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局外人》:從三個角度,解析默爾索的精神實質

1957年,阿爾貝·加繆在諾貝爾獎頒獎晚宴上的演講中說:“無論我們作為個人有著怎樣的弱點,我們職業的高貴卻永遠紮根在兩個並不容易堅守的承諾里:對於知曉的事,絕無謊言;對於任何壓迫,反抗到底。”

這是加繆對於作家使命的理解,我們從加繆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堅守這兩點。

如果說《鼠疫》的主題講的是誠實與誠摯,那麼《局外人》則是二者兼有:這本書講述一個人,這個人叫默爾索,他從來不說謊話,對於知曉的事情直接坦白,但卻因表現得太過真實,而因此喪命。

默爾索以自己的形式反抗無形中的壓迫,“我怎麼都行”的生活態度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反抗,這是他自己的生活態度,卻成為人們看待他的角度。

重讀《局外人》才真正看懂默爾索。看似加繆創作了一個“荒誕”的人物形象,其實細細品讀這本書發現,在默爾索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既感動於他作為平凡中“英雄”形象的作為,又對他“懦弱”的一面感到些許惋惜。

今天,我們從三個角度解讀默爾索的精神實質,看其中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及對我們人生的反思和警醒。


豆瓣9.1分《局外人》:從三個角度,解析默爾索的精神實質


01 看似默爾索是一個社會邊緣人,其實他是一個真正特立獨行而活出自己的人

之所以默爾索被看成是社會的“局外人”,是因為在社會規則中,他是一個不遵守規則而表達真實自己的人。

小說中默爾索的人生看起來是荒誕的,他因為不在母親葬禮上哭泣,而被指控是犯了罪,導致被判死刑。在現實中,這很荒誕,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既定社會秩序是什麼,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規矩”。如果不按照這個規矩行事,那麼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遵守規矩的人,就是不和大家走在一起,而另闢蹊徑的人。

默爾索違反的這個社會規矩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這個行為所衍生出來的負面道德,就是不孝順母親,從而延伸出默爾索把母親送到養老院,一系列事情串起來,默爾索被判定為“不孝”之人,這是社會容不下的行為。

據默爾索說,他之所以把媽媽送到養老院,是他一個人無力承擔照顧母親,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對母親來說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之所以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哭泣,是他表達的真實內心感受,他覺得母親逝去是重新開啟生活,沒有必要為母親的重生而哭泣。

加繆曾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不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被判了死刑,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個真實的,敢於活出自我的人。我們知道,在現實社會中,能夠活出自己想法的人少之又少。

倘若與其他人的行為不一致,就被判定為不合群的人,甚至還會遭受議論紛紛,所以有勇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說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真的很難。

有多少人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言不由衷的事,只是讓人看起來他是和大多數人是一致的,但內心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最可怕的不是說謊話,而是說謊話已經成為習慣,人們已經變得麻木,已經把與大家一致的行為作為融入社會的標準。

一旦有人獨樹一幟,就會被判定為“局外人”,被判定為不合群,不好相處的人。

默爾索就是這樣的人,我們又曾何嘗不是“局外人”,只是缺少默爾索那種從不說謊話,勇敢做自己的勇氣。


豆瓣9.1分《局外人》:從三個角度,解析默爾索的精神實質


02 看似默爾索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其實他在反抗社會秩序的無形壓迫

“我怎麼都行”是默爾索的口頭語,別人跟他徵求意見,他總是說這句話,看起來他是一個消極對待生活的人。

當默爾索的女友瑪麗問他是否要結婚時,默爾索說“我怎麼都行”。這在眾人眼中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表現,面對婚姻大事,默爾索竟然說隨便,都行,都可以。

在他的意識裡,沒有所謂的主見,也沒有所謂的規劃,只是一味地像是在混日子。就連他拿著槍朝著那個與朋友打架的阿拉伯人開了四槍,他都不曉得原因是什麼,只是記得彷彿太陽光刺激到眼睛,下意識裡開了槍。

被逮捕在監獄裡的默爾索,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失去自由,他也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直到後來真的被判了刑,他終於醒悟他的生命即將終結。

默爾索是一個“懦弱”的人嗎?從他遇事毫不在乎,隨遇而安的角度來看,他確有懦弱的一面,他對於死刑的判決沒有上訴,或者還是以隨遇而安的態度錯過了上訴期,他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論,不知道自己都說了些什麼,也許並不是辯解,只是把想說的話真實地表達出來,描述一下當時的場景。

