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重溫《蘭亭》

上巳憶蘭亭

上巳作為一個節日,今天已經不再存在。但是在我們民族的漫長記憶當中,上巳節曾經在很長的時間段作為民間的熱鬧非凡的節日和文人雅士 的放懷交杯的佳日而存在。“上巳”,即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自三國曹魏以來,定為三月初三。東漢張衡的《南都賦》這樣描寫上巳節 :“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朱帷連網,曜野映雲。男女姣服,駱驛繽紛。致飾程蠱,偠紹便娟。微眺流睇,蛾眉連卷。”這是一個男女共歡於初春,穿錦披繡,在野外湖濱嬉戲喧鬧的節日。

讓三月三不朽於史冊的那一個上巳節,是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和諸位文人好友在蘭亭的一次雅集。之所以不朽,是因為那一次曲水流觴盡 興之後,留下了千古名篇《蘭亭序》。《蘭亭序》不僅是書法上的絕品,也是文學上的絕品。這一次雅集如果沒有這樣一件名品的流傳,也許 也就是一次是書上留下幾行記載的文人相聚。但是有了《蘭亭序》,就成了中國文化的標誌之一。

今天的三月之春,距離以上巳為節日的年代已經很遠。上巳、寒食等節日已經被清明所“吸收”,留下了踏青、祭祀的一點痕跡。但是《蘭亭 序》的影響,卻沒有隨著上巳節的消逝而泯沒,一直隨著它精彩的文辭和絕美的筆跡流傳至今。從王羲之寫下《蘭亭序》至今,無數的文人墨 客對《蘭亭序》的版本、流傳津津有味,臨摹、書寫《蘭亭序》,已經成為歷代文人書家的必修之課。正如《蘭亭序》所說的:“後之視今, 亦猶今之視昔。”在三月三臨近的時候,我們再重溫歷代書家臨摹書寫的《蘭亭序》,再欣賞當代書家的《蘭亭序》,一定能夠發現古今人物 的筆墨異同,希望在這個依然向陽的春天,給喜歡書法的朋友增添一縷書卷芳香與一份永恆的精神慰籍。

尚漢金石書畫雅集

2020年3月26日



上巳重溫《蘭亭》


1、《蘭亭序》 馮承素摹本

馮承素(617年—672年),字萬壽,長安信都(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書法家。貞觀(627年—649年)時任內府供奉挧書人,直弘文館。“筆勢精妙,備諸楷則。”馮又與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蘭亭序》數本,時評其書“筆勢精妙,蕭散樸拙。”傳世王羲之《蘭亭序》摹本(神龍本)自元代郭天錫後,一般衍稱為馮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鋒、斷筆、結字、行墨, 均精徵入神。

上巳重溫《蘭亭》

2、明拓“定武瘦本”。碑石為北宋摹刻,摹刻的是早期的“定武蘭亭真本”。

上巳重溫《蘭亭》

3、褚遂良臨《蘭亭序》墨拓本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僕射,封河南郡公。後出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僕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被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後,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褚遂良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上巳重溫《蘭亭》

4、米芾臨《蘭亭序》墨拓本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米芾平時舉止怪異,人稱“米顛”。書法用筆爽勁豪邁,有“刷字”之說。畫山水有“米家山”之稱。亦工詩文。著有《書史》、《畫史》及《山林集》(已佚,存輯本《寶晉英光集》)

上巳重溫《蘭亭》

5、薜紹彭臨《蘭亭序》墨拓本

薛紹彭,北宋書法家。宋神宗時人。字道祖,號翠微居士。恭敬公薛向之子,以翰墨名世。自謂河東三鳳(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後人。世家子弟,家藏甚富。

元佑元年(1086年)任承任郎,監上清太平宮,官至秘書閣修撰,出為梓桐曹。時以翰墨名世,善品評鑑賞。與米芾為友,每以鑑定相尚,得失評較。曾刻孫過庭《書譜》傳世,後人推為精本。米芾嘗言:"薛紹彭與餘,以書畫情好相同,嘗見有問,餘戲答以詩曰:"世言米薛或薛米,猶如兄弟或弟兄。"工正、行、草書,筆致清潤遒麗,具晉、唐人法度,歷來書家對其評價甚高。與米芾齊名,人稱"米薛"。

上巳重溫《蘭亭》

6、趙孟頫臨《蘭亭序》墨拓本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

上巳重溫《蘭亭》

7、虞集隸書《蘭亭序》墨拓本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祖籍成都仁壽(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元朝名臣,學者、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孫。

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並稱“元詩四大家”。曾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等。

上巳重溫《蘭亭》

8、陸士仁臨《蘭亭序》墨拓本

陸士仁(明)(生卒年不詳),字文近,號澄湖,一作承湖,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陸師道之子。補博士弟子員。北遊燕都,返至齊魯,晚年過隱匿生活。善畫山水,筆法雅潔,有其父遺風。書法各體皆能,受文徵明影響。

