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2020年,很艱難的一年。在疫情爆發前,很多中小微企業其實已經很難了。過去兩年,很多家庭更是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P2P暴雷,米缸早已見底。

疫情海內外全蔓延,伴隨著全球經濟低迷,這場困局的另一面就是企業停擺,減薪裁員。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和疫情同步到來的是貨幣貶值和裁員潮,房地產、房屋中介、車企、互聯網企業、餐飲、中小微企業、出口企業、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企業都在裁員或有裁員苗頭。


全球的蝴蝶都在唿扇翅膀,除了風口浪尖的少數行業,沒有誰能倖免。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被迫推搡在裁員潮裡,宛如鏈條傳導一般,失業潮已來襲。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企業的命運

決定了普通人的命運

疫情影響下,繼電子製造業、汽車業大裁員事件後,家電行業似乎也未能倖免。


前段時間就有網友爆料稱海信、海爾都正進行裁員降薪等經濟手段“自救”,其中,海信被指將大裁員約1萬名員工。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海信集團在說明中表示,家電行業國內外市場均出現較大規模下滑。海信海外業務收入超40%,經營形勢更加嚴峻。

海信集團某前員工也曾向記者透露過,“2019年底正常休假後,因疫情原因,2月10日復工上班,結果剛上班就接到HR的通知,說是因為2019年績效不達標,我就被裁了,公司賠償了N+1的工資。其他部門裁員情況我就不清楚了。”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12日,海信集團官方發話聲明關於海信定量裁員的信息並不屬實,此為公司優勝劣汰。


也就是公司採取高管帶頭降薪、通過末位淘汰加速員工隊伍“優勝劣汰”等措施,激發全體員工鬥志,層層傳遞壓力、提高系統效率,以穩住業績,且通過逆境鍛造更加健康的企業肌體。


家電行業,也不過是在逆境裡苦撐。


大型企業裁員輿論漩渦中,還有房地產龍頭企業碧桂園。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南都記者曾在碧桂園年報看到,該集團在職員工數從2018年底的131387人,減少到了2019年底的101784人,下降29603人。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因集團2019年員工數比上年末減少約2.9萬人,也就引發了外界市場對碧桂園“裁員3萬人”的猜測。


後來,碧桂園內部人士回應,集團2019年員工數比上年末減少約2.9萬人。其中集團將部分輔助性、勞動密集型崗位如案場服務、保安、保潔以市場化方式提供服務,這部分相當於轉崗,大約2.5萬人。


現下,大部分人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很多人入賬無限趨近於0,企業沒錢賺了就只能從人力資源下手,很顯然現在可能壓榨勞動力都不好使了,只能大規模裁員,今年丟工作的人不要太多。

疫情困局下,企業的命運決定了經濟的命運,也決定了我們普通人的命運。


體質弱的人會先倒下,體質差的企業會先倒閉。


時代的變數沒有痕跡可循,企業的明日今天難以預測,職場的沉浮不存在下集預告,而那些被裁的員工,生計自然成了愁事。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企業不珍惜羽翼

很容易物極必反

說實話,經濟困局之下,裁員是企業的權利,開源節流,無可厚非。


在車市環境惡劣的環境下,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汽車市場滑坡仍在持續,而本土品牌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


但吉利汽車的各種降薪處理方式和其他企業相比,卻引發了網上不少人的不滿。


近幾日,一張吉利汽車員工自願降薪申請書的照片出現在網絡上。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請書內容顯示:

“在汽車行業整體市場面臨巨大挑戰的形勢下,本人自願申請下調工資及年終獎金xx元作為經營共擔金。


具體申請如下:


1、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工資中,每月工資下調xx元,如果當月工資低於應下調額度的,則差額部分順延;


2、剩餘部分於2019年年終獎金中調整,如2019年年終獎金低於應調整額度的,則差額部分於本人2020年2月至2020年6月月度工資中調整,直至完成全部調整金額。”


而後,知乎也有匿名網友爆料,吉利原先的2521機制變為2422,即是20%先進,50%中游,20%後進,10%淘汰。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雙休變單休不給加班費,有消息說要全部重新定崗級(社招之初是按工作年限定崗,現在重新評定)。


說白了,這就是名義上不裁員,實際上一定比例的員工沒績效只發底薪,也就是變相逼人走。


15日時,吉利集團副總裁楊學良在對“降薪風波”進行了回應:

“所謂‘自願降薪’是一個激勵機制,此外,此次降薪並非針對全體,範圍為 8 崗以上員工。”


而這個所謂的8崗,就是吉利內部的等級劃分以及薪資待遇標準,其中 8 崗乃高級經理級別。


很明顯,吉利一直在努力試圖淡化這件事的負面影響,吉利宣稱的不裁員不降薪,是為了“渡過車企寒冬”所採取的措施。


吉利遭到口誅筆伐最大的原因,無非就是說辭過於遮遮掩掩,欲蓋彌彰。


依法裁員並不一定會成為企業負面,有的裁員甚至可以在財報上立竿見影起到正面效果。


互聯網企業此前在效益好的時候用工也存在大量冗員情況,這一輪裁員潮只是迴歸正常管理規律。


可明明就是0成本的立牌坊,倒不如坦蕩一些作為一種管理經營常態的選擇存在。


如果反過來還想借機羞辱自己員工一頓,對底層員工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物極必反,企業不懂得珍惜員工的羽翼,很容易在寒冬中把自己繼續前進的雙腿砍斷了。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失業潮裡