默爾索隨遇而安的行為,其實是他對於所謂社會規矩的無形反抗。正如作者加繆所言,對於任何壓迫,反抗到底。

默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我怎麼都行”,實則是反抗壓迫。如他對上司的態度,他因母親去世連著週末請假,上司不太願意,他知曉上司的心意,卻沒有表現出來,結果他以渾渾噩噩地度過週末而結束一週的時間。

他對母親的守靈和葬禮也是聽之任之,看門人請他喝牛奶咖啡,他就喝,有人問他吸菸,他就吸,他觀察著周圍所有人,包括母親的好友。

母親葬禮的一系列秩序,對默爾索來說是一種“規矩”,在他的內心,他不認為母親逝去必須要履行這樣一套秩序。母親的離去是重生的開始,一切虛假的事後行為都是虛情假意,所以他表現得淡然,隨遇而安。

在大多數人看來,談戀愛之後就要結婚,婚姻是人生必經歷的階段。而默爾索表現出對於婚姻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能由此說明他不愛瑪麗。只是他覺得戀愛並不一定要走結婚這條路,他隨瑪麗的心意,聽瑪麗的心願。

包括默爾索臨刑前拒絕神父的禱告,他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想和其他死刑犯一樣受到三次禱告之後,靈魂得以超脫。這些只是一種說法和意念而已,實際上並不能改變將要死去的事實。默爾索抗拒,拒絕,即使生命即將結束也在所不惜。

從始至終默爾索都在對抗任何形式的壓迫,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對抗,送他走上人生末路的正是這樣反抗的力量。

身為“局外人”其實就在是反抗公眾認為一致的行為和處事方式。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同樣公眾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確,有些偏見和執迷不悟可以殺死一個人,就像殺死默爾索的不是他傷害生命,而是他威脅到大眾口中的所謂的一致行為,所謂的秩序。

豆瓣9.1分《局外人》:從三個角度,解析默爾索的精神實質

阿爾貝·加繆


03 看似默爾索是一個荒誕不經的人,其實他在荒誕的盡頭獲得重生

加繆說,“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默爾索對於知曉的事情,不說謊話,活出真實;對於任何形式的壓迫,敢於反抗,他的所作所為看似荒誕不經,不合常理,但卻深深地暗示生命的真實、執著和勇氣。

對於默爾索的結局,我們或許表現得唏噓,我們不知道怎麼去看待這樣一個人,他真實地表達自己,卻還是被公眾的既定看法所殺死,我們該做些什麼,能夠使默爾索的真實表達流暢無虞,能夠在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之下做自己。

或許這就是我們要追尋的自由與平等。

令人欣慰的是在小說的結尾,默爾索的真實與勇氣,並沒有終了,他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

“我也一樣,我也感到準備好,把一切從頭來過。”

“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和我如此相像,終究是如此友愛,我覺得我曾是幸福的,現在依然是幸福的。”

就像默爾索的母親一樣,逝去意味著重新開始。“如此接近死亡的時刻,媽媽也該感到解脫,並準備好把一切從頭來過了”。

在重生的世界裡,他依然拒絕說謊,他將誠實地訴說真實的話語,誠實的人受到大家的尊重,他也一樣,他也獲得應有的尊重,不會被排除在外,不會是“局外人”,不是社會邊緣人。

在重生的世界裡,他不需要反抗任何形式的壓迫,因為那裡沒有壓迫,人們尊重每一個能夠表達出自己真實想法的人。

在母親的葬禮上也不必哭泣,因為哭泣不是表達愛意的唯一符號,還有更多的表達的形式,比如默爾索可真摯地說出他對母親的祈禱,願母親在新世界裡重新開始生活。

在愛人面前,可以不說“我怎麼都行”,可以不用對抗的方式反對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矩,因為在新世界裡,沒有規矩的束縛,可以自由地表達。如果認為相愛不一定結婚,就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重生之後,默爾索不再是一個“局外人”。

綜上,默爾索的精神實質,實際上他是一個誠實,拒絕說謊話的人;他是一個敢於反抗任何形式壓迫的人;他是一個靈魂昇華,獲得重生的人。

通過解析默爾索的精神實質,我們發現,其實我們都是不同模樣的“默爾索”,願我們如默爾索一樣,做一個誠實,勇敢,真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