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嚎啕大哭?

秋原历史


宋仁宗驾崩后,辽主耶律洪基号啕大哭的记载出自宋人笔记《邵氏闻见后录》: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如其祖宗陵墓。多少有点夸大。笔记并不等于正史,可靠性有待商榷。

辽主耶律洪基号啕大哭的记载真实性与否姑且不论,假设是成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耶律洪基担心的是两国之间和平的不确定性。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换取了皇位,宋建立后曾经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祖曾经设置封桩库,希望用金钱收购燕云十六州,收购不成就作为军费武力夺取。可惜的是,宋太祖壮志未酬身先死。

宋太宗即位后,灭北汉,当时将士已经疲惫不堪,粮饷也后继不足。宋太祖执意前进,致有高粱河之败。相比于宋太祖,宋太宗在军事上还是稍逊一筹。此役宋太宗腿部中箭,差点丧命。

雍熙三年,宋太祖兵分三路进军燕京,东路军冒进,导致歧关沟溃败。西路军监军王侁对杨业(杨老令公)有成见,对于杨业暂避辽国锋芒的建议持反对态度,杨业由于是北汉降将忧谗畏讥,只得从命。临行前,杨业让潘美在陈家谷口安排弓弩手接应,潘美失约,杨业全军覆没,被俘后绝食三日而亡。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

景德元年,萧太后侵宋,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宋真宗的到来,宋军士气大振,辽国主将萧达凛被宋军劲弩射死。宋辽在澶州城下签署澶渊之盟。宋以“岁币”换和平,宋辽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自澶渊之盟以来,宋辽之间一直保持着和平相处的状态。宋仁宗驾崩时,宋辽距离澶渊之盟的签订已经半个世纪。宋朝更换皇帝,就意味着宋辽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变化,宋仁宗朝与辽道宗朝因为没有战事,相对关系还是不错。

其次:耶律洪基是一位比较亲宋的皇帝

耶律洪基在《天龙八部》中是一位时刻想着侵宋的皇帝,其实不然。耶律洪基非常喜欢汉文化,他是一位亲宋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去世前还曾嘱咐太子,与宋交好。

最后:宋仁宗的人格魅力

宋仁宗是第一个庙号称“仁”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宋朝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他的宽仁使名臣们有了一个发展的舞台,作为治世之君,宋的繁荣让耶律洪基倾慕。《宋史》给宋仁宗的评价是:

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

综上所述,宋仁宗驾崩后,耶律洪基哭一场,有出于真情的部分,也可能有作秀的成分。


鱼羊读史


这个史料引用就有问题,正史并无此记载,而且很明显这话不可能是耶律洪基说的,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故事。如果硬要往耶律洪基身上套,只有一点可以贴得上:耶律洪基确实不是好战分子,尤其不愿意跟北宋开战。

所谓耶律洪基大哭,见于《河南邵氏闻见後录》: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河南邵氏闻见後录》是南宋绍兴年间的进士,邵博的个人作品,经史子集大杂烩,不是历史,更不是官修历史。所以,它可以当做文学作品阅读,或者史料参考,不可当做真实的历史。

首先邵博的这段记载,无论《宋史》还是《辽史》都没有记载,同时这段记载可谓漏洞百出:

  • 1.四十二年不识兵戈,不知道邵博是怎么计算的

宋仁宗去世是1063年,42年前是1022年或者1021年。我查了一下史书,宋辽之间没有战争发生。1022年有一件大事:宋真宗驾崩,宋仁宗即位。那一年耶律洪基10岁,在位的是他爹辽兴宗。

宋辽自澶渊之盟后,就没有发生过战争。澶渊之盟发生在1004年,距宋仁宗驾崩已经五十九年。期间只有1033年,发生过一次“重熙增币”事件,大宋被辽讹诈了一笔钱,没有发生军事冲突。

所以,这个42年莫名其妙,居然很多人不问青红皂白跟风说事,唉!

  • 2.耶律洪基执使者手恸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耶律洪基与宋使见面,那是外交程序,一国皇帝怎么可能在外交场合做出如此举动,这叫失礼,而且是对他辽国的侮辱,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 3.给异国皇帝建衣冠冢,耶律洪基脑子里进了多少吨水

衣冠冢不好建,因为对方是皇帝,还是别国皇帝,你按什么规格建?低了不行,高了也不大合适。建完以后怎么祭祀?谁祭祀?按什么礼节祭祀?都是问题。耶律洪基自家的祖宗那么多,还拜不过来,怎么会无事生非给自己再弄出个祖宗来?

  • 4.宋仁宗的御像,被历代辽帝当祖宗供奉,更是无语

这个就不是玩笑了,而是编者自我娱乐!分明是在作践辽国人嘛!

