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做父母的,都會遇到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只是有些孩子的情緒控制會好一些,情緒比較平穩;有些孩子的情緒控制比較差,情緒較激烈、反覆、易激惹,一點小事就憤怒不已或委屈不已,哭鬧不停,甚至傷己、打人。

有個媽媽為10歲兒子的情緒問題而頭疼。

該男孩因後桌的同學上課時不斷與另一個說悄悄話,讓他很不爽,情緒幾度失控,在教室大喊大叫,甚至打起來。老師若滿足他的需要,訓斥那名同學,他的情緒就立馬好轉了。

但有時那名同學做的並不過分,偶爾跟同桌交流兩句,該男孩的情緒也會失控,鬧得很兇,老師很無奈,將兩個人換位子,但矛盾依然不斷升級,該男孩不斷與那名同學抬槓,看對方不順眼,影響到正常教學,老師好言相勸、警告、懲罰均無效。

該男孩很聰明,不認真學都能學很好,但因情緒原因,心情好時,成績就好,心情不好時,考試直接交白卷,把老師氣死。父母問及原因,孩子很委屈,覺得就是某某同學因怎樣的行為讓他有情緒了,某老師因怎樣的行為讓他覺得不公平,等等。

孩子這樣的狀態,讓撫養者感到頭疼、無奈又無助,想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情緒和平共處,與同學老師和諧共處,但發現很難。道理、方法都教孩子了,孩子卻做不到,也不明白究竟到底是什麼讓自己一次次如此失控、大發雷霆。

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的情緒,本質上都是某些內心需求表達的結果,同時也是某些行為的驅動力。

打個比方,小寶是一個6歲的孩子,他很希望自己是受同學喜歡,這個渴望滿足了他“自戀”的需要,但當他覺得同學不喜歡自己時,自戀的需要便受到挫折,這時他可能會內歸因,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而讓別人不喜歡,會感到失落、憂傷,也可能採用外歸因,覺得是別人不好而不能懂自己,會感到憤怒、委屈。

前者可能促使他想去改變自己,調整自己以達到讓人喜歡的目的,而後者可能促使他想去改變別人,調整別人(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的自戀。

孩子有自戀的需要,這很正常,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希望自己是好的、是被人所愛、所喜歡的。

因為有自戀的需要,我們也會努力通過各種途徑來滿足這一需要,比如變得更優秀、更善於與人相處,但也有些人會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這一需要,比如控制讓別人不能離開自己、打壓別人而顯示自己的優越,等等。

我們和孩子都較容易看到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與行為,卻難以看清那些更深層次的情緒與需要。

因為很多人(包括年輕的父母、祖父母等)都是在“情緒教育零基礎”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恰當的“情緒教育”來幫助自己認識與控制情緒,又如何能夠識辨孩子的情緒,並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呢?

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師徐文嬌老師指出:

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圍繞著孩子這些表面的情緒與行為進行工作時,孩子內在深層次的情緒與需要還是未被看到、未被工作,因此,解決的多是表面的問題,問題沒徹底解決,類似問題自然又冒出來。

當撫養者看到小寶的失落、憂傷,或憤怒、委屈,可能第一時間是去強行制止孩子的情緒

,去安慰他不要難過、不要介意,試圖立馬改變外界的人與事,滿足孩子的願望,比如讓那個小朋友過來跟小寶一起玩;或評理,指責他或對方的過錯;或威脅、利誘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買零食、買禮物等方式哄他;或用比孩子更激烈的情緒來制止孩子,嚴厲地斥責孩子。

這些方法在一定情況下、一段時間內,是有效的,能讓孩子暫停。但很多撫養者會發現一段時間後,這些方法又失效了,孩子的要求變得更難滿足,情緒更容易被觸發、也更激烈、失控。

其實,此時,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他情緒背後的信念與歸因,看到他內在的模式,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看到他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關係的。

比如,小寶想要別人喜歡他、跟他玩,這是他的渴望。

然後,他的渴望碰壁了,他覺得“我不夠好”(他這樣看待自己,因此感到失落、憂傷),覺得“這個事情中他無不好、也無需承擔責任”(他這樣看待別人),覺得“我更好一些、讓他更舒服或滿意一些,他就會喜歡我了”(他這樣看待關係)。

撫養者可跟孩子說“你感覺失落、憂傷,是因為你希望別人喜歡你、願意跟你玩,但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沒辦法讓別人喜歡你。是嗎?”

然後再啟發孩子採用建設性的方式來改善關係,孩子努力後,成功了,既滿足了自戀的需要,也學會了更好的處理關係的方法。

同樣的情況:小寶想要別人喜歡跟他玩,這是他的渴望。

然後他的渴望受挫了,此時他覺得“不是我不夠好”(他這樣看待自己),覺得“是他不好,不會欣賞我”(他這樣看待別人,因此對別人很憤怒,覺得自己很委屈),覺得“他要是變得更好一點、更懂得欣賞我,他就會喜歡跟我玩了”(他這樣看待關係),因此也會希望別人改變。

撫養者想在這個層次與孩子的內心互動來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會有些困難,因為在孩子這個信念之下還有一個更深的信念:別人理當為我而改變

這個深層次的信念,可能來自家庭人際關係,也可能來自早期依戀關係中的一些創傷。

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此刻,撫養者能做的是幫助孩子看清他的情緒與邏輯,“你很憤怒,也很委屈,你希望別人喜歡你、願意跟你玩,但他沒有,你覺得這完全是他的問題,所以他該為你的情緒負責,是嗎?”

很多孩子會說是,覺得對方就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此時,撫養者可以柔和地問問孩子“你的意思是你的情緒其實是他在控制?”

有些孩子比較有悟性,一點就通,嘗試改變觀念;有些孩子會耍賴,但反覆多次後也能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有些孩子內在有其他更深的信念,需要撫養者有更深的瞭解,才能找到孩子情緒背後的渴望與信念了。

若撫養者自身感到在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可尋求專業兒童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當個體對自己的情緒、情緒模式、內在的需求與信念,有所覺察,有所意識,才能在情緒失控前而進行自我調整,採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化解內在情緒的“火苗”,從而讓它處於可承受的範圍而不會失控、成為“燎原”大火,也能在理智上採用更有效的方式處理與外界的衝突。

聽說吧心理諮詢徐文嬌老師結語:

從小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對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儘早讓孩子懂得識別情緒、大膽說出自己的渴望,瞭解自己內在的邏輯,撫養者才能及時幫助孩子調整內在的信念,建立更健康的情緒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