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合理用藥的10大原則


老年人合理用藥的10大原則


隨著人體各臟器的功能逐漸老化,老年人服藥後,藥物吸收、代謝、排洩過程和不良反應與正常中青年人有著不同的規律。如果按照中青年的常規用藥經驗,往往會出現療效不佳、不良反應,甚至會引起嚴重的中毒或藥源性疾病。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科學合理用藥,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醫藥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當前令人擔憂的是,我國老年人服藥出現了以下三大現實特點:

1.藥物服用“加法”多、“減法”少!

很多患者喜歡多處反覆就醫,或許是“貨比三家”的心理在作祟!但不同醫院、不同專家給予的不同治療方案中,藥物品種越來越多,最後的結果是藥物服用“加法”多、“減法”少,甚至會出現多種藥效類似藥物同時服用的情況!

2.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之間發生碰撞。

中(成)藥和西藥之間不能實現全面的辨證施治,中西醫結合的特點之一,就是老人在服用西藥的同時,還在服用不同種類的中(成)藥。遺憾的是:很少有醫師清楚知道、且會告訴病人這樣聯合用藥存在的潛在風險。

3.保健品動搖並取代了規範診療的主體地位。

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下降,導致老年人聽信傳言,寧可自費購買保健品服用,也不願聽專業醫師的意見,最終延誤了規範的診療。


老年人合理用藥的10大原則


其實,專業的醫生會綜合權衡疾病救治與老年人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的特點,遵循老年人用藥的原則,給予最佳的藥物治療方案。這樣的原則主要有以下10條:

1.明確診斷後對症下藥

這裡要強調:診斷明確是合理用藥的前提。我經常會對病人和家屬這樣解釋:敵人還沒有瞄準,就不能輕易開槍!亂開槍非但不能打到敵人,還會誤傷自己人。

2.評估、監測肝腎功能後調整藥物

定期檢查老年患者的肝腎功能,據此及時調整給藥方案,包括藥物類別、劑量、給藥方式、給藥間隔時間和療程等。慎用或禁用有肝損害或腎毒性的藥物。平均每3~6個月評估一次相對較為合理。特殊的藥物,如服用華法林後INR指標的監測,平均1~2周監測一次也是需要的。

3.定期綜合回顧老年患者的所有給藥方案

往往可以從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不同藥物選擇和劑量選擇、治療方案的複雜性、藥物費用、患者依從性等方面來進行用藥適宜性的評價。

4.個體化原則

不同老年人的個體差異,決定了藥物應用需要個體化。專業醫生在用藥前,會綜合權衡病人身體條件、照護條件和經濟條件,檢查處方是否存在禁忌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最佳劑量的合理性、經濟性、便捷性。

5.特殊藥物進行藥物濃度監測

對於安全範圍窄、需要長期應用的藥物,可以進行藥物的血液濃度檢測,如地高辛、苯妥英鈉(抗癲癇藥)等。

老年人合理用藥的10大原則

6.使用必需藥物

藥物分為必需類藥物和輔助類藥物。輔助類藥物往往具有療效不確切、循證依據不足、費用昂貴等問題。專業、靠譜醫師的診療方案中,輔助類藥物的比例往往極低,這不僅反映了一名醫生的專業水平,也反映了這位醫生的醫德素養。

7.受益原則(受益/風險>1)

在藥物療效和風險需要選擇的時候,往往選擇“利大於弊”的藥物。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沒有一位醫生願意給病人使用“風險極高、受益極小”的藥物。

8.半量原則

即“小劑量法則”,國外常稱為“start low”、“go slow”,即從低劑量開始,緩慢調整用藥劑量。

9.試驗用藥(觀察用藥)、暫停用藥

在臨床工作中,有時候門診醫生會診斷性用藥,觀察藥物療效,從而間接判斷疾病診斷;在用藥過程中,需要加強藥物觀察,及時發現不良反應,及時暫停用藥。

10.“5種藥原則”

即老年人同時用藥以不超過5種為宜。正常健康人如果每天服用5種以上所謂的“藥物”(安慰劑),一段時間以後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健康人也會把自己當成病人看待了。

老年人合理用藥的10大原則

朱鑫璞

擅長:腦血管病的預防救治和健康教育;睡眠障礙、記憶障礙、頭暈頭痛的鑑別診斷與治療。(專家門診時間:每週六上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