業績和技能才能自保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如果對經濟活動的限制措施延伸至今年三季度,且財政刺激舉措無法支撐收入和消費開支,經濟下跌會進一步加深。


經過這場疫情下企業裁員的洗禮,也更意味著,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將越來越難進。


當然,高福利在高失業的情況下同樣意味著高負擔,這世上很多事物也沒有絕對的靠譜性。


但往往生活的殘酷,更加針對普通人。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對於企業高管來說,裁員或降薪只是拿多拿少的問題,但對於一般員工,裁員或降薪直接關聯到生活乃至生計,甚至是一次命運的轉折。


底層裁員叫裁員,高層裁員叫不耽誤發財。


有個讀者和我聊過,早在2月剛通知延遲復工的時候,就覺得苗頭不對了。


在他感受到裁員潮的時候,是從工資少了2000塊開始。


實際上,公司這兩年來一直有在變相裁員,今年大環境迎來了“裁員潮”, 公司也開始大動干戈了,省公司不斷給地市分公司施加壓力,或者由省公司直接動手。


他從進公司沒多久就一直負責管理出單員這塊,去年年底陸續有收到消息說要精簡出單員,可能是以前虛張聲勢造成的影響,每次發通知跟經營單位說要重視 得到的答覆都是“這些工作都是表面功夫而已”“名義上這樣做,實際上人還是沒少”等等之類的話。


結果今年第一批被拿來開刀的就是出單員,後來收到省公司的最新郵件通知,不在名單內的人由人資負責轉崗調整,這意味著轉崗降薪或者直接賠錢解除勞動合同,因為選項就擺在那裡了。


很不幸,他自己也在那200多個人裡面。


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吧,好像是小時候你被告知要好好唸書已經很努力了,可還是在中游晃盪,為什麼那個學霸一直能運籌帷幄榜上有名?


又好像是你長大後你為教導要努力工作,自覺已經很拼命了,可還是倒在裁員潮,為什麼隔壁部門的就能穩如泰山?


生活彷彿和你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人生好像總是一團糟。


可是,雪崩的時候沒有一個山腳下的人能全身而退。


這是一個適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時代。數字化科技化發展下,這批人註定要被替代,或許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這次的失業潮裡,就是在提醒我們,職場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不管是裁員潮,還是其他危機關鍵時刻,最後都是業績和技能保命。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那麼,裁員潮裡,被裁的更容易是哪類人?


先裁沒背景的畢業生,再裁無優秀績效的普通員工,最後留下不是有實力的就是有背景的。


那些沒有任何熱愛、奮進心態的人,不會學習的人,在職場裡面是很難長期生存的。很多人職業生涯最大的問題,是不熱愛,是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


相反,在工作上,能實現自身價值的人往往不容易是被裁掉的那一個。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想要賺錢先要值錢

想要升職先要增值

不進則退,這個時代更是如此。有句話說的好,若抽不出時間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最終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面對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19年時,招商銀行曾發佈了一份《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


中國高淨值人群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是12%(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而有錢人之中的有錢人(投資資產超過5千萬),其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7%。


看完特別扎心吧,這個社會就是這麼又俗又功利,勤勤懇懇工作的人,一年到頭賺來的錢還不如有錢人的零頭。


而且成功是有倍增效應的,馬太效應的推動,就是在告訴我們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


社會規律現實得讓人特別沮喪,可這難道就註定鹹魚一輩子翻不了身不成?我看未必。


想要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得先找到成功的起點和突破口,進入成功的良性循環。整合自己有限的資源,實現重點突破,鞏固突破的成果,慢慢積累優勢。


這就如同創業者有了第一桶金,才會有接二連三的好事不斷髮生。


當然,也需要契機,跳出某個牢籠我們需要積蓄力量也需要一個契機,如此才能以更大的幾率跳出去。


在職場中,馬太效應理論也經常發生,老闆和領導,往往更願意把信任和鍛鍊的機會留給他們。


這些人,做好一件事情的成功率會更高。這些人,更具有職場上的不可替代性。


做一個自我驅動型的員工,別把自己的眼光僅放在那8小時之內,你就能順利上岸。


海信大裁員、碧桂園2.5萬人轉崗:別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人生有的時候不一定是一場馬拉松賽事,而是在叢林裡行走,循著前人的經驗摸索,時不時走一些彎路,道路並不會因為走得多而順暢,而危險卻會隨時而來。


時代的進步註定會淘汰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盒飯,如果你不有所作為,尸位素餐,也會被淘汰出隊伍。


要想改變,就得在沒有能力打破的時候去適應規則,把規則弄透,從規則中找到機會,建立新的規則,那時你就是強者。


知乎有個答主的話說的深入人心:

世界上沒有永不陷落的臨東城,我能做的只有在寒冬來臨之際盡一切可能儲備好過冬的糧食。


在該奮鬥的年紀一定要努力,越奮鬥,你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多。


小互動:今年的你失業了嗎?有沒有年底辭職的小夥伴?歡迎留言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