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爸爸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爸爸的教養和引領,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專家認為,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也容易成功。

但在現實生活中,教養孩子的責任往往落在了媽媽的身上。

許多爸爸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忙於自己的事業,導致很多家庭出現“爸爸缺位”的現象。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在細究爸爸缺位詳情之時,我們發現更讓人吃驚的一件事。

那就是,不少孩子跟爸爸不親,源自媽媽們潛意識的“排擠”。

這的確是讓人訝異的一個事實真相,在很多中國式家庭中都存在。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鄰居張家11歲的兒子,對張爸爸的每一句話都怒目回視,大大的眼睛充滿怨恨。

我不明白這父子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他們自己也摸不著頭腦。

問起張媽媽來,她卻一口咬定是張爸爸的問題:做人太執著,對孩子有太多無理要求,放不下父親的威嚴。

父親不滿孩子,母親不滿父親,這個故事好像邏輯分明。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李爸爸的故事也是一樣,9歲的女兒把他當作恐怖分子,完全不讓他接近。

父女相處常常發展成一場激烈大戰。

李爸爸一見到女兒,不是叫她做好功課,就是要她收拾玩具。

但是無論父親要她做什麼,女兒都充耳不聞,偏要做相反的事情。

叫她做功課,她就把書包丟到地上;叫她收拾玩具,她就把小毛熊、小布貓全部踢得七零八落,然後躺在地上大哭大嚷。

與張爸爸一樣,李爸爸也是一位被公認為失敗的父親。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他們選擇接近兒女的方式,全部弄巧成拙。

但這只是片面的看法。

很多人不知道,天下沒有單一的父子關係,或是父女關係。

父母子、父母女,往往都是3個人的複雜組合。

二重奏變成三重奏,故事的層次便大大改觀。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張爸爸與李爸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男人,但是某種程度上,他們代表了很多被擋在門外的爸爸。

外表看來,他們好像蠻橫無理,老是在不必要的情況下壓迫子女;

做事糊塗,橫衝直撞;

無事找事,甚至滿腔牢騷。

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只看到父親的不妥之處,很少有人注意到母親的立場。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張小弟只有11歲,李小妹9歲,他們怎麼有這麼大的本領,連七尺高的大男人也對他們無可奈何?

這些孩子必然是有人在背後撐腰,才會比父親強大。

我發覺張爸爸每次指責兒子時,張媽媽就十分不滿,無論臉上表情或口中話語,都是指責丈夫的不是。

張媽媽說:“我丈夫最大的問題,就是放不下父親的尊嚴!”

但是我留心觀察,卻發覺張爸爸無論發表什麼意見,都被兒子及太太否定,連跟隨在身旁的一個乖女兒,都自然地加入抗父陣線。

如果他真的是放不下尊嚴,大概是因為完全沒有尊嚴之故。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我問小弟:“其實你爸爸對你千依百順,你為什麼對他這樣抗拒?”

小弟說:“我也不清楚,連媽媽都要每天罵他一百次。”

小姐姐在旁忍不住插口:“何止一百次!”

這對小姐弟眼中的嚴父慈母,原來只是一對不合拍的夫婦!

我問張爸爸:“你看,兩個孩子這麼幫母親,你要走入他們的陣線,就必須通過妻子不可。”

男人聽了立即搖頭說不:“通過她的一關,要比通過孩子更難!”

原來這是一個十分愛家的男人,他大清早外出工作,必然準時給兩個孩子打電話,問長問短,弄得孩子煩惱不堪。

他自問沒有妻子的口才,說不過妻子,只有千方百計走孩子路線。

威逼利誘,結果全家人都把他排斥在門外。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李爸爸的情況與張爸爸十分相似。

不同的是妻子並不口齒伶俐,他自己才是愛說話的人。

但是不多話的妻子心中卻積聚了一股對丈夫的不滿,總是覺得男人不對勁,不解風情。

娶了好太太,生了寶貝女兒,男人樂不可支,以為可以享受家庭之樂,誰知妻子那無言的拒絕,變成女兒那轟天動地的大動作:把男人趕出家門!

每個敲門的嘗試,只落得鼻子被大門拍扁,哪有不發狂的可能!

中國家庭,有很多被關在門外的爸爸,他們不知道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要進門,就要通過那守門的太座!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潛意識地“排擠”

父親多參與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會緩解母親的壓力和負擔,這無疑將增進夫妻感情,豐富夫妻生活。

促進家庭的幸福和穩定,給孩子成長提供一個更良好的環境,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端。

無論是為孩子還是為自己,媽媽們都要行動起來,自己逐漸讓權、退位出來,鼓勵爸爸回到家庭的中心來。

-END-

愛熊寶是一款專為3至15歲孩子的家長設計,引導孩子健康上網,促進孩子學習的移動應用。可以為孩子定製上網計劃,設置上網時間和休息時間,查看孩子位置,通過技術手段守護孩子健康上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