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人真的会易子而食吗?

元元小闹闹

十分遗憾的告诉你,这是真的。虎毒不食子,自己的小孩当然下不了手,所以易子而食,通过交换吃别人家的,减少点心理负担。

举两个例子:


一、春秋宋国

据《左传》所载:“宣公十五年,楚伐宋。宋人不降,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意思即是说:宣公十五年的时代,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因为实力弱小而被楚国团团围在国都商丘,整整被困了长达九个月之久。

城内人口众多,粮食有限很快就吃光了,因为太饿要生存,故而想到了吃人,又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所以就交换孩子吃,没有柴草,就用死人骨头生火煮人。


二、春秋晋国

源《史记·赵世家》所载:“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饮,易子而食。”

意思即为:三家分晋时,韩、魏、赵三家把晋哀公围在晋阳长达一年多,其后将汾水晋阳城,城中顿时一片汪洋,城墙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高。

城里的老百姓没有吃的,都锅挂起来做饭,互相交换子女以充饥。


至于赶上自然灾害、饥荒、战争之时,人吃人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何况易子而食。每个朝代都无例外,当人的饥饿到了极限的时候,生存成了第一本能,只要能生存下去,吃什么那个时候已经不在乎了。


八零印記

古代历史上关于吃人的记载史不绝书,易子而食不但真实存在,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史,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春秋战国时期,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就把自己儿子煮熟献给齐桓公。

《左传·宣公十五年》明确记载:“宣公十五年,楚伐宋,宋人不降,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原有六卿,三家攻晋阳,岁余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

长平之战,赵军人食人。

《汉书》记载:“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

隋末朱粲,捕捉民间婴儿蒸熟吃。

黄巢起义军,因缺粮杀人吃。

五代赵思绾,杀妇女儿童为军粮。

《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春,二年,耒阳、襄阳、光化、宜城大饥,人相食。”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因为饥荒还有吃人的记载。

在饥荒年代,战争时期,易子而食是普遍存在于历史上的。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大饥荒,人肉竟然公开销售,人肉比猪肉还便宜。

由此可见,易子而食不但真实存在,而且十分普遍,这就是人类的恶魔一般的行径。


易珩君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写了几次都不能发哈。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事情不仅仅发生在古代。

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元祐三年秋,山东大饥,兖州民夫妻相食。

万历五年进士陈登云在山西,岁大饥,晋人以木皮草根杂土为食。中州饥馑最严重,“父食子,夫食妻”。


光绪年间更严重,杀子女,以省米食。更有父食子,兄食弟,夫食妻,妇食妇。婴儿抛弃道旁,遍野填巷,惨不忍睹。


其实易子而食还算是好的,直接杀的就不在少数。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写到的话来说就是:“横竖睡不着,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就写了两个字‘吃人’”。


渔耕樵读

古人真会食子,虎毒不食子,为了生存人可能比虎毒。

易子而食

春秋时期,楚国魏军宋国,城中粮食吃完,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为了生存就交换着吃。

易牙烹子献糜

易牙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有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我吃尽天下美食,就是没吃过人肉,真的遗憾。”易牙就记在心里,为了讨好国君,他就想真的烹人。易牙觉得死囚和平民的肉不配给尊贵国君吃,刚好看到自己四岁的儿子,于是他选用了自己的儿子。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烹了一小金鼎的肉汤,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觉得这肉很是显嫩就问他什么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齐桓公虽然觉得心里不舒服,但是又觉得易牙爱自己胜过儿子,更加宠幸易牙。

虎毒不食子,为了自己的私欲杀子烹糜,易牙这是千古少有。

张巡守城绝粮吃人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驻守睢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安庆绪派十几万大军进攻睢阳,张巡主动出击将敌军打退。但是敌军并没有走,准备长期围困,后来,城中缺粮,士兵只能吃一勺米,吃树皮和纸。张巡就杀了自己的爱妾煮熟了犒赏士兵,吃完主帅的亲人,然后城里先吃小孩再吃妇女最后吃成人。睢阳城原来有户口四万,城破的时候只有四百多活人。张巡后来城破被杀。

张巡成就了自己的忠义,却失去了人性!


张野禅

千真万确,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随便从史料举几个例子吧:

1. 公元前594年,楚国包围宋都达五月之久,城内告急,无粮可吃,华元便在一天夜里暗中会见楚国将领子反。子反告诉庄王。庄王问:“城中怎么样?”子反回答:“城内人劈开人骨作柴烧,交换幼子果腹。”

2. 春秋末期,晋国的智伯联合魏韩两家,攻打困守晋阳的赵家,一年多以后,引来汾水灌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

3.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后,秦军趁势围攻赵国首都邯郸,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

4.《宋书.沈林子列传》中记载,东晋末年孙恩之乱的时候,沈林子的家乡是现在的浙江德清县,当时沈林子家生计困难到了极点,老弱病残很多,加上东方近年饥荒,人们甚至换着儿子吃掉。


集贤院居士

不请自来客。

易子而食,只是锅里的一堆肉……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里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辩论。



唉……纪晓岚代表的文人,感觉不可理喻。而事实呢……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远远比史书记载的要更残忍!

不要看清人类的残忍程度。为了活命什么干不出来……

祝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紫云观涛

会的,不要怀疑!

易子相食,自己的孩子不忍心,只好用交换的方式杀掉充饥。这是一个成语,让人毛骨悚然的成语。悲哀无奈中还带着中国人一点未泯灭的道德观念。至于外国那些野蛮人,哪有那么多讲究。

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是在《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领楚军击败晋军,进而包围宋国都城。围城9个月之后,宋国国君派华元向楚军求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文条约——城下之盟。其中华元来到楚营说了这么一句话:“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炊。”

之后的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灾或者战乱,“易子相食”都会出现在典籍中。而且不光百姓会这样,连张巡这样的名臣被逼无奈之下也会如此。

这个问题不能太深入。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后背一直凉嗖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