上巳重溫《蘭亭》

9、王鐸臨《蘭亭序》墨拓本

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用筆開張奇恣,筆力雄強。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上巳重溫《蘭亭》

10、鄭燮臨《蘭亭序》墨拓本

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筆墨奇恣,創“六分半書”,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上巳重溫《蘭亭》

11、張照臨《蘭亭序》墨拓本

張照(1691年—1745年),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清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皇帝代筆,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性地高明,深通釋典,詩多禪語。書法初從董其昌入手,繼乃出入顏、米,天骨開張,氣魄渾厚。兼能畫蘭,間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秀雅。嘗作白描大士像,寥寥數筆,而法相自佳。著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齋帖。

上巳重溫《蘭亭》

12、張式曾縮臨《蘭亭序》墨拓本

張式曾(清),字孟則,江蘇武進人。惠言曾孫。官河南知縣。性巧慧,能為六朝小文,篆分行楷書,亦不失家法。

上巳重溫《蘭亭》

13、李鴻章臨《蘭亭序》墨拓本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蘭亭》真面在何方——缺席中的王羲之真跡,與後世的擬古演繹。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宋四家之一的黃山谷這首《題楊凝式書》詩,以批評家的角度借贊楊凝式之墨跡之機,來批評當時(宋朝)書法家對《蘭亭》之“面”的表象追摹現象。

批評歸批評,誰也無法阻止歷代書家們對於《蘭亭》之跡的追摹。然黃詩仍可堪深味,對於《蘭亭》由追摹表面,到合求王羲之的神韻,這個選擇,一如“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頗為困難的是,由於《蘭亭》真跡已隨王書的最有力的追隨者唐太宗的謝世不知所蹤,失去了作為真“面”的原始參照。那麼,古代書家,尤其是唐代書家有誰見過《蘭亭》真面呢?《蘭亭》一帖的擁有者唐太宗本人自然最多親近,除外應該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他們也有臨本存世。另外,貞觀十年唐太宗命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人摹有副本,存世有馮承素摹《蘭亭》,也稱“神龍本”。由於是響搨本,馮本應該是最真實記錄了的王羲之的基本信息,感謝馮氏的真切記錄,讓我們在千載之後,得以一窺王羲之用筆的精彩絕倫。而黃庭堅身處的宋代,雖然《蘭亭》真跡已然缺席,但文人墨客們通過刻本與摹本,對於《蘭亭》追摹的熱情依舊,黃庭堅那詩想是出於當時泛學《蘭亭》的狀況而言。由於在藝術觀上仍有一大批書家以“晉韻”為上,所臨《蘭亭》基本是延續著虞、褚等唐人一脈,如米芾與薜紹彭所臨,基本在這一脈中略加個人的習慣而已。由於個人氣質、用筆、功力之別,米、薜仍優於當時的其他書家,想來他們臨寫的《蘭亭》,在筆墨神韻上已非“面”的追摹了。

同樣是身處元代,當趙孟頫提出書追魏晉,推崇二王, 並躬身勤勉實踐唐法晉韻,扛起了復古大旗。於畫也以“畫貴有古意”為旨歸。他筆下臨寫的《蘭亭》當是這一體系的最後一個高峰,其影響於元一代甚巨。當其於臨寫的《蘭亭》得意後一跋再跋之時,虞集則用隸書版書寫了一則《蘭亭序》文,(是否是首用它體書寫蘭亭尚待考)這個信號似乎宣告了,《蘭亭》更多的是書法文人心中的朝聖之地,至於在書法上,也做了一次狡獪的迴避,從而為後世的臨習者在與《蘭亭》書法上的對照變得寬容了起來。

清之金農、鄭燮等無疑是碑學運動的先驅之一,但是,他們審美也是多重的,碑與帖的交集並存。當鄭燮在一次朝聖蘭亭路上,與《蘭亭》帖刻相遇,他還是那麼的激動,他筆下臨的《蘭亭》應該就是這種交集的產物,自謂“六分半書”也好,“板橋體”也罷,奇古與怪誕。“後之視昔”當更多從當年歷史條件下去欣賞與體諒。重要的是,他開啟了書法多種可能性的藝術表現,《蘭亭》當可按己意為之,一種以自己理解力上再創作。有清一代,都在“擬古”中展現自己,這種歷史現象,中斷到繼起,綿延不絕。

借用時尚一語,書法還在路上,誰最似《蘭亭》已變得不再重要,或許更主要的是寫出你心中的那個《蘭亭》。真跡《蘭亭》雖然缺席,然文中那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則久久迴盪在歷史的長空中。



文字:曾明,唐子農

設計:張文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