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比“癌症”更可怕

心脑血管疾病,比“癌症”更可怕

说到人类寿命的第一“杀手”,大多数人认为会是癌症,其实我国心脑血管患者已超过2.7亿,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率51%,已超过癌症死亡占比成为第一致死原因。而且心脑血管的致死率还在不断攀升,每3秒钟就确诊一名高血压患者;每30秒钟,就有一名高血压患者引发的脑梗塞;每12秒就有一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被夺去生命......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不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目前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也呈年轻化状态,40岁左右发病率持续增高,甚至二十几岁就有轻微病症,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也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比“癌症”更可怕

1、高死亡率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2、难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点。心脑血管老化可能会经过十年、二十年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会形成斑块、血栓,但这一切的老化,甚至血管堵塞50%,人们都是毫无察觉的。而发病却只需要几分钟,脑梗死、心梗,甚至夺去生命,比起癌症更加措不及防!

3、“不可逆”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6.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7.其他
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增长、性别(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种族、遗传等都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比“癌症”更可怕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号

1.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2.脑血管疾病
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康航如是说: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这个被疫情肆虐的2020,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无病无灾时的幸福,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身体在于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锻炼,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预防大于治疗,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更好的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角色。

最后,向奋战于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向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抗疫英雄志哀!铭记历史,关爱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