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王廣宇講“負利率”


4月26日晚七點半,巴倫讀書會組織直播對話交流:負利率時代,該如何投資?對話嘉賓有“新實體經濟”理論倡導者王廣宇老師、《財經》雜誌主編何剛老師、由新書店老闆陳明霞老師。對話主要圍繞王廣宇新書《負利率》展開。現將聽講要點及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關於《負利率》一書。王廣宇著有《負利率》一書,副標題是“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中信出版社出版(2020年4月)。這本新書共分三篇、12章。第一篇,本質與認知。包括一到四章:旁瞻負利率;反思負利率;負利率與儲蓄;負利率與增長。第二篇,影響與透視。包括五到九章:負利率與消費;負利率與資產價格;負利率與投資;負利率與匯率;負利率與社會平等。第三篇,前景與選擇。包括十到十二章:負利率經濟體的未來;全球負利率的新課題;中國如何應對負利率。據老師講,負利率是一個宏大課題、是一個新生事物。在2014年曾經曇花一現過,寫了初稿,今年疫情期間重新把書稿拿出來做了修改完善,恰逢美聯儲3.15降息一降到底,再成熱點,於是就有了這本書。但這本書仍只是提出了一些問題,好多尚無答案,期待讀者一起交流探討。

2.什麼是負利率?老師講了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的維度。從實際利率看,負利率早就是現實了(名義利率不及通脹率,錢毛了,與物價相比,錢越來越不值錢)。這個好理解。現在的顛覆是,即使名義利率本身,也出現負的了。比較奇葩,但也不是無法理解,說到底,只不過是負的程度更深了一些而已。第二個維度是負利率的三個具體層面或者說場景的維度。一是央行層面,指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利率。這個具有導向意義。二是金融機構層面,即一般我們所理解的金融機構對金融消費者的存貸款利率。從存款利率而言,日本較為典型,一遇利率調整,就會出現保險箱賣斷貨的情況(用於放現金)。從貸款利率而言,丹麥日蘭德銀行將住房按揭利率設為負0.5%,比較奇葩。三是金融產品層面。比如國債利率(本質是國債收益率),也會出現負利率的情況。第三個維度是負利率為何產生的維度。與經濟困境、經濟低增長有關,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傳統的增長模型在發生變化,資本、原油的價格都變為負(資產價格全面崩盤),勞動力價格是否也會變為負呢(就是工作不掙錢,還得貼錢)?是一個挺嚇人的話題。傳統增長模型下,增長無非是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的函數。現在發生了哪些本質的變化呢?一是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二是技術的變化(當然技術本身也處於發展瓶頸期,技術紅利也在消失)。三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發展讓信息傳播更快,金融是基於信息的服務業,這樣就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對金融業影響大)。四是全球經濟調控方式趨同,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政府+市場)。

3.如何理解負利率與消費的關係。菲利普斯曲線講通脹與就業的關係,一般將通脹率控制在2%左右時,對增長、就業等總體情況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大多數政府對此是信奉的(MMT理論出現之前)。負利率下,人們一定會消費嗎?不一定。如果加上負面的預期,可能反而更不敢消費了。所以,負利率與消費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還需要再觀察。利率、消費、物價、通脹率、就業率,這樣幾個要素之間的連環影響關係,尚存在很多未知數。

