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甘肅的「滿城」,已被人們遺忘

清朝時期甘肅的“滿城”,已被人們遺忘

清朝時期甘肅的“滿城”,已被人們遺忘

永登古稱莊浪,地處蘭州、西寧、武威等西北大中城市之間,是蘭青、蘭新鐵路、高速公路的空港圍合之地,是西部走廊的門戶,也是自古至今的交通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曾是古代少數民族如羌、戎、月氏、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女真等少數民族群雄逐鹿、嬗變更迭、融合匯通之地,留下了經久不衰的多元民族文化。滿城正是至今保留在此地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建築之一,至於為何在此地建立一座規模如此宏大的滿城,就讓我們從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來追根溯源。

清朝時期甘肅的“滿城”,已被人們遺忘

清朝時期甘肅的“滿城”,已被人們遺忘

永登滿城,俗稱平番滿城。乾隆二年(1737年),清政府的正白旗副都統色爾古楞率滿蒙漢協領、佐領、防禦步兵尉及八旗驍騎1000多人,步兵400人前來駐守莊浪,並在第二年徵調大批的農民和兵士在縣城南大約2.5公里左右的地帶修建城堡。四年後竣工,於是官兵家眷等便入住此處長期駐守。該城南北長752米,東西寬527米,呈長方形,面積約39萬平方米,比北京故宮的一半還要多。城牆底寬10米,頂寬8.5米,高11米,除了長度外,城牆所有的規格都高於故宮的城牆。牆外包磚兩層(後全部剝落,只剩土牆)。該城原建有內外8門,有門樓8座,角樓4座,鋪樓16座,軍房50間,兵房2442間。東門外有一開闊平地,闢為教場(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並建牌樓1座、演武廳1座。城內東西、南北兩條大街,有縱橫數條小道相同,大十字建有關帝廟。全城設計合理,佈局整齊。滿城建成後,遠近行商的漢民逐漸前來貿易,加之滿城位於絲綢之路古道,又離縣城很近,便很快形成南、北門(現柳樹鄉復興村、城關鎮滿城村)街市,曾繁華一時。

清朝時期甘肅的“滿城”,已被人們遺忘

乾隆初年,在滿城居住的正白旗滿族有506戶,2000多人。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也是皇帝親統之一。《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調西安滿營部分兵力前來駐防,裁副都統,設城守尉。下設佐領5名,防禦5名,筆帖士(為滿語“儒士”,一說是漢語“博士”的音譯)1名,雲騎尉3名,領催30名,共官兵840名。道光初年,滿城官兵有835人。光緒年間,莊浪滿營共計有前鋒領催馬甲680名,步甲64名,炮手10名,養育兵75名,弓箭鐵匠15名,馬320匹。到宣統時,有滿族147戶,721人。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裁城守尉。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甘肅提督張廣建強令城內滿人遷往坪城滿洲營耕種自食其力,城內滿人從此分散謀生,少數仍留在城內西側。到了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滿民亦遇涼州鎮守使馬廷勃之西軍燒殺,更使城內一片荒涼,破敗不堪。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駐防武威的騎五師馬步青部韓起祿旅在滿城內東部建營駐防。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國民黨中央稅務總局又利用滿城營房集訓緝私總隊。到1952年,人民解放軍某部進駐滿城,城內剩餘的10餘戶滿族全部外遷。

清康熙年間,莊浪滿城尚未建造時,清政府就曾多次對西北用兵,八旗軍兵及漢族綠營兵就多次駐紮莊浪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