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不萌的兔子

正值暑日,应该来一碗清凉的绿豆汤。

听闻泉州罗溪镇后溪桥头,有家以绿豆汤驰名乡里的老店,已计划申报洛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周边乡邻光顾,泉州市区、南安水头的客人也来,走路来的、骑车来的、开着豪车来的,顶着日头,大汗淋漓,倒让人怀疑,这真的是为了解暑吗?不过就是想吃,很想吃而已吧。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绿豆是一种非常耐煮的谷物,基本要不断反锅去皮再煮,煮上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才会足够烂,烂到可做冰棒,达到绵密的程度。

当家人黄汉聪告诉我们,黄记绿豆绵密的秘密。首先,绿豆要先用井水多次洗净去土,再上竹编蒸笼,用柴火灶给它们“洗桑拿”。用柴火蒸绿豆一个小时,火候很重要。文火武火都得上,恰到好处的切换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述的,需要有经验的黄家人准确拿捏。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黄汉聪的儿子黄佳毅是个90后,他也能成功煮出绿豆,“可以说每一锅都有自己的味道,稍不留神也可能会煮过头。”蒸好的绿豆泥口感绵密,绝不是平时家里水煮绿豆汤那样的口感可以相比的。

煮好的绿豆和清水要一分为二。迫不及待尝上一口,已辨别不出豆壳原本生涩的味道。加上冰镇过的凉白开,被蒸作泥状的绿豆泥留下满嘴的绵密。店家配上用石花草熬制出来的原味石花膏,又在香甜里增加几分滑溜的口感。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一碗看似平淡的绿豆汤背后,其实还藏着一个华侨家族故事。

由于洛江的虹山、罗溪、马甲一带山林遍野,田地收获不齐,许多人只能下南洋讨生活,黄汉聪的太爷爷和爷爷,都是下过南洋的。

后溪又位处关要,是虹山通往罗溪,甚至通往泉州城里的必经之路。黄家在溪边的大厝是1931年建成的。据说次年开始,就在夏天煮些绿豆汤,做起半买半送的生意。挑夫、路人从山上走了好几里下来的人,不仅可以到黄家的大厝里歇歇脚,还可以来上一碗绿豆汤。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下南洋的人,心里多有一个结,认为南洋未必是久留之地,若有子嗣,便会想把“根”留在国内。黄汉聪的爸爸黄盘兴,在南洋长到七八岁,就由爷爷亲自护送,回到了家乡。爷爷回到家没多久,因为旅途劳累等原因,很快就离世了。

黄汉聪的亲奶奶是马来西亚的“番婆”。“大奶奶”没有生育,对一半马来血统的儿子视如己出,父亲也没再去过南洋,还被取来个“洋葱”的外号。从奶奶开始,黄家就有售卖绿豆汤,慢慢的,黄记绿豆汤越来越出名,已足以贴补家用。

绿豆汤真正有店铺,是到1995年时。黄汉聪的母亲杜笑治接过奶奶的班,经营绿豆汤的生意。有了固定的铺子,不知怎的,他们家的绿豆汤逐渐就火了。“小时候吃过的,如今都带着儿子来吃了。”黄汉聪很感慨。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黄汉聪年轻时,是不怎么把这家传的绿豆汤当生意来看的。他外出做工程做生意,挣的钱不比一碗碗绿豆汤的钱少。直到前两三年,他突然觉得,不应该不管这传承了几代人的生意,既然那么多年了,大家还喜欢,那不如继续做下去,做大。

儿子黄佳毅在台湾求学六年,学历高,目前在厦门台资企业从事电子产业的工作,他说自己也可能会回到家乡接班绿豆汤的生意。他看到很多台湾同胞对传统技艺精益求精,感触很深。

“台湾有一家有名的小笼包餐厅,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严苛的自我要求得到了米其林的认可。他们每一个小笼包都有相同的褶子相同的重量,精确到克。”黄佳毅也希望可以用一些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技艺来提高绿豆汤的品质,做出更加健康美味的绿豆汤。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举个例子,最早的做法是烧柴火蒸绿豆,如果可以使用固定功率的锅炉,每次煮相同的时间,辅以温度计监控每一锅绿豆制作过程的温度曲线,就可以将绿豆的品质严格控制,做到百分百完美。

美味不一定只在松露、参鲍之类的名贵之物,也许平淡如粥,也会有钟爱它的胃。用时间和耐心熬煮的绿豆粥,传承了几十年,也正在给予他们家族以回报。

就一碗绵绵密密的绿豆汤,他们做了近百年

绿豆

绿豆可清热解毒

李时珍说,绿豆肉皮平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

一般做法可以直接将绿豆

煮水十来分钟

或者直接浸泡在开水中

清热解毒功效最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