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用了丹书铁券?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哇嘎里更

以丹书铁券赠有功之臣,还是有较多史料记载的,但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唐代的铁券却极为罕见。唐代乾宁四年,赐钱镠铁券一件。那么钱镠是如何得到铁券的呢?钱镠是唐末临安人士,年轻的时候主要以贩私盐为生,后来浙西镇遏使王郢拥兵作乱,石镜都镇将董昌招募乡勇平叛。钱镠时年二十四岁,应募投军,被董昌任命为偏将,随军平定王郢之乱,后来黄巢起义军劫掠浙东,进犯临安。钱镠又大破黄巢,后又平刘汉宏,擒董昌,战功赫赫。到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封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并赐以铁券。铁券长52 厘米,宽29.8厘米,厚0.4 厘米,为复瓦形,上镶嵌有金字诏书333字,券文内容为“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到了明代的时候,朱元璋对铁券文书的颁发尤为重视,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将其分为七个等级。明代铁券现存的比如:青海省档案馆征集到的李文的金书铁券,左右长37.5厘米,上下高21.2 厘米,厚0.25厘米,重1300 克,呈半弧形覆瓦状。该铁券是明英宗于天顺年间颁发给李文的,在铁券的凸面有明英宗的诰命制文,记载了李文的战功及对其的封赠,如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以酬尔勋,以及特封尔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高阳伯,食禄一千石等,这些均是对李文的赏赐,目前铁券存于青海省档案馆。除此之外,还有会川伯赵安铁券,长20.7 厘米,宽39.8厘米,厚0.2 厘米,嵌金字219 字,为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赐给镇守陇右的土司会川伯赵安的。此券保存甚佳,券字金色灿然,无一字残损,现藏甘肃省渭源县文化馆。

后来,随着明代皇权的不断加强,胡蓝党案兴起,铁券制逐渐遭破坏。到后来,基本上根据皇帝的政治需求来颁发铁券。

希望回答对你能有帮助。


北大炉炉

所谓的金书铁卷,其实和丹书铁卷是一个东西,不过一开始,铁券上的文字是用丹砂写的,所以叫“丹书铁契”,到了隋朝用金填字,所以又叫“金书铁券”。所以,金书铁卷和丹书铁卷其实是一个性质的东西。


得到丹书铁券的记录很多,历史上最早有关这个的记载是汉高祖颁发给他的功臣,“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可见,丹书铁券是一式两份, 君臣各存一份。


后世获得丹书铁券比较出名的,当属钱镠,根据记载,钱镠的丹书铁券,被唐朝、宋朝、明朝都承认,唐朝是因为他平叛的功劳,宋朝是因为他主动归顺,明朝则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也是我查到的关于丹书铁券使用的实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钱尚德之孙钱怞,因都察院查勘其父钱用勤在建昌知府任内税粮短缺事而抄家入籍。乃奉"金书铁券"至京,求见圣上。朱元璋于奉天殿接见,验券后下令有司发还全部田产家财,铁券仍归钱怞保管。


就算到了清朝,没有所谓的丹书铁券制度,但是乾隆十分好奇,钱氏后人就敬献了铁券,让乾隆看了个稀奇。然后还赐了柜子给钱家保存这个铁券。目前这个铁券依然还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目前好像在国博呢。



还有哪些人得了铁券呢?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然而,洪武初年所有获得铁券的功臣中,只有汤和与华高得善终,其余的全都死于非命。(微笑脸!)貌似,永乐大帝也赏赐过一批给从龙的那些大臣。


宋朝也有几例记载,比如李重进、苗傅、刘正彦等人,不过好像这哥三全部造了反……

只有很多人说的柴进子孙有,反而不见正史记载,而是陆游的一本游记里记录了。


这里我也想说吐槽所谓的丹书铁券制度,事实上,这东西,跟鸡肋差不多。只能属于一种政治荣耀,真要出了事,有用才怪。这里我说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护身符失效的故事。汉武帝有个丞相叫窦婴,因为跟田蚡争斗被坑了,于是想说,自己有先帝遗诏,然而,汉武帝派人到宫里一查,发现遗诏没有了……这里姑且不说是真没有还是假没有,总之窦婴同学就此犯了欺君之罪,被斩首了。


丹书铁券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谁叫你是一式两份呢,你也要皇帝承认啊……就算你是真的,皇帝说你谋反,好像你拿着这个铁片就能说清楚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