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國門,爲何金庸還罵他是最腐朽黑暗的朝代?

明朝天子守國門,為何金庸還罵他是最腐朽黑暗的朝代? 一說到明朝,很多人受網文影響,會不自覺的蹦出一句:明朝三百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剛開始聽這話,很有氣勢,心中的愛國豪情一剎那被點燃,對明的好感度瞬間上升到了極點。後來在書中偶然看到金庸評價那是最腐朽黑暗的朝代,細細品味時,發現這句話說的很片面,很淺顯。

明朝天子守國門,為何金庸還罵他是最腐朽黑暗的朝代?

“天子守國門”這話講的是朱棣遷都北平,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而金庸評價黑暗昏庸就要先要弄清楚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原因有二:其一,眾所周知,朱元璋的嫡長子繼承製。因此他想當皇帝,只能靠造反起家,奪了侄子的皇位。他奪取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好多人不服他,南京又是他侄子的地盤,而他侄子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危險係數大。北京則一直是他的封地,他勢力所在地,經營多年,各方各面瞭如指掌,大可放心。

明朝天子守國門,為何金庸還罵他是最腐朽黑暗的朝代?

二是朱棣遷都北京時,他的將士已經為他在北邊打下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有薊遼軍鎮,大寧都司,朵顏三衛,奴爾幹都司,這些土地將北京牢牢包圍,安全的很。反過來講,朱棣時代的北京,那就不是國門。 可看看朱棣的後代都幹了啥,祖輩倖幸苦苦在北邊打下來的土地,這些子孫卻是越守越少,最後北京是成了國門,但那是丟了大片土地才讓北京成了國門的,那算守國門嗎?後來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抓了去,成了一個笑話。大家可以翻地圖看一下,土木堡離北京有多近。對於大明,俺答汗想打就打,林丹汗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皇太極還跑來“旅遊”,直接把北京圍了,天子守國門守哪裡去了?難怪金庸罵其昏庸黑暗。

明朝天子守國門,為何金庸還罵他是最腐朽黑暗的朝代?

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說法,李隆基就不應該逃往四川,也不該讓太子先逃,應該在長安與安祿山來個大決戰;康王趙構更不應該逃到臨安建都,要挺起骨頭,帶上大軍與金國大戰幾百回合;抗戰時蔣介石更不能逃到重慶,應率全國軍隊在南京與小鬼子拼個你死我活。態度和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方面,能力強,態度蠻橫點別人也不敢對你下手,能力弱,先認個錯,做下小弟也沒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西漢高祖被圍白登,向單于妃子求救保住了條命,然後該和親的和親,該送禮的送禮,忍辱負重,等待時機,到了漢武帝立刻反擊,封狼居胥,通西域,打出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名聲; 唐初被異族欺壓,李淵示弱稱臣,後來該借兵借兵,該和談和談,緩過氣來就反攻,直接滅了突厥,終成霸業。終明一代,解決問題只用最高代價,一味以氣節為重,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不懂得變通,事倍功半,還苦了百姓!

明朝天子守國門,為何金庸還罵他是最腐朽黑暗的朝代?

“天子守國門”,使脫離漢族王朝幾百年的北方傳統疆土一直掌握在明手裡,遊牧民族始終無法南下立足內地,保證了傳統漢文化區域的穩定,其積極意義不可否認,但“天子守國門”本身沒必要過高評價,一味否定明朝也是錯誤的。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最關鍵的是:不是道德高尚,不是斬首多少,不是攻城幾座,而是能不能和諧社會、安定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