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依戀”角度去看成年人的愛情

幾乎每個諮詢師在看一個婚戀案子的時候,都會從多個層面的角度來了解從訪客哪裡瞭解到的和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並設定目標和擬定諮詢幫助的策略。

從心理學的“依戀”角度去看成年人的愛情

我們經常會問自己所觀察到的問題問自己:

1.這個案子發生了什麼事情? 問題是出在了哪裡? 現在這個處境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2.訪客要做怎麼樣的改變?對他們而言,什麼是健全的功能運作? 他們之間的模式破壞了什麼導致這個結果?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3.雙方或者是單方需要做什麼改變才能解決問題,建立更加健康的關係?我們怎麼去促成這樣的改變?

我們需要一個成人親密關係的理論,來理解成人愛情的本質。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依戀。

依戀理論最早是有約翰.鮑比提出之後薛佛等社會心理學家和越來越多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繼續發展。最後將這個理論用於了成人關係。

關於依戀的類型方面我就不一一去講了。因為這個在網上有很多這類的資料。很容易可以找到。而我要講的是關於依戀的十大核心概念:

1.依戀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驅動力:

尋求和維持和重要他人的接觸,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動力。人們為了活下來需要持續的保持和重要他人的接觸和鏈接。以保持可以有資源可以讓自己活下來。這是早期嬰幼兒為了存活下來的本能。雖然人長大了,但是這樣的本能還是會依然存在。

2.安全的依附和獨立自主的互補:安全的依附有助於建立自主和自信心。安全的依附和獨立自主是一體的兩面,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兒童需要感受到與重要聯繫人的安全鏈接才會有能力去做別的事情。而成人關係也是如此,當依附安全的時候才能做到獨立自主。而當沒有得到安全的依附那麼就會相對執著於尋找安全的依附。如果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過安全的依附那麼在成人關係裡。就會需要更多的安全依附去滿足,如果沒有察覺到這點則會一直要而一直得不到滿足。

3.依附提供一個不可或缺的安全庇護所:接觸依附對象是人類生存的本能,而依附的對象通常會指父母,子女,配偶或愛人的存在提供了安全和舒適的感覺,缺乏依附的對象則會變得痛苦和焦慮。親近愛的人會使人的神經系統恢復鎮靜的狀態。在人生遭遇無可避免的緊張和傷害的時候提供天然的庇護所。緩和壓力和變動帶來的衝擊。

4.依附提供一個安全的心理基礎:安全的依附也提供個人探索世界和回應環境的安全基礎,這樣的一個基礎能讓人有信心的對訊息保持好奇和開放的態度。讓人有信心去冒險和嘗試學習以及調整自己,別人和世界的看法。然後針對新環境而產生適應的方法。安全的依附讓人更有能力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去看自己,審查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況。當關系讓人感覺到安全的時候,就能向外開展和支持別人,積極的正向的處理衝突和壓力。這樣的關係會比較幸福和安定。讓人感覺到滿意。對於與伴侶的安全情感鏈結需求,是因為對這種連結提供安全的庇護所和安心的基礎,這是婚姻困境的核心問題和有效的修復關係的過程。

5.情緒的接觸和反應建立連結:情緒主導了依附的行為。如果依附的對象心不在焉,關係中的另一方會因為無法接近對象而感到分離的痛苦。所以情緒的投入會很重要,相信一旦有需要的時候,依附的對象就會在哪裡。任何的反應或者是生氣都會比沒有反應好。如果依附的對象保持距離,沒有情緒的反應,那麼這個所傳遞的信息就是:我不在乎你要什麼,我們職之間沒有情感連結。(冷戰) 情緒告訴我們,也向比人傳達,我們的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要是什麼。所以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去了解我們的情緒到底在傳達一些什麼信息。這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伴侶傳達的信息是什麼。

