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项羽你是如何评价,如何看待的?

一只创业狗


首先,电视剧很大程度是作者二次加工的产物,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剧情必须要加入很多冲突,必须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但真正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

历史是具有多面性的,每个历史人物都是立体而复杂的,但这里不是学术论坛,所以就不引用史料,只是简单的结合历史上关于项羽的评价,给予我自己的一些判断:

项羽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可以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一个骄傲但也自负的男人,但却必将失败的男人。

项羽生于乱世,成长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

少年勇武轻狂,心存大志,但不屑于学习一些常人要学习的兵法武功,这是他的自负。

起兵之后杀伐谋断,征战连连,一生金戈铁马罕遇敌手,灭秦后拥立天子,自封霸王,

在那个时代几乎无敌于天下,这是他武力的表现。

而你所说的滥杀无辜,其实存在于每个在乱世成长的人身上,两军对垒,不可能不死人。但如果说滥杀平民百姓,历史上并没有记载。

内心骄傲而敏感,性格刚愎自用,做事只执于虚名和自己心中的所谓快意,属于那种干了再想的莽夫,甚至说只要不违背自己心中的道义,有些事情即便是干了都不想。

这样的人,他是不会承认失败的,也不会甘于失败,更不会反省自己的过失以及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所以说项羽也只能是个英雄,或者说豪杰,而如果你都不同意的话,至少,这还是个值得让人尊敬的男人。


zi人间来


关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大家都知道是很多,尤其是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和虞姬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及西楚霸王的名头,举世皆知。

因此,我们必须肯定的是他确实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身名将世家的项羽,在秦末众多农民起义军中,项羽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其自身战斗素质超强,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称。自幼又熟读兵书,有万人敌之名号。跟随叔父从军后,军事能力凸显,率领军队横扫千军,颇具名将风采。

与虞姬的千古爱情

英雄自古难过美人关,项羽也是一样,在垓下之围中,项羽与虞姬谱写了一曲名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这一点说明项羽实乃有情有义的汉子。反观刘邦,彭城之败,带着儿女逃亡,看着追兵渐近,嫌马车跑的慢,竟然将一双儿女几度踹下车。

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

项羽最风光的日子恐怕就是这一段了,他拥兵四十万,横扫天下,自称西楚霸王,大肆分封天下。


可以说,作为朋友、情人、将军,项羽都是合格的。

但是,作为帝王,项羽极不合格。

一、行事犹豫不决,不果断。

大家都知道鸿门宴,如果项羽足够果断,刘邦在鸿门宴上就已经死了,哪里还有后来的楚汉之争呢?可惜,项羽太过犹豫,行事不够果断,是以养虎为患。

二、心不够狠、腹不够黑。

前文提到过,刘邦逃跑时能够将儿女几度踹下车,可是项羽呢?楚汉之争绑了刘邦的老爹和媳妇儿吕雉,本想威胁刘邦,哪知刘邦说,我们当年一起在楚王面前立过誓,结为异姓兄弟,我父亲及你父亲。就因为这,项羽将刘老爹和吕雉安全地送还了刘邦。

那么,项羽就不想想,四面楚歌之时,刘邦又何曾将他当兄弟看了。

三、缺乏全局观念。

项羽没有全局观,行事只图一时快活。想韩信等一众名将其实都曾依附过他,但都没有得到他的重用。后来,楚汉之争的形成,刘邦百般拉拢各方诸侯,项羽却不屑去做这些,可以说全局观念真的不强,如果在韩信封王后稍稍加以笼络,哪里还有刘邦什么事。

四、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

可能是因为自身能力超强,项羽有一个所有优秀的人都有的毛病,过于心高气傲,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大家不妨想想,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等一众谋士辅佐,项羽呢,仅有的几个还得不到他的重视。

五、脸皮太薄,贵族气太重。

俗话说,胜败之事乃兵家常事,楚汉之争失败,并不意味着项羽就真的败了,但项羽贵族气太重,太过爱惜名声,或者换句话说,脸皮太薄,以至于最终自杀。大家不妨想想,如果项羽不自杀,而是回到江东重新起兵,天下之归属还真是说不清楚是谁的了。


史海钩沉


清朝李清照写过一首诗叫《夏日绝句》,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字字句句饱含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佩,惋惜之情,这是一个代表人物的一种情愫。虽说不能代表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但也从中看出了人们发自内心对项羽的认知态度。

自古道,成王败寇,若是按常理来说,项羽是一个失败者,但是,纵观中国历史,我觉得项羽应该第一个因失败而名垂青史,又被久久称颂的。他虽说力大无穷,骁勇善战,他虽说出身名门,无所畏惧。但是,他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我行我素,就是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更是办事呆板,不懂得变通。

