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惱怒的我們給無助的孩子貼“標籤”時:將無法贏得孩子的合作

你看現場給自己起的那麼兩件事,早上開車冒著濛濛細雨送孩子上學,當到達學校門口的時候交通擁堵(平日裡我要把車開到學校裡),臨時想到就地下車,便和婆婆做了簡單溝通達成共識。而孩子在專心聽車裡播放的故事,婆婆發現孩子腳上沒有鞋子,非常氣憤,直接拎著孩子就要下車(因為當時車比較多,我停在路旁,佔了非機動車道,婆婆非常著急)。同時把她的鞋子扔在了車下,讓她自己去穿,一直埋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讓你脫你偏脫。。。當時的我直接蒙圈了。

聽到婆婆如此批判孩子,我在想我們有多少父母都是這樣來教育孩子的,當出現任何問題第一想到的都是孩子的問題,都是孩子的錯,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當惱怒的我們給無助的孩子貼“標籤”時:將無法贏得孩子的合作

一、 我們作為父母,自身有哪些問題?

1、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作用,無論“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人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會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很多孩子被家長貼上了做事慢、膽子小、退縮、注意力不集中、不愛學習等等的標籤,孩子會因為這些標籤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甚至自暴自棄,不再相信自己。

2、我們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或生活方面不順,將心中的惱火波及到孩子身上,使得孩子成了接收壞情緒的垃圾桶。有時候孩子只能將這種情緒憋在心裡,又無力消化,會給孩子帶來非常惡劣的負面影響。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情緒比較平和的家長更容易教養出心裡比較健康的孩子。如若父母日常情緒比較惡劣,這種壞情緒不僅會傳染到孩子,更會讓孩子長期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成長環境,不利於孩子的心靈健康發展。

當惱怒的我們給無助的孩子貼“標籤”時:將無法贏得孩子的合作

3、父母總是喜歡不斷批評、打擊孩子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很多家長都會嚴肅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當孩子痛苦流涕的承認錯誤時才肯住手,他們認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知道錯了才是“真正的幡然領悟”,才能改過自新。其實,孩子並沒有想你想象的那樣大徹大悟,也許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只是為了躲避責罵或者捱打而認錯,下次他還會犯這樣的錯,我們把一切問題都歸結到孩子身上,深深的傷害了孩子的內心。

二、為了贏得孩子的合作,我們如何改變自己?

第1條、不給孩子貼標籤,鼓勵孩子慢慢成長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接受孩子慢一拍,和孩子一起找方法,鼓勵孩子多做嘗試,讓她按照自己節奏一步一步前進。

我家大寶識字量不多導致在一年級時出現讀語文課文有些吃力,同時我家樓下正好有一位同校不同班的小女孩那個語文書讀的朗朗上口。兩個人經常上下學一起,偶然間我聽到婆婆說我家大寶:你看樓下誰誰誰,人家讀的多流利,你怎麼就不行呢?你怎麼這麼笨呢?你沒事多讀讀啊! 

如果你聽到這些你會加倍努力讀書嗎?回答當然是NO,那段時間我家孩子非常煩感讀書,只要讓她讀出聲來,她全都拒絕。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找婆婆趕緊把這個事情好好共識了一下,想出了一些鼓勵的方案(比如:和她一起扮演角色的朗讀、讓她充當小老師帶領妹妹閱讀、給不認字婆婆充當小讀者等等)才慢慢讓她接受大聲閱讀的事情。

第2條、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調整心態、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把一切問題都歸結到孩子身上,深深的傷害了孩子的內心。我們往往想通過“教育”來塑造孩子,但是“教育”二字帶來的強大使命感和緊迫感恰恰使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與孩子之間要先有關係,後有教育。我們必須停止說教、停止指責,才能讓孩子接受我們。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暫時離開一會,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冷靜下來,如去倒杯水,去聽首音樂等等。墨菲定律說:“衝動時候所做的舉動,很可能會成為你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

”所以學會冷靜非常重要。

第3條、方法得當,引起共情,從而贏得孩子的心

當我們和孩子發生衝突時使用以下步驟可以讓我們的親子關係修復的很好,我不止一次運用這個方法解決了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衝突。

  •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當你聽到孩子抱怨別人指責他的時候,你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對他說:“你是不是感到非常氣憤呢?”要注意語氣和善,同時,要確定孩子的感受。
  •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同情不是說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是表示你真的懂得孩子的感受。如果你有一個類似的經歷可以給孩子說,暗示孩子你知道這種感覺,會讓孩子對你接下來要說的話更感興趣,也會讓孩子知道你“感同身受”。無形之中你就和孩子“結成了同盟”。
  •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在經過前面兩個步驟的鋪墊,接下來孩子就願意聽你說話了。你可以說一下如果是你經歷類似的事,你會怎麼想。
  • 讓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啟發孩子,學會解決問題,讓孩子獨立思考,比如家長可以說:“你看你有沒有什麼方法,免得以後再這樣尷尬或者被指責。”

如果家長能學著“和孩子做朋友”,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個體,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那就能“贏得”孩子的心,孩子也會樂於和家長分享學校裡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

當惱怒的我們給無助的孩子貼“標籤”時:將無法贏得孩子的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