6.恐懼和不確定性所引發的依附需求:當人感覺到了威脅,像是遭遇創傷事件,經歷日常生活中的不幸,或是依附連結本身受到攻擊,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尋求安慰與連結的需求會變得格外迫切。依附的行為,例如尋求接觸,就會開始運作。感覺和所愛的人連結。是人們與生俱來一種調節情感的機制。依附他人是使我們免於無助與無意識的保護傘。這會讓我們知道和理解為什麼一個不起眼的小事情。會對關係產生嚴重的威脅並想是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7.因分離而產生痛苦是可預測的過程:如果依附行為無法幫助個人從依附對象的身上得到安慰與接觸,就會出現下列幾種典型反應:生氣的抗議,緊抓不放,憂慮,絕望,終至情感抽離。憂慮是失去連結的自然反應。在關係中,憤怒是代表想跟無法接近的依附對象接觸的企圖,而在憤怒中是否含有希望的成分,對關係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沒有希望的憤怒會演變成絕望和逼迫對方。在安全的關係中。抗議會被接受和理解。

8.幾種不完全的投入形式是可被指認的:

我們在處理依附對象不回應的方式有幾種。當一個無可取代的重要關係出現危機但還沒有決裂的時候。依附行為就會變得激烈和明顯。

第一種是焦慮地緊抓不放,緊追不捨,甚至會用比較強烈的手段控制對方和逼對方做出回應。在關係困境中大部分的一些批評,指責和情緒性的要求。都是為了解決依附傷害和降低心中恐懼所做的無效掙扎。這種就是焦慮型的依戀

第二種是試圖撤銷依附系統和壓抑依附的需求。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將心思放在其他地方。限制或者是避免和依附對象有任何情緒上接觸或者是比較接觸。而這種就是迴避型依戀

第三種就是一方面尋求親密的接觸,另一方面卻在接觸的時候害怕而逃避。依附的對象是尋求安慰的對象,同時也是曾經造成傷害和令人害怕的對象。而這種就是混亂型或者是恐懼症依戀

第四種是當依附出現問題的時候會調節自己的焦慮,能夠表達他們的痛苦和尋求依附對象的安慰和支持。也會接受依附對象的安慰和接觸。並相信在下一次提出需求的時候可以得到滿足。也會為安全的依附關係困境尋求合理的方法。而這種就是

安全型依戀


從心理學的“依戀”角度去看成年人的愛情


9.依附包含了對於自己和別人的看法:我們會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去找到關於自己的定義。在安全的依附中對自己的看法是:我是值得被愛和關心的,我對自己有自信,覺得自己是能幹的。而不安全的依附則是相反的。安全依附在看待親密關係中的問題比較趨向於樂觀,而不安全的依附看待親密關係中的問題比較趨向與悲觀。而安全的依附會堅定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從內而感覺到有安全感。而不安全依戀則會向外尋求安全感,會比較容易通過外界和往期的經驗中尋求支持以確定是否處於安全的依附中。

10.孤立和失落必然會造成創傷:依附的理論本質上也是一種創傷理論。一開始是研究剝奪母愛和跟母親分離對孩子的影響。依附理論描述和說明我們被最需要的人剝奪,失落,排斥和拋棄所帶來的傷害一起對後期所帶來的一些影響。所以早期和重要依附對象的相處模式會對後期成人後的人格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一個人愛需要時有信心所愛的人會在哪裡,和沒有信心的人比,會比較不容易有強烈或慢性的恐懼。依附理論讓我們瞭解到在遭受排斥和認為被拋棄時,對情緒和身心所造成的傷害會有多嚴重。

所以對依戀理論的瞭解無論是對諮詢師展開工作或者是成人維繫親密關係都會有比較重要的意義。而依附的人格狀態並不是會一直影響到我們。通過諮詢師的幫助或者是伴侶的幫助,又或者是自我有意識的去調整都會在後天可以得到改善。但無論是通過誰去幫助自己去改善自己的依戀狀態。都需要自己去有改變的意識才能得到改善。


從心理學的“依戀”角度去看成年人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