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名字沒取好,不僅影響人,還會影響調味品。

味精就是這麼個例子。

因為名字裡帶“精”,從它出生的那一天起,身上就被扣上了“化學合成品”的標籤。

從小就不招人待見。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而有關味精的都市傳說向來都說的不是什麼好事。

比如在2005年,國內就曾傳出過“吃味精多了會變傻”、“可樂+味精=春藥”等等傳聞。

不少人到現在估計還信以為真。

另外,因為味精在高溫環境下加熱會產生化學反應。

不少人根據這點斷定味精加熱致癌,以後炒菜再也不敢放味精了。

實際上,不論是春藥論,變傻論,還是加熱致癌論。

許多人相信味精有這麼多危害,很重要的原因是認為它是“化學工業品”。

除了味精,像雞精、香精、糖精、奶精這些名字帶“精”的調味品和添加劑。

它們是不是也和傳聞中的味精一樣,吃了對人有害呢?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

人體能夠體驗到的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種叫做“鮮味”。

在古代,人們會用各種濃湯作為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鮮味”。

比如雞湯、骨頭湯、魚湯等。

在1907年的某一晚,日本的池田菊苗教授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正津津有味地吃晚飯。

吃著吃著,池田菊苗教授發現今晚湯的味道明顯要比以往更鮮美。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用湯匙在湯裡攪了幾下,發現這碗湯與往日的不同之處在於:

裡面多放了一些海帶。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經過半年的時間,他從海帶中提取出一種叫穀氨酸鈉的物質。

他發現,將這種物質放進菜餚裡,能夠使鮮味大大提高。

沒過多久,他又用小麥和脫脂大豆做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的方法,提取出穀氨酸鈉。

後來,他將穀氨酸鈉命名為“味之素”,並將它作為提鮮調味品向全世界推廣。

相比傳統的用濃湯來提鮮的方式。

用穀氨酸鈉提鮮成本更低,更便捷。

這種調味品很快就風靡全世界,成了人們飲食烹調不可缺少的東西。

傳入中國後,它改名叫“味精”。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目前,味精的主要生產方式依然是糧食細菌發酵提純。

它的製作工藝和釀酒、制醋、造酸奶類似。

所以,雖然味精名字聽著像化學工業品,但它並非是化學合成的產物。

當然,如果你覺得發酵也屬於化學工業過程,那麼白酒肯定也屬於“化工產品”。


味精對人真有害嗎?

先說結論,適量吃肯定沒危害。

吃味精的傳言是什麼時候開始流傳起來的?

據考證應該是從196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科普文章開始的。

該文章講述人吃味精後,後頸出現麻木,並開始擴散到雙臂和後背的症狀。

這篇文章在當時幾乎引發了世界性的對於味精的恐慌。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雖然當時世衛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很快就站出來闢謠,但並沒有什麼用。

後來幾十年的時間裡,全世界各大權威機構對味精都進行過各種評估和審查。

最終,他們一致認為:在不過量的情況下,味精沒有食用安全性方面的擔心。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直到目前,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家權威科研機構推翻上述結論。

所以,味精並不像傳聞中說的那樣可怕。


味精加熱會致癌?

我們知道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

穀氨酸鈉在加熱到 120 攝氏度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焦穀氨酸鈉。

也就是說,我們在炒菜的時候,如果放味精放的早。

等溫度上來了,味精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焦穀氨酸鈉。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那麼問題來了,焦穀氨酸鈉會不會致癌呢?

.

..

...

不會。

不過,穀氨酸鈉加熱變成焦穀氨酸鈉後,味精提升食品鮮味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所以,如果炒菜時放味精,最好是要收鍋的時候再放。


味精吃多了有害嗎?

先說結論,過量吃味精肯定有害。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除去日常食物中的鈉。

健康成年人每天通過調味料攝入的鈉,最好不超過 1000—2500毫克。

換算成鹽差不多2-6g,換算成味精為14-20g。

這點劑量對於吃飯口味重的人來說,想要鈉超標簡直太容易了。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如果人長期攝入鈉元素超標,容易誘發人出現高血壓、中風以及各種心血管疾病。

另外,腎臟作為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長期攝入鈉元素超標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

容易誘發腎臟出現疾病和腎結石。

所以,不論是味精還是鹽,攝入過量對人都不是什麼好事。


雞精和味精是一樣的?

