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得打"!李玫瑾教授忠告:給孩子除了愛,還要有敬和畏

孩子"該打就得打"!李玫瑾教授忠告:給孩子除了愛,還要有敬和畏

兒童犯罪學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在節目中說過:"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要有愛,還要有敬和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懲罰其實是一種保護。就像是孩子,如果犯法了,那麼懲罰就是為了讓他們害怕後悔,當他知道怕和後果,才會不敢再去做,這才是保護他的行為。"


孩子

俗話說"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但如果孩子聽話懂事,不調皮搗蛋,哪有家長願意打孩子呢?孩子不聽管教,"吃硬不吃軟",家長只能用"暴力"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都感慨說現在的小孩子太難管教了,而且沒有以前那麼"好騙"了。

以前孩子犯了錯,和家長頂嘴,家長几句"恐嚇"的話,就嚇得孩子"舉手投降"

孩子

現如今,孩子已經對父母產生了"抗體",無論父母如何威脅恐嚇,亦或是拳打腳踢,孩子依舊"紋絲不動",你打任你打,我就是不聽話。

孩子不知悔改怎麼辦呢?大多數家長還是會選擇打孩子,希望身體的疼痛能讓孩子長記性。

而且打孩子也可以發洩家長心中的憤怒,是一舉兩得事情。

雖然現在"棍棒教育"已經不被人所提倡,但是很多時候對孩子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

如果一味地慣縱孩子,對孩子好言相勸,孩子只會更加目中無人。

孩子

很多提倡"人性化教育"的父母,在家中對孩子百般客氣,有時還會討好孩子。

孩子犯了錯,家長也只會輕聲細語地教訓幾句,結果呢?孩子非但不聽管教,還對父母動手動腳,態度極其囂張。

哈佛大學教育博士王濤說過一句讓家長都感到震驚的話:孩子不僅可以打,也應該打。

很多家長就感到疑惑了,現在都提倡溫柔教育,和孩子要像朋友一樣,打孩子會影響親子感情。

其實家長首先要了解"打孩子"能夠帶來的好處。

孩子

1. 磨鍊孩子堅強的內心

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到大幾乎沒有捱過打,沒有經歷過任何磨難和拒絕,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很多對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孩子犯了錯也只會隨意批評幾句。

孩子

孩子長時間沒有感受過挫折,對父母的依賴性就越強,獨立自主性越差。

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更差。那些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心理抗壓能力會更強,規矩意識也更強,知道自己哪些事情不能做。

2. 給孩子無形的束縛力

很多父母覺得打孩子會讓他們感到害怕,會逐漸和父母疏遠。事實上這樣恰恰是因為平時孩子挨的打太少。

那些從來都沒受過父母批評的孩子,突然被批評也就會無所適從,還可能因為父母的"鞭打"感到焦慮驚慌。

孩子

那些經常捱打的孩子就不會把父母的"暴行"記在心裡,因為他們已經體驗過這種懲罰方式。而且適度的打罵,還會孩子學習做事的主動積極性,他們在做事之前都會下意識想起父母的"打罵",從而在心理上形成管束作用。

3. 讓孩子更長記性

沒有受到打罵的孩子,沒有經歷過挫敗,孩子很容易變得驕傲自我。而經常捱打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錯誤的,身體上的疼痛能讓他們牢記犯過的錯誤,下次遇到相同的錯誤時,也就會下意識地改正。

孩子

當然,體罰也要講究"度",家長要掌握好分寸,孩子才能夠乖乖聽話。

哈佛大學博士王濤告訴大家,打孩子可以,但是不能用手打,要用杖打。

體罰孩子應該掌握四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不佔有原則,愛和規矩的原則,情商先於智商原則,共同成長原則,否則打孩子就會產生負面效果

1. 家長生氣的時候不要打罵孩子

家長打罵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以宣洩自己情緒。"打" 只是一種教育方法,不可以變成家長宣洩怒火的一途徑。

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有了敬畏以後孩子就不敢再犯錯。

2. 讓孩子知道被打是因為犯了錯誤

孩子被打之後,之所以變得乖巧懂事,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犯錯後不再受父母的疼愛了。

家長打孩子之前要讓他們知道,被打不是因為父母不喜歡他了,而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打罵孩子是讓孩子遵守規矩,而不是害怕父母。

孩子

3. 打之前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孩子犯了錯誤時,很多家長不問緣由就是一頓打罵,打完之後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今後還會犯相同的錯誤。

在"開打"之前,家長要指出孩子犯的錯誤,讓孩子回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孩子就知道自己會捱打,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下次也就會長記性。

孩子

打孩子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犯錯之後需要承擔的後果,適當地打孩子,可以讓孩子更有規則意識。孩子將來成為自我約束力強,嚴於律己的精英人才,也會感謝父母當時的"鞭策"。

孩子的教育任重道遠,家長們一定不能鬆懈!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還說: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如果從小不教育孩子是非對錯,孩子的觀念裡這一部分就會缺失,孩子就會離正確的路越走越遠,終有一天,會鑄成大錯。

孩子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孩子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

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孩子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孩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成長中設立明確的規矩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教育要結合實際去實施,家長平時應該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性和性格。一切教育方法都應該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為目的,打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明白規矩。

點擊下面圖片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