權力是在皇后(太后)手裡的。但是太后又不好直接對接朝臣,原因有二,其一是孤男寡女不合適,要避嫌;其二是謹慎第二個呂雉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孃舅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孃舅成了內廷(皇權)和外朝(朝臣)溝通的橋樑,因此外戚干政的標誌一般都是皇帝的孃舅出任大將軍。原本外戚干政還不是太嚴重,但是順帝、衝帝、質帝三位皇帝十分短命,權力交替之際外戚梁冀上臺。梁冀因為質帝說了一句:“跋扈將軍”就毒死了皇帝,這就導致新上任的桓帝十分警惕梁冀。在梁後沒死之前梁冀專權二十多年,期間無惡不作,徹底激怒了漢桓帝。因此梁後一死漢桓帝就計劃著殺梁冀了,但是有個問題沒法解決,那就是怎麼殺梁冀?皇帝該用誰?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這個時候朝臣哪?朝臣都在梁冀那邊!梁冀通過壟斷官員選舉權大力提拔自己的心腹,朝廷中的官員升遷都需要去拜訪梁冀,然後再走程序升遷。在當時大將軍(梁冀)的掾屬人數是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的一倍,依靠朝臣根本就扳不倒梁冀,而且還很有可能走漏消息引來殺身之禍。因此桓帝只能遠“賢臣”,去主動親近那些“小人”。桓帝利用五位宦官發動政變,一舉撲殺了梁冀,並且牽連梁冀的心腹幾百人(僅2000石的高官就有幾十個人)。朝廷官員編制是固定的,把外戚勢力清走就會有其他勢力進駐,此次清理外戚勢力的是宦官勢力,所以收穫最大的還是宦官勢力。現在知道為什麼桓帝“親小人,遠賢臣”了嗎?這在歷史上只能算是一場權力爭奪戰,之所以演變成“黨錮之禍”是因為太學生的崛起導致的。

太學生的崛起

東漢的政治格局就是宦官、外戚兩方爭權,皇帝年幼的時候是外戚掌權,皇帝長大後藉助宦官的力量扳倒外戚,這就是一個輪迴。但是在東漢末年時又插入了一方勢力,那就是太學生(也有人說是士大夫、黨人)。在這裡我們要講一下太學生的選拔標準以及上升途徑:

一:選拔標準

1:六百石以上級別的官員可以直接送去太學,這是屬於官僚集團的後裔

2:在各郡學校脫穎而出的高材生,並且要有地方長官的察舉

二:上升途徑

1:太學裡面脫穎而出的高材生可以當官,級別一般都在六百石以上

2:大學生的身份可以鍍一層金,然後通過察舉制進入仕途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的出現,那就是大學生主要來源於官僚集團、豪強地主(在這裡我不想解釋那麼多,很多人會說寒門也會有高材生,但是你要知道地方長官推薦的數額是有限的。同樣的水平,人家豪強地主直接給地方長官送去一堆真金白銀,你覺得地方長官會推薦誰?)。這幫人在之後會通過察舉制升官,然後他們的後裔又去太學,週而復始。但是在東漢末年這一套行不通了,因為選拔的人不是皇帝了,而是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這個權力。

漢和帝的時候,外戚竇憲權傾朝野,故:“憲府貴重,掾屬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外戚梁冀倒臺的時候,牽扯幾十個兩千石的的高官;宦官曹節等人掌權的時候“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時屬縣令長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每一個掌權人死後都會來一波清洗,雖然看似清洗的規模並不大,只是幾十個高官而已。但是這些高官的心腹都會被清洗,背後的利益輸送鏈都會遭到打擊。外戚和宦官打架最終遭殃的是給他們站臺的豪強地主,長此以往豪強地主就不樂意了,他們想要把這個權力奪回來。他們也確實有這個能力,因為在桓帝時期太學生的數量高達三萬多人,這背後是一個又一個“累世公卿”“家世州郡”的龐大家族。“黨錮之亂”的本質就是權力的洗牌,外戚(竇武)想要聯合太學生扳倒宦官奪回權利,太學生想要奪回官員選舉權。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黨錮之禍:權力的洗牌

第一次黨錮之禍

公元166年,宦官趙津、侯覽以及黨羽張泛等人在朝廷大赦之前違法亂紀,試圖通過大赦免除刑法。而官僚集團的成瑨、黃浮等人在大赦之後仍舊按律法懲處了這些人,按理說大赦就是大赦,但是官僚集團的人打破了這個規矩,秋後算賬激怒了宦官勢力。因此宦官向皇帝進言,然後皇帝就重罰了這批官員。這是黨錮之禍的開始,之後官僚集團、宦官集團就開始想方設法的幹掉對方。

太尉陳蕃、司空劉茂向桓帝進諫,由於恆帝不爽,所以劉茂也沒說啥。但是陳蕃卻拿出漢初的例子為犯罪的官員辯解,並且請求清理宦官亂政的不正之風。桓帝是非常不屑的,當年梁冀殺質帝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站出來?外戚殺皇帝都沒事,現在宦官貪點錢你們就站出來了?桓帝並沒有搭理他,而宦官勢力就開始加害官僚集團,但是陳蕃畢竟是名臣,不好動手,所以就先挑軟柿子捏。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指責宦官的官僚相繼被罷官,而且劉質等人還在監獄裡被迫害死。官僚集團的反撲也如期而至,宦官黨羽(張成)的兒子被李膺處死。之後宦官就讓張成“誣告”李膺結黨營私,宦官勢力與官僚集團的矛盾正式擺到檯面上。桓帝最忌諱結黨營私了,畢竟梁冀的例子在那裡擺著那,因此下令逮捕黨人。但是沒想到陳蕃拒絕執行此詔書的命令,桓帝直接跳過了司法程序,讓宦官負責逮捕黨人。拒絕皇命但是卻沒有得到處治,可見當時陳蕃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以及皇權衰落的嚴重性。

