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教師,就別做「怨婦

前幾天,寫了一篇短文,介紹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老師幾年前提出的《給教師的十條建議》,不想引起一些同行的議論,“板磚”如雨。認為竇桂梅老師的話只適用於都市的教師,是無法實現的“空想”。特別是鄉村學校同仁,“牢騷過盛,抱怨過多”,特寫此文,與同仁共勉。

我非常清楚,談這個話題,是會被“拍磚”的,作為一個理智的教育人,還是要說,抱怨,是一副毒藥,“怨婦”會毀掉一切。

教師,工作累、待遇低,備受“關注”,卻不被真正的尊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番話更多的是帶著彩虹浮在空中,很難實實在在落地。在廣大鄉村,特別是老、少、邊、窮的深山區,教師們的感受尤為深入肌骨,教師的痛苦尤為劇烈。痛苦,就得“呻吟”,這是人之常情。“呻吟”成了常態,就是一種“職業抱怨”。這種抱怨永不停息,融入生活,我們的一些老師就會成為“怨婦”,由“怨婦”組成的團隊會是什麼樣呢?自然是“痛”上加“痛”,“苦”上加“苦”!那麼,這個團隊的成員就不會有開心和幸福,它所培育的學生也會被打上相應的“烙印”。教師這個職業,與體制內其他行業相差懸殊,只見教師“跳”入公務員隊伍,沒見公務員擠破頭想去做教師的。與同行相比,都市那些“名校”“神校”的教師,如同在天堂,而農村薄弱校,“袖珍校”“單人校”的老師,如同在地獄。這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國家正花大力氣實施“教育均衡發展”戰略,新年伊始,又提出了加強教育、教師的戰略部署,說明國家也早已注意到了教育的現狀、教師的困難。但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這是一個長期的現狀),又讓人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戰略”很難一蹴而就,是一項艱難而漫長的工程。悲觀點說,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是看不到那一天了。面對這種狀況怎麼辦?一味地抱怨嗎?抱怨之後,這現狀能有改變嗎?

所以,改變不了環境,就要改變心境;改變不了狀態,就要改變心態。讓自己陽光起來,開心起來,活躍起來。苦中求樂,化苦為樂。在自己的天地裡盡力地飛翔,讓自己充實、發展、豐富、提升,進而使自己的學生飛出自己的“現狀困境”,青出於藍而勝於蘭,改變他們的命運,讓他們的成就照亮我們曾經苦澀的世界。這才是做教師的幸事、樂事!否則,天天抱怨,年年抱怨,一生抱怨,生活中到處都是抱怨!天天喝下抱怨這副毒藥,生活無樂趣,生命無生氣,前方無目標,腳下無足跡。激情枯竭,意志消沉,少陽光,多陰雨,這樣的生活實在是苦不堪言!對身心貽害無已,對生活毫無建樹,這樣的生活有何意義?我們冷靜地想想:這種抱怨,與人無益,與事無補,與己,只能讓自己的傷疤反覆揭開,不斷疼痛,又無法痊癒,這是這是最大的痛苦!

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是親身經歷之感悟。我與多數同仁感同身受。坦率地說,幾乎所有的同仁當初都不是真心情願做教師的。最終,安心做教師,成為好教師、名教師,大都經歷過一個無奈的痛苦的過程。我所任教的是深山區薄弱中學,參加工作時間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教師的地位更為尷尬,環境也極其艱難。當時人們對教師不只是輕視,而是歧視。入行初始,總有“男兒進錯行的感覺”。當時,朝思暮想的就是“跳槽”“轉行”。幾經折騰,終未成功。思想迷茫,工作消極。一位前輩看不下去,找我說:“你這樣的狀態,快樂嗎?”“不快樂”“你這樣子有什麼收穫?”“沒收穫”“你能跳出教師這一行業嗎?”“不知道。”“若是最終出不了行,你怎麼辦?”“不知道。”“你這樣子,是白白浪費自己的青春知道嗎?”“知道。”:“你打算一直這樣活下去嗎”?……“那你就得好好想想了。”這話如醍醐灌頂,令我反思。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一無所獲,有什麼意義呢?還不是自己作踐自己嗎?一個在單位得不到肯定的人,哪個行業會要你?況且,自己的不思進取,誤人子弟,“罪不在小啊”。這以後,我慢慢靜下心來,真正地進入狀態。最終愛上了教師這一職業,把職業變成事業,做出了一些成績,有了一定的成就感。感悟到,教師,永遠不能與體制內金牌職業比高低,教師有其獨有的職業優點:與年輕學生在一起,心態總是年輕的;與朝夕相處的同事在一起,人際關係總是簡單、純樸的;與蕪雜的社會相比,校園還是一塊相對寧靜的“淨土”。在這個行業裡,雖苦雖累,心態不至於那麼沉重。另外,從消極的角度看,三十歲之前不能“改行”,就說明此生只能做教師,得“認命”。既然,必須得做教師,那就調整好心態,努力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不管別人怎麼講,既然做了教師,就決不能因此而成為一個“怨婦”。 “怨婦”,到哪裡都不受待見!“怨婦”只能生活在悽風苦雨之中。少一些抱怨,多幾分陽光,就會成為一個善於化苦為樂的,陽光幸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