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公司集體上市,屯糧過寒冬

中國的第三次互聯網上市熱潮正在席捲香港,小米、美團、映客。這是一波爆發於移動互聯網時代後期的上市潮,但在熱鬧如菜市場的表象之下,這波互聯網公司扎堆赴港IPO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互聯網公司集體上市,屯糧過寒冬

往10年前推,做互聯網就意味著賺錢,在互聯網人口紅利的影響下,業務規模營收等增長速度快的可怕,互聯網企業在一級市場很容易就能拿錢,融資也是信手拈來。然而現在可不是亂世之初了,市場經過這麼多年的你爭我奪早已趨於理性,不少互聯網企業連續多年陷入虧損之中,上市籌資似乎是翻身的必然選擇。

大批企業緣何陷入虧損?

互聯網公司集體上市,屯糧過寒冬

OFO共享單車資金緊缺,優信二手車兩年連虧30億,美團三年累計虧損353.02億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果然還是燒錢燒的太兇了。其實通過燒錢來迅速擴張規模是個常態,看過去的發展,很多獨角獸公司都可以任性的燒錢來擴大規模的,根本不用考量資金的問題。可是現在不行了,無論是國家的宏觀調控還是市場本身都支撐不起企業如此消耗。

上市就一定翻身?

上市之路並非坦途,年初市場傳出小米上市的消息後,外界預計小米的估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但二級市場似乎更加冷靜。小米在開盤首日便遭遇破發,開盤即跌2.35%。同樣遭遇開盤首日破發的,還有齊家網、獵聘等,“流血破發”幾乎成為常態。那麼,為何大部分企業出現“流血破發”?究其原因,公司業績仍然是支撐股價的核心。例如愛奇藝,招股書顯示,其近三年淨利潤虧損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虧損25.75億元,2016年虧損30.74億元,2017年虧損37.37億元;拼多多招股書顯示2016年淨虧損為2.92億元,在2017年虧損為人民幣5.251億元,2018年Q1單季發生2.01億元人民幣淨虧損;美團點評招股書顯示,在2015年至2017年虧損額分別為105億元、58億元及190億元,即便是經過“優先股公允價值”調整後,三年的虧損額,也分別達到59億元、54億元和28.5億元。

互聯網公司集體上市,屯糧過寒冬

所以上市是否能夠成為互聯網企業的救命稻草也要看企業自身成績, 在豪華的投資者陣容和超高的超額認購倍數背後,公司業績仍然是支撐股價的核心。在流動性趨緊的環境下,互聯網創業公司需要加強自我造血功能,要做好不拿融資也要能自我存活的準備,畢竟這會是一場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