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家產業技術研究院背後的寧波大格局

68家產業技術研究院背後的寧波大格局

雅戈爾智能工廠

近日,一個振奮的消息傳來,北京大學寧波海洋藥物研究院正在馬不停蹄地推進建設中。疫情也沒能影響寧波向高質量發展的疾疾腳步。這意味著,寧波即將擁有它的第69家產業技術研究院。

近2年來,一所所高校、一個個科研院所的落戶,讓寧波成為一塊異軍突起的創新高地、一片天下英才競相湧入的創新熱土——

上海交大寧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航寧波創新研究院、哈工大寧波智能裝備研究院、大連理工寧波研究院、西北工大寧波研究院、天津大學浙江研究院、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寧波智能技術研究院……

這一系列大手筆背後是寧波的大格局。寧波希望通過把研究院及其本部科研成果與寧波產業緊密結合、轉化落地,賦能寧波傳統產業,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並輻射服務全省相關產業發展,有力支撐浙江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高地。

創新資源集聚的“蓄水池”

城市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然而,作為新一線城市,人才底子先天薄弱的寧波要佔得先機並非易事,以研究院的名義招攬各方人才成為一條必由之路。

今年3月,產世寧入職北航寧波創新研究院剛滿一年。回憶起一年前來到寧波面試的場景,他感到些許玄妙。

下了車,耳邊響起一陣熟悉的螺旋槳轉動聲,他抬頭一看,一架直升機徑直劃過,又緩緩降落在一座高樓後面,“第一次來寧波,好像還不錯的樣子。”

產世寧對天空有著近乎執著的感情,本科到讀博都在北航學習飛行器相關專業,博士畢業之後,又到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做博士後科研。

“2018年和一位同行談及出站後去向時,他向我介紹了北航寧波創新研究院。先進飛行器與空天動力創新研究中心是這裡聚力打造的六個創新研究中心之一,與我的專業十分吻合,加上寧波政府在科研平臺、人才方面都有大力度支持。沒有太多猶豫,我來了。”

產世寧是帶著關鍵技術來的。他現在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種新型技術,克服傳統動力技術燃燒條件不足、能量損失過大的問題。未來,這一技術將在航空動力、清潔能源領域“大展拳腳”,為能源電力、航空動力、汽車動力技術產業提供有力支撐。而寧波,萬億級的汽車產業又恰恰是第一大產業。

2018年,美國的楊教授帶著項目來到寧波。經過5天4次飛行談判,他決定把降溫薄膜放在寧波實施產業化。這項全球頂尖的技術,讓楊教授和他的團隊成為世界各國爭相邀請的對象。選擇寧波,用團隊成員王明輝的話來說,是因為他看到了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量產的希望。

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降溫薄膜的原理是用特殊處理的膜將熱量以紅外輻射的方式傳遞至外太空,整個過程沒有額外的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對於減緩地球變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項技術可以被廣泛運用於節能建材、冷鏈產業、光伏產業等各個領域。以建築材料為例,鋪設10平方米降溫薄膜,室內降溫效果相當於一臺1匹空調。

量產,首先要解決的一定是廠房。王明輝坦言,之前在深圳、廣州考察的時候,廠房用地一直是“卡脖子”的問題,他們幾乎找不到合適的地方能夠滿足一年150萬平方米降溫薄膜的生產。到了寧波之後,奉化早早就為降溫薄膜項目物色過渡廠房。“最多跑一次”還不夠,奉化還組建專門團隊,為項目審批“上門服務”。僅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第一條生產線成功試運行,並完成首批產品下線。這樣的速度是王明輝在其他城市“想都不敢想的”。

對項目、行業發展前景及寧波潛力的綜合考量,讓王明輝舉家落戶寧波。而與他一樣的還有團隊中的絕大多數人,其中不乏院士、世界頂尖科學家和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學者。

記者從市科技局瞭解到,全市68家研究院已聚集各類人才超過3萬名,其中研發人員佔比超過70%;擁有院士、傑出青年等高端人才276名,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112項;擁有國內外有效發明專利超過3600件。而2018年以來引進的20家研究院中,科研人員有1000多人,科研團隊105個,申請發明專利146項。

“最強大腦”的虹吸效應顯著。截至去年9月,寧波製造業人才淨流入率連續18個月位居全國首位,遠超國內的其他製造業大市;2019年,寧波新引進大學生13.7萬人,同比增長65.2%。以人才為核心,技術、項目、資金等創新要素加速彙集,無疑正在把寧波製造業的長板拉得更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