有人说,项羽残暴不仁,滥杀无辜,我只能认同一方面,并不代表我完全认同这种说法。从客观上讲,项羽坑杀二十万秦朝降兵确有历史记载,可能是另有隐情吧。但不管怎么说,这充分说明了项羽残暴,凶狠,乖戾的人性,不过若说他滥杀无辜就没什么历史依据了,要说他不仁不义,更是毫无根据,也可以说,正是他太讲仁义,心不够恨,才导致了他一败涂地,垓下自刎的惨剧。

项羽这个人有点优柔寡断,不够果断,像鸿门宴就不应该放走刘邦。项羽这个人有点小肚鸡肠,亲和力不够。项羽这个人有点迂腐,不懂得变通,死板教条,像鸿沟之事就应该逼刘邦就范。

要我这么一说,仿佛人家项羽还不如我,真的是羞愧至极。所以说,咱作为一介草民,就没资格对历史人物品头论足。故此,还是少说为妙,免得招来铺天盖地的喷子。





郑州梁国彦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他的单兵作战能力,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可敌,“力拔山兮气盖世”并不是吹的。地方阵营不用说,咱们看看他的队伍里还有哪个人算是名将,几乎没有,全被他的光芒给盖住了。

其实,军事指挥能力从项羽的战绩来看,胜仗大都来自于上面所说的个人能力。比如两次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都是得益于项羽勇猛的尖兵强攻。最为有名的“破釜沉舟”可以说是是项羽作战的标准模式。直到垓下之战时,落得四面楚歌,完全被推荐对方泰山压顶困住。

再者,从政治上说,项羽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倒是有一种说法,以项羽为首的联军灭掉秦朝后所形成的分封格局有点像美国独立时的情形。那要这么说,项羽是穿越了。

总之,项羽作为楚汉之争的失败者,说他冤枉肯定是无稽之谈,即便是失败者,他的“破釜沉舟”勇猛决绝,他的“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宁折不弯,他的“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缠绵,都注定了他是一个大英雄。


中原一条虫


项羽还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喜欢他的人崇拜他的人格魅力和英雄气概,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过咱们都是一群吃瓜群众,所作的评论多少会受到个人喜好的左右,那么我们不如来看看近代优秀的军事家毛泽东是怎么评价项羽的。

毕竟毛泽东是因为非常优秀的军事家,是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和谋略家,他对项羽做出的评价恐怕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加客观和精准。总的来看,项羽的失败主要还是在于缺乏谋略和长远的眼光,他确实是一个打仗很厉害的人,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不可沽名学霸王

不要学项羽的什么?就是指项羽这个人极为爱惜自己的名声,而且是那些虚名,最终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遇。毛泽东口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指项羽率领40万诸侯联军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关中以后,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趁机消灭刘邦。

从而给自己立下一个后患无穷的敌人,而毛泽东欣赏刘邦的一点在于项羽深陷“垓下被围”的时候,刘邦没有心软,而是一鼓作气趁机消灭了项羽,这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面对失去抵抗力的敌人,最应该做的就是趁机消灭,而不是放纵敌人,让他们获得喘息的机会。

简单来说,当时项羽没有能够审视夺度的考察刘邦以及自己面临的形势,没有为自己的长远未来做打算,最终挖了一个大坑给自己跳。此外项羽在和刘邦发生冲突的彭城之战中,项羽以3万的兵力击溃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几乎取得完胜的战果。

但是也非常遗憾,当时项羽并没有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的消灭刘邦,不仅答应了和刘邦合议,而且还中了对方的反间计,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谋士范增,结果再次给予刘邦以喘息的机会。

对此,毛泽东后来点评说:从前有个项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

对项羽的正面评价

当然了,项羽这个人并不全然是不堪的,他还是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譬如他的英雄气概。你看他的诗歌《垓下歌》就写的非常优美和豪迈,他身上的那种英雄气概确实是值得学习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项羽身上的那种英雄气概,宋代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也曾报以同情的眼光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见项羽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或多或少还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承认,而这都和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迷人的英雄气概有关。你看他在巨鹿一战中破釜沉舟,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姿态和勇气,这都是一支军队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毛泽东后来针对于此评价项羽说:

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打仗本身就是一个胜负常有的事情,不到最后的时刻,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稳操胜券了。当年越王勾践被打的差点亡国,人家还不是凭借“卧薪尝胆”的精神成功复国了,所以毛泽东在这里讲学习项羽的英雄气节,其实是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学习项羽那种不屈服于敌人的气节,你看他最后宁愿自杀也不投降刘邦,而抗战时期有很多汉奸因为缺乏这种气节最终做了敌人的走狗;

二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但也不必自杀,而是要像越王勾践那样斗争到底;

毛泽东还是从正面肯定了项羽这个人,确实,项羽并不全然是失败和不堪的。政治才能是他的短板,但是他打仗确实有一套,而且也有自己的气节,输了就是输了,人家也不和你搞小动作,光明磊落的就自杀了。

因此只能说项羽之所以会败给刘邦,就是缺少了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对局势的观察力,以及对未来长远的一个思考打算。像当年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来整个中国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所以这些历史的小细节往往最能够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

像项羽虽然在彭城之战中把刘备打的丢盔卸甲,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只要刘邦还活着,人家最后还不是照样卷土重来。而这些应该说都是项羽当时在政治能力上的一个短板导致的结果。

项羽非政治家,刘邦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公子灵均


项羽,武功方面:万人敌,身先士卒,挑战百人无惧!政治能力:军事团体尚可把握,治理土地赋税很难胜任!性格方面:刚愎自用,气走唯一强大智囊范增!感情方面:重感情、重义气、爱知己!总结来说,只可为军事元帅,不可领一国家!



