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教育孩子不能太勤快,家長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難帶”


一、“媽媽,快來幫我穿衣服”

“媽媽,幫我穿衣服”、“媽媽,我的襪子哪裡去了?”一大早,就聽到小林在樓上大喊大叫。

小林媽本打算不理會孩子,可是,小林一直在樓上鬧騰,並且,不一會兒,小林就哭起來了。

為人母親,哪個不心疼孩子啊!小林媽沒辦法,只好走上樓去說:“媽媽教你穿一件衣服,後面的衣服你要自己穿哦!”

可是,小林卻根本無動於衷,甚至有點撒嬌的說:“我不,我就要媽媽幫我穿!”

小林媽一生氣,就直接離開了房間,並且說道:“等你什麼時候穿好了衣服,我就給你做早餐吃。”

小林一聽這話,立刻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大喊:“媽媽不愛我了!”

其實,像小林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他們並不是真的不會穿衣服,而是某一天突然犯懶了,想讓父母代而勞之。如果一次“陰謀”得逞,他們就會變本加厲,徹底失去自理能力。

忠告:教育孩子不能太勤快,家長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難帶”


二、又懶又沒責任心的孩子,往往都是這種家長帶出來的,希望你不是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剛當上崗不久的老師發動態說:“現在才知道什麼叫雞窩裡面出鳳凰”,並且在下方附上了一張亂糟糟的寢室圖片。不僅地上堆滿了垃圾,桌子上也放滿了沒吃完的外賣,牆角邊更是衣服成山。

接道理說,初中的孩子都已經有自理能力了,為什麼還會把寢室弄得如此糟糕呢?

說白了就是缺乏自理能力,而自理能力是要培養的,如果孩子們的家長太過於勤勞,那麼孩子就也失去了鍛鍊自理能力的機會,慢慢也就變成了“懶孩子”。

因此教育學家陳鶴琴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誠然,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一味越俎代庖,只讓孩子好好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管,只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加艱辛。

1.讓孩子無法適應校園生活

過分的寵愛孩子的危害,甚至不用等孩子長大,就在上學期間就可以表現出來。

比如,鄰居家孩子小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在家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等到孩子上幼兒園時,可徹底把小寶媽急壞了!

原來,小寶媽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讓她趕緊去學校一趟,原因是小寶想要大便了,可是沒有媽媽擦屁股,她就拉不出來。

是的,因為過度的寵愛,小寶已經徹底的失去了自理能力,連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需要家長幫助,而幼兒園方也明確表示,如果孩子是這種情況,他們是不敢接收的,理由是這孩子實在是太讓人操心,吃飯要人喂,喝水要人扶,如果其他孩子學著小寶一樣,那整個幼兒園根本沒辦法運行了!

過慣了“小皇帝”生活的孩子,不僅失去了自理能力,更是失去了適應環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孩子只會越來越依賴父母,完完全全離不開父母。

忠告:教育孩子不能太勤快,家長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難帶”


2. 使孩子變得不自信

自信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自信的來源往往有兩種途徑:要麼是有強過他人的地方;要麼就是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而把一切事務都交給父母的孩子,也就同時失去了獲取自信的兩種方式,這就導致他們既不如別的小孩聰明靈活,又失去了把事做好的能力。

這樣長大的孩子,又如何能夠自信得起來呢?

3.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責任心

試問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盡過責任,那麼,他能知道什麼是責任嗎?

當然不能。

而一個人失去責任心是非常恐怖的,他們做事完全只顧自己的感受,從不會考慮別人,輕則導致孩子變得自私自利,重則影響孩子未來的社交發展。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要說了:“我也想讓孩子行動起來啊,可是,他不聽我能怎麼辦?”

彆著急,接下來教你三招,輕鬆養出自理能力強的好寶寶!

忠告:教育孩子不能太勤快,家長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難帶”


三、只需3招,輕鬆養出擁有自理能力的好寶寶

1.不以年齡為界限,讓孩子早一點適應“自己的事自己做”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市面上流行一種“多大的年紀做多大的事”的觀點。

結果就是,當孩子小的時候什麼事都不用做,可突然一到了某個年齡,一直就全都鋪過來了!這就好比,上學時父母嚴令禁止孩子談戀愛,可是剛一畢業,就恨不得孩子馬上結婚生子。

這誰扛得住啊!平時一點風雨都沒有,等到上戰場了直接扔核彈,別說是孩子了,即便是大人也需要時間去適應呀!

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慢慢適應,先從自己吃飯開始,然後自己穿襪子,再過度到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一步一步引導孩子,讓孩子早一點適應“自己的事自己做”。

2.寧願麻煩地幫助孩子,也不要痛快地越俎代庖

孩子在剛開始時學習如何自己照顧時,往往會進展緩慢,這時候,有的父母就比較著急了,直接幫助把孩子搞定就算完事了!

可是,這樣對於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沒有一點好處,什麼事都是家長做了,孩子哪裡獲得了鍛鍊呢?

因此,在教導孩子時,家長們應該秉持“寧願麻煩地幫助孩子,也不要痛快地越俎代庖”的原則。

也許他們剛開始時動作很慢、很不正確,但只要父母持續給予幫助,放慢動作,慢慢教導孩子,他們終有一天會學會如何照顧好自己。

忠告:教育孩子不能太勤快,家長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難帶”


3. 讓孩子積極試錯,不過分要求孩子做對、做完美

我在年幼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特別不愛做家務的人。

直到後來,我開始接觸心理學、接觸到育兒書籍,才發現自己當初之所以不愛做家務,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怕做錯”。

記得我第一次洗碗時,就摔碎了兩個碟子,被父母狠狠地罵了一頓;第一次做毛豆時,又把高壓鍋炸掉了,然後又被罵了;第一次修理線路板,導致整頓樓的保險絲都斷了,再次被罵...

再之後,我就不願意再做任何一點嘗試了,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裡,只要去做了,就可能會做錯、會捱罵;而只要什麼都不做,就不會捱罵。

這也就導致,我現在的動手能力極弱,生活技能幾乎都是跟著網絡自學的,為此多走了不少的彎路。

其實,如果當時父母在我做錯時後,給予地不是責罵而是指導與鼓勵,那麼,我之後也不會因此對犯錯產生錯誤的理解,或許當下我的動手能力也會更強一點。

最後想說,作為家長,必須要摒棄“第一次就把事做對”的信念,因為真的沒多少人第一次就能成功。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積極積極嘗試、不斷試錯,往往比一次成功要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