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討厭做家務,本想付工資,卻被孩子一句懟回去

1. 給孩子付工資,他們就願意做家務嗎?

前段時間,前同事跟我抱怨,說孩子不願意做家務。我問:“試過為每一樣家務明碼標價,鼓勵孩子掙一些零花錢嗎?”

同事說:“試過啊,可是孩子說‘不想掙這點兒錢!’因為他有自己的小金庫。’”


從小到大,沒有和孩子說過,在家裡做家務可以掙錢。

大人做家務活、大人之間的互相幫忙,以及大人為孩子所做的事情,都不需要支付報酬。

但是,不管誰在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時,都要表示”感謝“。比如,媽媽前兩天為我們做了一頓特別好吃的紅燒肉,孩子主動的跟媽媽說:”謝謝媽媽為我做紅燒肉吃。“而我們準備吃飯的時候,由孩子來分發餐具,我會說一句”謝謝“。

這是家裡約定俗成的規矩,談不上家規。


孩子討厭做家務,本想付工資,卻被孩子一句懟回去

現在家裡的衛生大掃除,基本上都是我和孩子一起做的。孩子負責收拾他的玩具,將未歸攏的書本等雜物放好,我負責用吸塵器吸地,當然孩子也會替我吸地、用拖布拖地。

現在孩子年紀還小,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們來幫忙完成。比如,我會給他洗一些衣服,把他上學的水杯裝滿水,但是我會告訴他:”現在是我在幫你洗衣服,是因為你的年齡還小,力量還不夠,還不能很好的洗掉衣服上髒髒的東西,等你再大一些,就需要自己洗衣服了;現在,你可以每天自己找需要換洗的衣服,和把換下來的髒衣服拿到衣服筐裡。“

孩子討厭做家務,本想付工資,卻被孩子一句懟回去

前天,孩子要找我玩的時候,我說:”我得先洗一下你的衣服。“孩子說了一句:”爸爸,什麼時候你才能讓我洗自己的衣服啊?“

看來他已經準備好交接”洗自己的衣服“了。

我認為,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部分,尊重他們作為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也尊重並認可他們逐漸增強的能力。

孩子討厭做家務,本想付工資,卻被孩子一句懟回去

2. 我們從來不避諱談錢

孩子有時會問:”爸爸/媽媽,你們一個月掙多少錢啊?“,或者”為什麼那個人在等紅燈的時候給別人擦玻璃,然後要錢?“

我們會告訴孩子每個月掙多少錢,車貸、房貸多少,每個月的生活費大概有多少,每個月大概會存下來多少等等,以及為什麼會看到有人在路口向人要錢。

我們也會告訴孩子,他的一個玩具大概多少錢,爸媽需要工作多長時間來掙到這些錢。

我們每年年初都會給孩子定存教育基金,並告訴孩子:”那將是他上大學時的學費,也就是18歲以後,他將完全有權支配這一筆錢。“

而且我們還告訴孩子,在他長大的過程中,就可以慢慢的找到勤工儉學的機會,可以開始自己掙錢了。比如在滑冰興趣班裡,會有一些中學生做助教;如果游泳能考過”救生員“級別,就可以申請一些室內游泳館的相關工作;如果他的英語和法語足夠好,可以為一些需要語言輔導的孩子提供服務;在冬天的時候,也可以通過為他人清掃家門口的積雪來掙錢......

到那個時候,孩子所掙的錢,都可以由孩子自己支配、購買一切事先一起協商過可以購買的物品。


孩子討厭做家務,本想付工資,卻被孩子一句懟回去

但是在12歲之前,每年孩子收到的紅包歸孩子自己(紅包不多);並且在無特別的支出下,每週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孩子可以用來去商場坐搖搖車或買玩具,或者想吃一種特別想吃的薯片。當然這些也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商量的、可以用零花錢購買的物品。

當然,我們也告訴孩子,如果孩子把零花錢存在爸爸媽媽或者銀行那裡,到年底可以有多少利息的收入。

其實這些關於花錢、存錢的理念,我們也經常通過遊戲的方式

孩子一直特別喜歡玩“大富翁”的遊戲,我們三個人的啟動資金都是600塊錢,可以用來買地、買車,也可能會被用於交地租(走到已被其它玩家買走的土地上),甚至會用於交罰款。而每走一圈,可以有200塊錢的收入,所以,每個玩家都需要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來規劃自己的支出、消費。

當然我們也改良了一些遊戲環節,比如當要買一塊將來租金會特別高的“黃金地塊”時,恰好自己錢不夠,就可以向銀行或者其他玩家借錢,但是要支付很大一筆利息。當然,還設定了一個人破產的規則等等。

遊戲還有很多好處,比如現在10以內的加減法已經很流利了,都不用數手指頭了。

所以,總結一下:

  1. 鼓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做家務不會得到報酬,但是會得到家人由衷的感謝。
  3. 在12歲以前,父母會每週給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錢,供孩子支配。
  4. 自己勤工儉學掙來的錢,在提前一起商議的範圍內,可以自由支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