吕梁路过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项羽至死没有明白他因何成功又因何失败,我们从三个方面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予以简单分析:

一、政治层面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讲,项羽所代表的战国旧贵族阶层在政治上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是这个败落的旧贵族阶层最终领导了天下反秦事业,而以重新恢复封建分封制为目标的反秦运动,事实上是历史的倒退,因此做为该旧贵族代表的项羽没有任何政治先进性可言,最终失败是必然的,没有刘邦一定会有“张邦”、“王邦”来推翻他。

二、军事层面

就个体军事才能而言,秦汉之交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能够与项羽匹敌的太少,这不仅指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绝世武力和英雄气概,更指他拥有“破釜沉舟”的绝决意志,可以肯定地说项羽是绝对一流的军事将领,但他是不是绝对一流的军事统帅呢?名义上是,客观上不是。

秦末之际,天下大乱,有点想法的都会聚众起兵造反,比如刘邦,而比刘邦有实力更有想法的人多了去了,但无论这些人个人有什么想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反秦,只有先推反了秦朝统治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表面上他们服从项羽的统一领导,也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

因此,反秦运动取得的所有军事胜利并非完全由项羽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取得的,有点破鼓万人捶的意思在里面,除了本部兵马哪路人马会自始至终服从项羽指挥?所以项羽以名义上的统帅取得了反秦运动的军事胜利,他本人对此并未清醒认识,反而以为自己天下无敌自封西楚霸王,有这样糊涂的自我认识怎么可能不失败?

三、人物格性

1.项羽过于狂傲,目中无人,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也不会做团队建设工作,除他个人以外整个团队其实很弱,他的团队中文无张良、萧何,武无韩信、樊哙,足以说明他性格中极难容人的显著缺陷。

2.项羽自私自利,刻薄寡恩,项羽表面上看似多情,实则无情无义,他有情是只对他的虞姬有情对他的乌稚马有情,你可见他对将士有情?直至最后一刻他还要率领最后的部下去拼死一战,以体现他的神勇,而从不怜惜江东健儿之性命,这是有情吗?无情至极。

3.项羽残暴不仁也是他性格中一个重大缺陷,在反秦斗争中多次纵兵屠城杀降,虽有迫不得已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使然。

4. 项羽多疑且缺乏大局观念,此点从他对范增态度即可知道,核心的问题还是项羽谁也不信只信自己,但他严重缺乏管理天下的大局意识,很多决定完全是率性而为,这样的思想意识和性格特征,他不失败谁失败?


马昱东


我觉得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英雄项羽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一.情意绵绵的伟丈夫

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的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二.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爱。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英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项羽从始到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三.忠厚豁达的男子汉

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去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它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爆裂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一个真实的人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

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要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小灰LX


项羽是楚国名将的后代,他11岁时楚国被秦国攻灭,因此他立志,长大后灭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浙江,百姓们纷纷让路,挟在人群里观看皇帝威仪的项羽,认为自己日后定可以超越皇帝,打败他。

自此以后,项羽刻苦习武,可是他对兵法从沒有认真钻研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与吳广揭竿起义,项羽与叔叔项梁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也招集了一支8000人的认伍。这支队伍主要由当地的年轻人组成,因此被称为“子弟兵”。第二年,陈胜失败了,项羽与项梁率兵渡江,北上作战,他们屡战屡胜。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在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自此声威大振,被各路起义军推为上将军,成了各路起义军的首领。

与此同时,刘邦率领的一支起义军占领了咸阳。刘邦考虑到自己的力量一定敌不过项羽,就将咸阳拱手相让。项羽兵进咸阳以后,咱立为西楚霸王。

秦朝灭亡以后,两大起义军首领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今河南荥阳境内)东西边界作为界限,互不侵犯。但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建议,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等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刘邦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

此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己经很少,粮食又沒有了。刘邦为了快速取胜,从心理上打败项羽,就命令官兵在项羽的营外唱楚地的民歌。夜里项羽听见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喝酒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着仅剩的800多骑兵,向南突围逃走。项羽边逃边打,到了乌江畔,觉得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便自刎而死。


文藻巧翁


我们首先来看他的死对头刘邦是怎么说的:[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再来看司马迁怎么说的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 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