是的,从记录行文方式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邵博阿Q式的自慰!南宋绍兴年间是什么状况?被金国人打得抱头鼠窜,接近亡国的时候,宋人一方面怀念宋辽和平时期,另一方面企图通过自大的方式,找回一点心里安慰,如此而已!

不过,耶律隆基不愿意跟宋为敌倒是真的。耶律隆基是辽国败亡的罪魁祸首,此人很昏庸,不辨忠奸,生活奢靡。他跟宋徽宗很类似,是个文艺青年,诗词书画,音律赋咏,无所不通,还比宋徽宗多一个弓马射猎的爱好。

辽国就是在他的统治下迅速滑落的,这家伙最令人不齿的是,耳根软得很,曾经听信奸佞之言,杀了皇后,逼死太子。若不是先辈打下的基础好,大辽在他手上就完蛋了。

这样一位一心贪图享乐的家伙,又热衷于汉文化,每年又坐享大宋的供奉。所以,耶律隆基从心眼里不愿意与宋为敌。苏辙曾经出使辽国,见到过耶律隆基,回来后评价他说:

“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耶律隆基临死前,还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孙子,即辽国末帝天祚帝说:“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不愿意与宋为敌,不代表愿意给宋皇当孝子贤孙,邵博扯得有点大!

开头说这个故事有点张冠李戴,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宋真宗与辽兴宗之间的事。

宋辽澶渊之盟后,辽国罢兵,修兄弟之好,辽兴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婶。宋辽之间百年无战事,就从这里开始,以至于两国边境“戴白之人未尝识兵”,连白发老人们,都没见过打仗。《契丹国志》记载了宋真宗去世时,辽兴宗的悲痛心理:

“宋真宗上仙,薛贻廓报哀入境,幽州急递先闻。帝不俟贻廓至阙,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已下皆为沾涕,因谓宰臣吕德懋曰:「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洎约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遐,况与吾同月生,年大两岁,吾又得几多时也?」因又泣。”

辽兴宗听闻消息,不等报丧的宋使到,就先为宋真宗举办了哀悼,令所有后妃以下一律戴孝哭丧。他哭道:皇兄仅比我大两岁,他走了,我也为时不多了!辽兴宗还回忆了与宋真宗的交往史,以及对新帝宋仁宗的关怀和慰问等。

曾有一次,因为臣下提到了“恒”字,被辽兴宗斥责冒犯了宋真宗的名讳。为了避讳,辽兴宗苛严到连僧人的法号都要避讳。《契丹国志》的真实性虽然也有争议,但是这是一部“奉敕”编撰的史书,所选择材料,以官方资料为准,可信度很高,至少可以看作是严肃的史籍补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太多,本来是好事,但是作为后人,如果不加识别地接纳,不分场合地乱用,难免闹笑话!


寻根拜祖


公元1063年,宋朝第4位皇帝仁宗赵祯去世,宋使将消息传到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嚎啕大哭,要给建衣冠冢,还要尊御容为祖宗,这事儿记载在《邵氏闻见后录》,由宋人邵博及其门人写的笔记,记载一些当时的轶闻趣事,该书在后世均被收录在小说类书籍里,说白了,可以当小说看。

宋仁宗赵祯画像,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

其实牵扯到宋仁宗和耶律洪基的,有两件事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都记载于《邵氏闻见后录》,一是宋仁宗送自己的画像给耶律洪基,看后匍匐大拜,感叹如果生在中国只能做宋仁宗的小跟班;二是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嚎啕大哭,要为其建坟立碑,奉为祖宗,这两件事,真的可信吗?

图为佛舍利五重宝塔中的铁塔、银塔、金塔,为当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怀念母亲萧太后所造。

画像的事不细述,这里只说宋仁宗去世的事儿,《辽史》记载宋仁宗去世,只有两句话“宋主祯殂,以侄曙为子嗣位”,没啦,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边的记载“窃见大行晏驾,已近旬日,其告哀契丹使者犹未进发,兼闻不曾素戒使者对答继嗣之辞”,仁宗死后,宋派出使者告诉辽皇帝耶律洪基,可是好多天了,耶律洪基还没派出使者往宋参加丧礼。

图为宋仁宗的永昭陵,在巩义。

什么意思,耶律洪基知道仁宗死了,会过了好多天都不派出使者?还嚎啕大哭?仁宗和西夏开战时,辽趁机圈占土地,最后是增加给辽岁币才罢了,后来的耶律洪基擅自破坏宋辽边界,侵占宋地,宋神宗被迫退让才收手,这就是澶渊之盟后的两国真正和平吗,实质上澶渊之盟,是宋向辽纳岁币,主动一方在辽,耶律洪基会为了宋仁宗保持双方和平而痛哭流涕?《邵氏闻见后录》也仅是对仁宗美溢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