雖然同樣是名字帶“精”的調味品,但雞精顯然要比味精要更招人待見一些。

就衝那包裝上的大母雞,不少人可能真以為雞精是雞的精華。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實際上,雞精和味精的主要成分基本是一樣的,都是穀氨酸鈉。

不過,味精屬於單一調味料,而雞精屬於複合調味料。

雞精除了含有穀氨酸鈉外還含有其他一些提升食物鮮味的物質。

比如“增味核苷酸”。

所以說,雞精提升食物鮮味的能力會比味精更強一些,當然價格也更高。

和味精一樣,雞精裡的物質對人也沒有什麼危害。

但是,雞精中也含有不少鈉元素,如果食用過量,也容易導致鈉超標。


奶精真不含奶嗎?

奶精就是加在咖啡、茶等飲料中,讓飲料更爽滑更濃稠,口感更好的調味劑。

它可以是含奶的,也可以是不含奶的。

含奶類的多半是以天然牛奶為原料,沒有使用添加劑與香精。

高端咖啡廳多半用的是這種奶精。

非奶類則是人工配製的,以植物油為脂肪的原料合成的人工添加劑。

奶茶店大多用的是這種奶精。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相比奶類奶精,非奶類奶精的反式脂肪含量和脂肪含量都要高的多。

非奶類奶精反式脂肪的含量是1.5%,脂肪量比例高達30%左右。

目前,反式脂肪酸會對人心腦血管造成損害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支撐。

不過,反式脂肪酸本身並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而奶精的高脂肪含量容易讓人發胖,過量攝入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各種肥胖疾病。

所以,奶精對人的危害就跟肥肉對人的危害一樣。

大家也不用那麼怕它。


食用香精對人有害?

食用香精是食品用香精的簡稱,是一種能夠賦予食品香味的混合物。

目前,香精的種類有很多,有天然香精,也有人工合成香精。

像雞精、味精這些調味品,加的越多,菜可能吃起來就越“鮮”。

但是香精卻恰恰相反,一旦用量過度,人們反而會感到不適。

就跟女人用香水是一個道理。

所以,食品中的香精含量其實非常少。一般食用香精在食品中的添加量是0.1%-0.6%。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而且,香精裡面80%的成分是酒精,蒸餾水,色拉油等,都是能食用的。

所以,我們對食用香精真的不用那麼害怕。


糖精真的少吃!

糖精是糖精鈉的簡稱,它和阿斯巴甜、安賽蜜和三氯蔗糖一樣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人工甜味劑。

糖精作為純正的人工添加劑,其甜度能達到蔗糖300-500倍甜度。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發現給老鼠餵食大量糖精會增加其患上膀胱癌的幾率。

當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要求所有加入了糖精的食品都必須標註警告標籤,甚至一度宣佈禁用。

糖精緻癌不利於人身體健康的說法,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流傳起來的。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老鼠體內的機理不能完全適用於人體。

味精、雞精、糖精、奶精、香精|誰才是真的“害人精”?

而且,當時也並沒有任何臨床實驗證明食用糖精會增加人患膀胱癌的幾率。

美國國家毒理學機構隨後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對糖精做過多次評估。

最後,他們認為糖精對人類無生理危險,也就隨即廢除了糖精警告標籤。

雖然食用糖精並不會增加人患膀胱癌的幾率,可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研究發現:

人長期過量食用糖精類甜味劑會導致人體腸道菌落出現變化。

人體腸道菌落變化會影響糖分吸收造成葡萄糖不耐受,可能造成代謝性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

嚴重過量食用糖精還會引起中毒。

目前,我國現行GB 2760-2007規則中對糖精添加劑有嚴格規定。

在該規定中還特別註明嬰幼兒食品不得使用糖精。

所以,同樣是名字帶“精”的主兒,糖精可能才是真正的“害人精”。

對於糖精這一類的甜味劑,我們才真的應該少吃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