之後陳蕃再度上書勸諫,桓帝則是免去了他的太尉職務,並沒有對他追責。十二月,外戚竇武出面求情,而且宦官也怕李膺鬧得沒完沒了,所以想見好就收。就這樣皇帝大赦天下,黨人得到了釋放,這一次黨錮之禍也就此告終。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外戚、黨人、宦官之間的矛盾還是能管控的,皇帝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平衡政治局面,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第二次黨錮之禍

公元168年漢靈帝即位,這個時候外戚竇武出任大將軍,這就是外戚干政的標誌。而陳蕃再度被任命為太尉,那些黨人又被重新啟用。宦官的權力來源於皇帝,此時漢桓帝已經死了,於是黨人與外戚集團就想著一舉扳倒外戚。他們真的是一心為國嗎?不,他們並不是。竇武建議殺宦官的同時又建議保留宦官山冰,其原因就是山冰親竇武。肯定會有人說竇武殺的貪贓枉法的宦官,但事實上豪強地主都在貪贓枉法。

漢桓帝曾經下令禁止驅逐地方長吏(縣級官吏),可見在當時皇權衰落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了,而那些豪強地主仗著朝中有人欺壓地方官吏。在當時貪贓枉法就是打壓對方的一個藉口而已,宦官打壓黨人的理由殺結黨營私,黨人、外戚打壓宦官的理由是貪贓枉法。雙方誰也不乾淨,都是為了權力不斷的打壓對手。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之後竇武和黨人密謀剷除宦官,但是計劃洩露了,宦官勢力連夜假傳詔令,追捕竇武、陳蕃等人。太尉陳蕃沒有什麼人馬,當日就遇害了。竇武率領步兵營對抗宦官,但是宦官等人假傳命令,讓張奐鎮壓了竇武。隨後宦官開始圍剿黨人勢力,大量黨人被牽連、誅殺。之後雖然也有人為黨人鳴冤,但是卻遭到了二次鎮壓,並且牽連五族。這一場黨錮之亂一直到何進擔任大將軍,並且與士大夫(袁紹)聯手對抗宦官。雖然袁紹衝進宮中把宦官剷除殆盡,但是何進卻被宦官殺害,而且還引來了董卓入京。

黨錮之禍的總結

1:身不由己

在當黨錮之亂中最應該總結的就是身不由己,有的時候一個人的行為真的不是由你一個人做主的。梁冀殺質帝的時候有幾個跳出來阻攔了?為什麼不阻攔?因為一個人是代表一個家族甚至是幾個家族的利益,家族花大價錢把你培養成高官,可不是讓你去送死的。縱使有那麼一些人為了正義跳出來譴責這種行為,但也無濟於事。因為梁冀代表的是整個外戚梁家,除非把梁家全部誅殺,但是有幾個人有這種勇氣?只有漢桓帝會幹這種刀尖上舔血的事,因為他是皇帝。支持漢桓帝的人都是宦官,為什麼會是宦官?因為他們是政治投機客,他們沒有殷實的家底,甚至能不能有下一代都是一個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漢桓帝只能親近小人,因為賢人選擇了明哲保身。第一次黨錮之禍,陳蕃拒絕執行皇命,他難道不知道違抗君命是什麼代價嗎?但是陳蕃依舊做了,一是為了心中的正義,二是他不結黨營私就根本無法對抗宦官勢力,自己也會被清算。黨人為了對抗宦官必須結黨,宦官為了避免被清算只能選擇先下手為強。第二次黨錮之亂時山冰也並沒有做什麼,但是宦官擔心他與竇武裡應外合,所以先下手。宦官清理黨人會有一些無辜之人被牽連,黨人誅殺宦官同樣會有一些無辜之人被牽連,老版《三國》有一個鏡頭就是袁紹率兵衝入皇宮見人就殺。有沒有無辜之人?有!但是那有怎麼樣?為了自己不被宦官清算,他只能儘可能清算宦官。

為什麼會發生“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2:黨錮之禍本質上就是權力的洗牌

黨錮之禍本質上就是權力的洗牌,外戚、宦官、黨人都在爭奪官員的選舉權,本質上都是為了進一步結黨營私。黨人、外戚、宦官都遭到了清算,董卓入京後朝廷急需添補大量的官員,這些官員沒有士族上百年的積累,他們對名聲的重視度遠遠不如黨人。因此貪贓枉法比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東漢朝廷結構開始不斷的內耗、崩塌。

3:黨錮之禍對漢朝以及後世的影響

黨錮之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董卓入京,東漢皇室名存實亡,之後進入三國時代。對歷史的影響就是漢朝逐漸走向滅亡,而且大量的士人的思想被迫改變。因為黨錮之亂牽扯太大,家族遭到的打擊非常大,很多士人選擇明哲保身。這些人對漢朝徹底絕望了,之後士人不復當年的銳氣,屢次拒絕漢朝的徵辟。而且在面對曹操挾太子以令諸侯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積極出面制止,匡扶漢室的志願不大了。這就是為什麼漢朝的忠臣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一個荀彧的原因。而且他們的思想受到了改變,正直諫言的人越來越少,明哲保身的人越來越多。從史官的思想上我們就能看出思想的轉變,從“秉筆直書”到“春秋筆法”一直到“摧眉折腰事權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