4.如何理解負利率與投資之間的關係。負利率下,一定會帶動投資的擴張嗎?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會帶動政府投資的擴張。因為負利率讓政府債務變得無邊界了。但企業投資、個人投資呢?還說不準。這涉及一個經濟學上的爭論:金融與經濟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金融對經濟到底有沒有作用?老師講了三個理論。第一個是“金融壓抑理論”。一些發展中國家對金融價格做管制(利率管制),形成“金融壓抑”。結果會形成“道德風險”,大企業、國企容易借到錢,而真正需要錢的企業不一定能借到。第二個是“金融深化理論”。政策操作上就是利率市場化,結果利率會趨高(在資金短缺情況下)。問題在於,願意付高利息的人,一定是賺錢最好的人嗎?顯然不是。這樣就形成“逆向選擇”。一些冒險的、造假的(財務信息)甚至賴債的(從開始就沒打算還),粉墨登場,行走江湖。第三個是“金融約束理論”。2008金融危機之後出現,試圖將金融壓抑、金融深化二者捏合在一起。對利率既要市場化,又要加以管制。稱之為騎牆理論。但是在負利率下,以上三種理論都失效了,都不適用,在理論上出現了空白。負利率、零利率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是大事件。老師講到,未來金融是否會成為一種公共產品呢(政府提供就可以了)?似乎也有想象空間。這問題姑且記下。

5.人類進入鉅債時代。據測算,全球人均負債為23.5萬美元。負利率,意味著消除債務。這可能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金融只是表層,實體經濟才是根。目前的無限制印錢,大概率是會催生大面積的通脹。人們的財富在縮水、在消融。所以說,“銷金時代”和“貨幣狂潮”是目前可觀察到的兩個最重要特徵,迫使我們做一些深層次的思考。

6.負利率下的應對策。企業層面三條:第一,要把金融作為核心資源去考慮。第二,做新實體經濟(很多企業都要重做一遍,不能再用過去的老思路做企業了)。第三,一定要用全球化思維、視野做企業。個人層面:鍛鍊身體+多學知識。讓自己身心強大,好的體力、好的智力。也就是提高免疫力、適應性。除此沒啥好的對策。

7.關於幾本相關的書。《負利率時代》是一本老外寫的書(該人最先提出“新常態”一詞),主要是翻譯搞了標題黨。其觀點“貨幣買不到增長”很好,有利於破除“央行崇拜” ,迴歸實實在在解決真問題的正途。 討論金融脫實向虛,不能簡單說“金融是服務員,是服務食客的,現在自己變成了食客”,而要從商業邏輯看一下,為何投資不賺錢?真問題是實體經濟不賺錢, 金融脫實向虛,很可能還只是表層的問題。誰綁架誰,不易說清楚。現在全球很多地方都進入了低效、無效循環(甚至是金融自循環)。《利率史》是一本厚書,1962年寫的,有價值,裡面幾乎沒講到中國。說明我們在金融方面的全球影響力不行。提到自己寫的《2049:智能崛起》一書(2015年寫),預言了信息技術產業的前景,特別是強調了人工智能的趨勢不可改變。講到自己讀的書,《生活與命運》,寫前蘇聯的,《青花瓷的故事》,有金融史在裡面。

8.關於最後陳述的兩個觀點。第一,中國在金融問題上仍是發展中國家。不可自言強大,儘管有全球最高的儲蓄率,有宇宙第一大銀行。好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市場化水平不夠。還很落後,有相當大的差距。比如最近的負油價事情,也體現出這種落後。第二,我國貨幣當局一直在努力將負利率、零利率的到來向後延,以加快準備,爭取主動。周小川、易綱都有論述。負利率本質是現金稅,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政府無能的表現。如果被動、被迫進入負利率時代,各種調控政策和工具的效果將更難把握。

9.關於負利率時代是否應買房?要做兩個判斷:第一,想清楚自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不要搞投機。房住不炒。好多是衝動性投資。要防止對家庭資產負債表帶來大的衝擊。第二,要有足夠的金融知識。加槓桿不宜多。必須摒棄房價必漲的思維定勢(已是過去式)。

10.建議要學一點金融知識。投資要做配置。不要把任何一個投資行為看作最好的投資,不存在這個最好。相比於投資新基建,更應當投技術創新,抓住錢便宜的機會,加緊補技術的短板。提高財產性收入,早已寫入中央文件,北京、上海的平均家庭資產據說已達到八九百萬元,學習金融理財顯然很重要。可以把賺錢作為一種愛好,讓自己的錢保值增值。

(2020.4.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