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狹窄能否介入治療,主要有哪些介入方法?

顱內動脈狹窄指的是腦動脈經顱底頸動脈管或枕大孔入顱後出現的血管管腔狹窄,包括頸動脈岩骨段、椎動脈顱內段以及遠端出現的血管狹,與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斑塊以及顱內外血管狹窄相關,其是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可危及生命,需嚴肅對待。


顱內動脈狹窄能否介入治療,主要有哪些介入方法?


顱內動脈狹窄可以行介入治療,主要包括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兩種。但並非所有的顱內動脈狹窄患者均適合介入治療,還需根據病變特點、疾病分型等多因素綜合考慮。

根據顱內動脈狹窄的長度和幾何形狀,可將其分為三型,造影顯示為同心性或輕度偏心性狹窄,長度<5mm則為A型;偏心性狹窄,長度在5-10mm,或閉塞,且成角>90度,近端血管明曲扭曲或閉塞,時間>3個月則為C型。在這三種分型中,A型、B型宜選擇介入治療,而C型病變則需慎重選擇。


顱內動脈狹窄能否介入治療,主要有哪些介入方法?


一、血管成形術

血管成形術又稱球囊血管成形術,其採用球囊導管,通過加壓注射對比劑或氣體使得球囊膨脹,狹窄的病理性血管得以擴張,從而恢復其原有的形狀,血流重新恢復暢通且供血接近正常。為保證療效,術前應充分利用影像學手段來清晰地顯示血管和其他血管系統的部位、長度、周圍情況、血流動力學改變等,術中造影應再次明確管腔狹窄的情況,包括狹窄的性質、部位、長度等等。術後應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

二、支架置入術

支架置入術是在X線透視引導下,將支架置於病變導管內,對狹窄或閉塞管道進行重建,也可新建通道和隔離異常通道,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置入的支架依靠其支撐力能撐開狹窄的管腔,使得內徑擴大,疏通血流。置入術後對可回收型內支架可進行回收,如果術後出現支架移位或其他併發症,也可能需要行內支架取出術。


顱內動脈狹窄能否介入治療,主要有哪些介入方法?


顱內動脈狹窄可行介入治療,但有一定的適應症和禁忌症範圍,建議患者在醫生的診斷下進行治療方案的選擇,以保證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